<rt id="cwx28"></rt><rt id="cwx28"><delect id="cwx28"><bdo id="cwx28"></bdo></delect></rt><bdo id="cwx28"></bdo><noframes id="cwx28"><noframes id="cwx28"><rt id="cwx28"><delect id="cwx28"></delect></rt><noframes id="cwx28"><noframes id="cwx28"><rt id="cwx28"></rt><noframes id="cwx28"><rt id="cwx28"></rt> <delect id="cwx28"></delect><bdo id="cwx28"></bdo><rt id="cwx28"></rt><delect id="cwx28"></delect><rt id="cwx28"></rt><noframes id="cwx28"><rt id="cwx28"><delect id="cwx28"></delect></rt><noframes id="cwx28"><noframes id="cwx28"><rt id="cwx28"><delect id="cwx28"></delect></rt><rt id="cwx28"></rt><noframes id="cwx28"><rt id="cwx28"><rt id="cwx28"></rt></rt> <noframes id="cwx28"><noframes id="cwx28"><rt id="cwx28"><delect id="cwx28"></delect></rt><noframes id="cwx28"><noframes id="cwx28"><noframes id="cwx28"><noframes id="cwx28"><rt id="cwx28"><rt id="cwx28"></rt></rt><noframes id="cwx28"><noframes id="cwx28"><rt id="cwx28"></rt><noframes id="cwx28"><rt id="cwx28"><rt id="cwx28"></rt></rt>
  • 領導講話
  • 自我介紹
  • 黨會黨課
  • 文秘知識
  • 轉正申請
  • 問題清單
  • 動員大會
  • 年終總結
  • 工作總結
  • 思想匯報
  • 實踐報告
  • 工作匯報
  • 心得體會
  • 研討交流
  • 述職報告
  • 工作方案
  • 政府報告
  • 調研報告
  • 自查報告
  • 實驗報告
  • 計劃規劃
  • 申報材料
  • 當前位置: 勤學考試網 > 公文文檔 > 年終總結 > 正文

    新教科版(2021年春啟用)四年級下冊科學全冊教案+作業本參考答案

    時間:2021-02-28 15:00:48 來源:勤學考試網 本文已影響 勤學考試網手機站

    新教科版四年級下冊科學全冊教案 (2021版) 目 錄 第一單元 植物的生長變化 2 第1課 種子里孕育著新生命 2 第2課 種植鳳仙花 5 第3課 種子長出了根 8 第4課 莖和葉 11 第5課 鳳仙花開花了 14 第6課 果實和種子 17 第7課 種子的傳播 20 第8課 鳳仙花的一生 24 第二單元 電路 27 第1課 電和我們的生活 27 第2課 點亮小燈泡 29 第3課 簡易電路 31 第4課 電路出故障了 33 第5課 里面是怎么連接的 35 第6課 導體和絕緣體 37 第7課 電路中的開關 39 第8課 模擬安裝照明電路 41 第三單元 巖石和土壤 43 第1課 巖石與土壤的故事 43 第2課 認識幾種常見的巖石 48 第3課 巖石的組成 52 第4課 制作巖石和礦物標本 58 第5課 巖石、沙和黏土 65 第6課 觀察土壤 70 第7課 比較不同的土壤 74 第8課 巖石、土壤和我們 79 第一單元 植物的生長變化 第1課 種子里孕育著新生命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目標 1. 不同植物的種子,它們的形狀、大小、顏色等外部特征各不相同。

    2. 種子都有種皮和胚,胚是新植物的幼體,胚包括胚芽、胚根和子葉。

    科學探究目標 1. 綜合利用多種觀察方法,觀察和描述種子的外部形態特征。

    2. 根據植物生長的已有知識,預測植物種子的內部結構。

    3. 解剖浸泡的種子,研究種子的內部結構。

    4. 基于觀察到的現象推測種子結構的功能。

    科學態度目標 引發關注植物生長變化的興趣。

    科學、技術、社會與環境目標 意識到植物與人類生活的關系,知道保護植物就是保護人類自己。

    【教學重點】 通過觀察不同植物的種子,認識種子的外部特征和內部結構。

    【教學難點】 解剖浸泡的種子,研究種子的內部結構。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各種植物的種子(花生、蠶豆、鳳仙花等)、放大鏡、鑷子、浸泡一天的蠶豆 學生準備:學生活動手冊 【教學流程】 教學環節 教師指導與評價 學生學習活動 評價要點 一、導入 (2 分鐘) 綠色開花植物幾乎都是從種子開始新生命的。種子有什么特征呢? 結合生活經驗,學生分享原有認知。

    將注意力集中到種子。

    二、聚焦 (3分鐘) 試著說一說你都收集到了哪些植物的種子? 學生分享交流收集到的種子。

    聚焦日常生活中的種子。

    三、探索 (27 分鐘) 任務一: 根據收集的種子,綜合運用感官,并用比較的方法觀察種子的外部特征。

    任務二: 猜測種子的內部結構是怎樣的,將想法畫下來。

    任務三: 取一粒干的蠶豆和用水浸泡一天的蠶豆,觀察它們的外部形態,并用鑷子解剖浸泡了的種子,用放大鏡觀察它的內部結構并將觀察的結果記錄下來。

    任務四: 觀察更多植物種子的內部結構。

    研討:
    1.不同植物種子的外部形態有什么不同之處? 小結:不同植物的種子,它們的形狀、大小、顏色等外部特征各不相同。

    2.不同植物種子的內部結構有什么相同之處? 小結:種子都有種皮和胚,胚包括胚芽、胚根和子葉。

    3.種子的哪一部分有可能發育成植物? 小結:種子內的胚是新植物的幼體,它未來會發育成植物。

    運用多種感官觀察種子的外部特征。

    學生分享猜測,并畫下想法。

    學生解剖浸泡的蠶豆種子,并用放大鏡觀察它的內部結構,并做好記錄。

    對更多種子的內部結構進行觀察。

    結合觀察結果和生活經驗,研討相關內容。

    學生能正確運用多種方法進行觀察,正確使用放大鏡和鑷子,會解剖種子。能夠按照一定順序觀察種子的內部結構,清楚種子的內容結構。能及時將記錄觀察到的現象。能基于觀察到的現象推測種子結構的功能。

    四、拓展 (2分鐘) 尋找不同植物的種子,做一幅種子貼畫。

    根據收集的種子設計制作種子貼畫。

    激發學生對植物種子的興趣。

    第2課 種植鳳仙花 科學探究目標 1. 學習掌握種植的技能。[來源:學|科|網] 2. 在教師的指導下,設計適宜的實驗,觀察種子的萌發過程。

    3. 根據研究植物生長變化的需要,確定觀察、記錄的內容和方法。

    4. 基于種植活動和生活經驗預測種子萌發和植物生長需要的條件。

    科學態度目標 1. 樹立用事實闡述觀點的意識,即科學的實證思想。

    2. 培養合作意識。

    科學、技術、社會與環境目標 意識到植物與人類生活的關系,知道保護植物就是保護人類自己。

    【教學重點】 學習掌握種植的技能,并確定觀察、記錄的內容和方法。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花盆、土壤等種花工具,透明杯、衛生紙、鳳仙花種子、蠶豆種子。

    學生準備:學生活動手冊 【教學流程】 教學環節 教師指導與評價 學生學習活動 評價要點 一、導入[來源:學_科_網Z_X_X_K] (2 分鐘) 從這節課開始我們就要親自種植一些植物,伴隨著植物的生長,觀察研究植物的生長變化。今天讓我們一起來種植鳳仙花,怎么種呢? 結合生活經驗,學生分享原有認知。

    [來源:學|科|網Z|X|X|K] 將注意力集中到種植方法上 二、聚焦 (3分鐘) 我們種下的種子,它們都能長成一株植物嗎?種子萌發和植物生長需要什么條件?怎樣做才能更好地記錄植物一生的生長變化過程呢? 學生分享交流自己的認識。

    聚焦種子萌發的條件和觀察記錄。

    三、探索 (27 分鐘) 任務一:花盆種植 挑選飽滿、沒有受過傷的鳳仙花的種子,種到花盆或校園的花池中。

    (1)準備好花盆和土,先把小塊小石頭放在花盆的出水孔上,然后放入多半盆土。

    (2)用手指在土中2-3個洞,深度約1厘米,每個洞里放一粒鳳仙花種子,再用土蓋住洞口。

    (3)往花盆中澆一些水,直到土壤濕潤,然后將它放在溫暖的地方。

    任務二:做種植杯 問:什么辦法觀察種子在土壤中會發生什么變化。

    方法:可以用土壤和衛生紙,也可以只將衛生紙塞進透明杯子中。種子要放在杯壁和紙之間。要保證充分的水分,但不要將種子浸泡在水中。

    注意:將種臍分別朝上、下、左和右,為觀察根的方向做準備。

    任務三: 小組討論,共同做一個植物生長變化的觀察計劃。

    引導:種養植物是一項長期的活動,植物生長是一個動態過程,要想知道植物發生了哪些變化,及時記錄是關鍵。我們什么時候記錄?記錄什么?怎樣記錄呢? 小結:每人準備記錄本,觀察記錄植物的生長變化,形成一本植物生長日記。觀察記錄方式可以列表、寫日記、畫圖或為植物拍照,使用測量紙帶。

    研討:
    1. 為什么要選擇飽滿的、沒有受過傷的種子播種? 小結:選擇飽滿的,沒有受過傷的種子的過程叫做選種,選種是為了更好的提高出芽率。

    2. 需要提供什么條件,種子才能順利發芽?我們的依據是什么? 小結:結合種植的體驗和生活經驗,適宜的水分和溫度才能使種子順利發芽。

    3. 怎樣才能做好觀察記錄,了解植物一生的生長變化? 小結:堅持觀察,及時記錄。

    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花盆種植。

    學生思考什么方法觀察種子在土壤中會發生什么變化。[來源:學§科§網] 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做種植杯。

    學生思考并交流記錄的時間、內容和記錄方法 結合觀察結果和生活經驗,研討相關內容。

    會種植的方法;
    能設計適宜的實驗,觀察種子的萌發過程;
    根據研究植物生長變化的需要,確定觀察、記錄的內容和方法;
    能基于種植活動和生活經驗預測種子萌發和植物生長需要的條件。

    四、拓展[來源:Z。xx。k.Com] (2分鐘) 選帶芽眼的土豆塊、紅薯塊或天竺葵的枝條種到花盆里,觀察它們的生長變化,了解植物的其他繁殖方式。

    自選發芽土豆塊等開展種植養護活動。

    激發學生了解植物除了種子之外的其他繁殖方式。

    第3課 種子長出了根 科學概念目標 1. 植物的根總是向下生長的。

    2. 植物的根有吸收水分的作用,能將植物固定在土壤中。

    3. 不同的植物,根的形態特征不同,在維持植物生存中發揮的作用也不同。

    科學探究目標 1. 用適宜的方法記錄、交流所觀察到的現象。

    2. 根據已有經驗和所觀察到的現象,作出有依據的預測。

    3. 用觀察、實驗的方法驗證推測。

    4. 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根吸收水分的實驗。

    科學態度目標 3. 激發觀察植物生長變化的興趣。

    4. 樹立科學是講求實證的意識。

    科學、技術、社會與環境目標 意識到植物與人類生活的關系,知道保護植物就是保護人類自己。

    【教學重點】 能用實驗的方法證實植物的根有吸收水分的作用。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1支試管、帶根的新鮮植物、植物油、馬克筆;
    種子萌發的觀察記錄等。

    學生準備:學生活動手冊 【教學流程】 教學環節 教師指導與評價 學生學習活動 評價要點 一、導入 (2 分鐘) 上節課我們進行了播種,種在種植杯中的種子和種在花盆中的鳳仙花種子怎么樣了呢? 學生根據觀察和養護的情況進行分享。

    將注意力集中到植物的長勢情況上。

    二、聚焦 (3分鐘) 種在種植杯中的種子和種在花盆中的鳳仙花種子大部分都已經發芽了,它們發芽的過程是怎樣的?根對植物有什么作用呢?這節課我們就來一起研究。

    學生思考 聚焦本課重點:認識種子的發芽過程和根的作用。

    三、探索 (25 分鐘) 任務一:探索種子的萌發過程[來源:Z+xx+k.Com] 請同學們仔細觀察種植杯中種子的萌發狀態,用語言來描述一下種子萌發的過程,也可以借助自己的觀察記錄來描述。

    小結:結合觀察記錄,我們發現種子在萌發的過程中,先長根,再長莖和葉,而且不同方向放置的種子,萌發出的根都是向下生長的,通過對根長度的測量,還可以發現根的生長速度是很快的。

    提問:播種在花盆里的種子,有的種子發芽了,有的種子沒發芽。種子沒有發芽可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原因:可能是溫度太低了,也可能是水澆多了,種子被淹死了,還可能是種子本身就不健康,這些都是造成種子沒有發芽的原因。

    任務二:探究根的作用 同學們想一想,我們在給植物澆水時,為什么大部分都澆到土壤上呢?請你推測一下根在植物生長過程中有什么作用呢? 驗證實驗:
    實驗材料:一棵帶根的植物、盛有水的試管、植物油、塑料滴管、馬克筆。

    實驗方法:1.將這棵帶根的植物裝入有水的試管中,將植物的根浸泡在水中。2.在水面上滴一些植物油,使試管中的水不會被蒸發到空氣中,并在水面處做好標記。3.觀察幾天后試管中的水位有什么變化。

    結論:經過一段時間后,同學們會發現試管中的水量減少了。因為水面被植物油密封,水不可能是蒸發后變少的,這就說明根將水吸收到了植物體內,所以植物的根有吸收水分的作用,以此來滿足植物的生長需要。

    研討 1. 為什么種下的種子有些沒有萌發,可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小結:通過前面的分析,可知播種到土壤中的種子,在溫度、水分都適宜的環境中才會發芽,種子沒有發芽可能是沒有滿足種子萌發的條件。

    [來源:學|科|網Z|X|X|K] 2.試管中水位的變化說明了什么? 小結:水位的變化說明了植物的根有吸收水分的作用。

    3.根除了能吸收水分,還有固定植物的作用,你能不能結合生活經驗和觀察到的現象,找證據來說明根的這一作用呢? 小結:我們試著從土壤中連根拔出一棵樹是非常困難的,就算是想連根拽出像蒲公英那樣的小草也不那么容易,在種植過程中,可能還會發現植物的根因為抓住衛生紙或是抓住土壤,在取出時都不那么容易了,這些都能說明根有固定植物的作用。

    學生描述種植杯中種子萌發的過程。

    學生思考種子沒有萌發的原因。

    學生推測植物的根的作用,作出預測。

    [來源:學科網] 學生觀看教師的演示實驗。

    [來源:學|科|網Z|X|X|K] 結合觀察結果和生活經驗,研討相關內容。

    認識到植物的根總是向下生長的。[來源:Zxxk.Com] 能根據已有經驗和所觀察到的現象,作出有依據的預測,并通過實驗驗證:植物的根有吸收水分的作用。

    四、拓展 (10分鐘) 1.不同的植物,根的形態特征是不同的。認識鳳仙花、蔥、仙人掌的植物的根的形態。

    2.觀察圖片,說一說這些植物的根在維持植物生存中發揮的作用。

    水中的浮萍、榕樹、戈壁上的胡楊。

    觀察圖片,結合生活經驗和課外知識思考植物根的作用。

    認識到不同的植物,根的形態特征不同,在維持植物生存中發揮的作用也不同。

    第4課 莖和葉 科學概念目標 1. 植物的葉在莖上的分布有利于接受更多的陽光。

    2. 植物的莖有運輸水分和養料的作用。[來源:學科網] 3. 植物的葉有吸收陽光和蒸騰水分的作用。

    科學探究目標 1. 有依據地對植物莖的作用進行猜測。

    2. 在教師指導下設計實驗,研究植物莖的作用。

    3. 用適宜的方式描述實驗的結果。[來源:學科網] 科學態度目標 激發研究植物的興趣。

    科學、技術、社會與環境目標 意識到植物與人類生活的關系,知道保護植物就是保護人類自己。

    【教學重點】 能用實驗的方法證實植物的根有運輸水分的作用,認識到植物的葉有吸收陽光和蒸騰水分的作用。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一段鳳仙花的莖葉、紅色素水、燒杯、單面刀片;
    黑色紙、燕尾夾;
    塑料袋、細線;
    課件。

    學生準備:種植的鳳仙花,學生活動手冊 【教學流程】[來源:學科網ZXXK] 教學環節[來源:學,科,網] 教師指導與評價 學生學習活動 評價要點 一、導入 我們種植的鳳仙花已經破土而出,長成了幼苗。莖越長越高,葉也越來越多。莖和葉對植物生存分別有什么作用呢? 學生結合經驗交流莖和葉的作用 將注意力集中到莖和葉的作用上。

    二、聚焦 首先從小組成員栽培的鳳仙花中選擇生長狀態最好的一株,觀察它的形態特征。

    方法指導:
    1.測量鳳仙花植株的高度。

    2.數一數一株鳳仙花上葉片的數量。

    3.從不同角度觀察鳳仙花葉在莖上的分布情況。

    4.畫出鳳仙花葉在莖上分布的樣子。

    觀察結果:鳳仙花植物的葉在莖上是交叉生長的,從上往下看每一層葉子都是交叉排列,伸向四面八方,葉子這樣的生長狀態可以最大限度地接受到太陽光。

    學生以小組為單元觀察一株鳳仙花,測量植株高度,說葉子的數量,并從不同角度觀察鳳仙花的葉的分布,并做好記錄。

    聚焦到對于莖和葉的生長。認識到植物的葉在莖上的分布有利于接受更多的陽光。

    三、探索 引導語:我們知道了鳳仙花隨著植物的生長,莖不斷長高長粗,它總是將植物的根和葉連在一起。那么植物莖在植物的生長過程中到底起什么作用呢?莖內是什么樣的,能使得它承擔這樣的功能呢?請你根據前面學習的根有吸收水分的作用和對葉的觀察大膽的推測一下莖的作用,并把你的想法記錄下來。

    任務一:探索莖的作用 從外部觀察莖的變化 取一段鳳仙花的莖葉,放到裝有紅色素水的燒杯中,放置大約30分鐘,觀察鳳仙花莖的變化。

    通過觀察,我們可以看到鳳仙花的莖變紅了,葉也慢慢變紅了。我們可以推出紅色素水是通過莖到達葉的,到底是否如此呢?我們來進一步實驗,觀察莖的內部變化。

    從內部觀察莖的變化 將變紅的鳳仙花的莖用刀片分別縱向和橫向切開,觀察莖的縱切面和橫切面,仔細觀察你有什么發現?是的,通過觀察可以看到縱切面上有一條條的紅線,橫切面上有許多紅色的圓點,這都能說明紅色素水在莖內流過。

    基于對莖的外部和內部的實驗觀察,可以得出莖的作用是運輸分水,植物的莖除了運輸水分還能運輸養料,也就是植物的莖有運輸水分和養料的作用。

    任務二:探究葉的作用 葉有吸收陽光的作用 方法:在鳳仙花植株上選一片葉子,將這片葉子用黑色紙遮住,使它見不到陽光。3天后,被遮住光的這片葉子會發生什么現象?!徽谧£柟獾倪@片葉子變黃了,因為這片葉子長時間沒有見到陽光,以至于變黃了。這說明葉有吸收陽光的作用。

    葉有蒸騰水分的作用 方法:選擇一種葉片較大的植物,在葉子上套上一個干燥的塑料袋,觀察塑料袋內壁上有什么變化?!惶旌蟮默F象,塑料袋內壁有許多小水珠,這表明葉子上的水分蒸發了,遇到塑料袋變成了小水珠,這說明植物的葉還有蒸騰水分的作用。

    研討 1. 植物的葉子平展且在莖上交叉生長有什么好處呢? 小結:葉子這樣的生長狀態可以最大限度地接受到太陽光。

    2. 植物莖、葉對植物生存有什么作用呢? 小結:植物的莖有運輸水分和養料的作用;
    植物的葉有吸收陽光和蒸騰水分的作用。

    學生結合經驗推測莖和葉的作用,并寫下想法。

    學生觀察演示實驗。

    學生觀察演示實驗。

    結合實驗觀察描述莖的作用。

    學生觀察演示實驗。

    學生觀察演示實驗。

    結合實驗觀察研討相關內容。

    能有依據地對植物莖的作用進行猜測 結合實驗觀察能認識到植物的莖有運輸水分和養料的作用。

    能認識到植物的葉有吸收陽光和蒸騰水分的作用。

    四、拓展 1.認識不同形態的葉。松樹、仙人掌、水稻和香蕉樹的葉,同學們可以根據植物的葉想一想這些植物生活在什么樣的環境中。比如仙人掌,葉子又細又小,它的生活環境一般是水很少,陽光又很充足的地方。

    2.認識不同形態的莖。像牽?;ㄟ@樣的是纏繞莖;
    向日葵愛這樣的莖是直立莖;
    土豆這樣的莖是變態莖;
    西瓜這樣的是匍匐莖;
    葡萄這樣的莖是攀緣莖。課下同學們還可以收集更多奇特的莖和葉,了解這些植物分別生活在什么樣的環境中。

    觀察圖片,結合生活經驗和課外知識思考植物莖和葉與其生長環境的關系。[來源:Z§xx§k.Com] 能認識到葉的形態與生活環境是相適應的以及認識更多莖的種類。

    第5課 鳳仙花開花了 科學概念目標 1. 花包括花萼、花瓣、雄蕊、雌蕊等部分。

    2. 根據花的結構,可以把花分為完全花和不完全花,有些花同時有雄蕊和雌蕊,有些只有雄蕊或只有雌蕊。

    3. 在花的各部分結構中,雄蕊和雌蕊與形成果實和種子有關。

    科學探究目標 1. 解剖花,并觀察花的各部分特征。

    2. 觀察雄蕊和雌蕊,根據它們的特點推想它們的作用。

    3. 進一步發展比較事物相同點和不同點的能力。

    科學態度目標 激發研究植物的興趣。

    科學、技術、社會與環境目標 能形成保護花草樹木的意識,有繼續探究花的濃厚的興趣。

    【教學重點】 認識花的結構以及雄蕊和雌蕊的作用。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要解剖的花、鑷子、放大鏡,課件。

    學生準備:各種各樣的花,學生活動手冊 【教學流程】 教學環節 教師指導與評價 學生學習活動 評價要點 一、導入 同學們,相信你們精心照顧的鳳仙花都相繼盛開了吧!細心地同學應該都觀察到了一株植物從發芽,長葉,生長,開花的過程。鳳仙花的花是什么樣子的? 學生結合自己觀察的經驗分享花的樣子。[來源:學科網ZXXK] 將注意力集中到花上。

    二、聚焦 植物的花在植物生長過程中起著怎樣的作用呢? 認識花的結構是關鍵。解剖是研究生物體內部結構的一般方法。如何用解剖的方法來觀察花的結構呢?我們一起來學習。

    學生思考花在植物生長中的作用以及花的結構。

    聚焦花的結構上。

    三、探索 任務一:觀察花的結構——學習解剖花 實驗材料:一朵完整的鳳仙花或一朵完整的其他植物的花、鑷子、記錄紙。

    活動指導:
    1.用鑷子細心地從外到內將花的各部分剝下來。

    2.將它們分類排列在紙上。

    3.認識花的各部分結構及名稱。

    小結:對花進行了解剖研究,可以觀察到,一朵完整花的結構一般包括四部分:從外向內依次是花萼、花瓣、雄蕊和雌蕊。

    任務二:觀察雄蕊和雌蕊 借助放大鏡來觀察花的雄蕊和雌蕊,看一看它們各有什么特點。

    放大鏡觀察雄蕊,可以清楚的看到,每一個雄蕊上面都有花粉,花粉很小,用手摸一摸,它還很輕;
    再用放大鏡觀察雌蕊,可以看到雌蕊上面有液體,用手摸一摸,有種黏黏的感覺。

    提問:你是否想過,為什么花都有花蕊呢?花的構造中哪些部分與果實和種子有關呢? 小結:細心的同學可能觀察過,結果后花瓣都凋謝了,說明花瓣不能形成果實。經過觀察得知雄蕊上的花粉又小又輕,而雌蕊上面是有黏液的,當花粉掉到黏液上,就很容易被粘住,這其實就是花的傳粉過程。當傳粉過程后,雌蕊就會進一部分發育成為果實和種子。所以花蕊,也就是雄蕊和雌蕊是花最重要的結構,有了花蕊,植物才能形成果實和種子,因此花蕊在植物的繁殖活動中起著重要的作用。

    任務三:觀察更多植物的花 桃花:觀察桃花,會發現它和之前解剖的花一樣,具有花萼、花瓣、雄蕊和雌蕊,在科學上,我們把這四部分都具有的花叫做完全花。

    百合花:百合花是沒有花萼的,把它叫做不完全花。

    南瓜花:觀察南瓜花,會發現在花瓣里只有雄蕊,而沒有雌蕊,像南瓜花這樣,只有雄蕊或只有雌蕊的花叫做單性花,它也屬于不完全花。

    小結:桃花是完全花,因為花萼、花瓣、雄蕊和雌蕊這四部分都具有。而百合花和南瓜花是不完全花,它們缺少其中的一部分或幾部分。

    研討 1. 雄蕊和雌蕊分別有什么作用? 小結:雄蕊上有花粉,雌蕊上有黏液,花粉落到雌蕊上就完成了授粉的過程。

    [來源:學*科*網] 2. 花的哪一部分將來有可能發育成果實? 小結:經過對雄蕊和雌蕊特征的觀察,可以得知花的雌蕊部分將來可能發育成果實。

    學生根據解剖花的方法,親自動手解剖一朵花。

    學生用放大鏡觀察花的雄蕊與雌蕊,推想它們有什么作用。

    [來源:Z|xx|k.Com] 學生觀察更多的花。從花的結構上對花進行認識。[來源:Z&xx&k.Com] 結合實驗觀察研討相關內容。

    能認識到花的結構:花萼、花瓣、雄蕊、雌蕊。

    能認識到在花的各部分結構中,雄蕊和雌蕊與形成果實和種子有關。

    [來源:Zxxk.Com] 根據花的結構,可以把花分為完全花和不完全花,有些花同時有雄蕊和雌蕊,有些只有雄蕊或只有雌蕊。

    四、拓展 1. 試著給花進行人工授粉。

    授粉主要有兩種方式,一種是花對花授粉,另一種的用毛筆蘸,都是將花粉涂到雌蕊的黏液上。

    2. 認識更多的傳粉方式。

    自然界中的植物多種多樣,它們用不同的方式完成授粉的過程。比如蜜蜂在花叢中飛來飛去就可以幫助花傳粉,自然界中的風也能幫著傳粉。只有完成授粉,植物的花才能發育成果實。

    學生根據教師分享的方式課下開展授粉活動,并收集認識更多的傳粉方式。

    有繼續探究花的濃厚的興趣。

    第6課 果實和種子 科學概念目標 1. 植物的果實是由果皮和種子兩部分組成的。

    2. 不同植物的果實形狀、顏色、大小各不相同。

    科學探究目標 1. 觀察不同階段的果實,認識果實的生長變化。

    2. 在解剖觀察植物的果實的過程中認識果皮的作用。

    3. 在數果實中種子數量的過程中感受種子的作用。

    科學態度目標 培養親近大自然、熱愛大自然的意識,發展對周圍事物的好奇心。

    科學、技術、社會與環境目標 能形成保護花草樹木的意識,有繼續探究花的濃厚的興趣。

    【教學重點】 認識果實是由果皮和種子兩部分組成的。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鳳仙花的果實、各種其他植物的果實、水果刀、課件。

    學生準備:學生活動手冊 【教學流程】 教學環節 教師指導與評價 學生學習活動 評價要點 一、導入 授粉后的鳳仙花慢慢凋謝,逐漸形成了果實。鳳仙花的果實是什么樣的?果實對植物來說有什么用呢? 學生結合自己觀察的經驗分享鳳仙花果實的樣子。

    將注意力集中到果實上。

    二、聚焦 我們觀察一朵即將凋謝的鳳仙花,我們會發現,花瓣和花萼都脫落了,雄蕊和雌蕊也不見了蹤影,但我們卻看到了雌蕊下端逐漸膨脹起來,這就是鳳仙花的果實。

    學生觀察。

    聚焦植物的果實。

    三、探索 任務一:認識植物果實的生長變化 (1)觀察鳳仙花植株上不同階段的果實,比較它們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2)果實形成后形狀有一段時間是不變的,形狀像水滴,成熟之后果實會開裂。果實是由小不斷長大的,從還有花的果實,到花剛剛凋謝的果實,再到種子逐漸成熟的果實,最后果實成熟了,也就是果實成熟是一個生長變化的過程。

    任務二:認識果實的結構[來源:Z|xx|k.Com] (1)摘下一個快要成熟的鳳仙花的果實,觀察果實的結構。

    用手輕輕撥開鳳仙花的果實,很容易就看到了它的內部結構,鳳仙花果實的內部有棕色的小種子,種子外面就是卷成團的保護它的果皮。我們可以看到果實由果皮和種子兩部分組成。

    (2)除了剝開果實進行研究,還可以將果實切開研究。取兩個還未成熟的鳳仙花果實,分別將其縱切和橫切來觀察果實的結構,可以清楚的觀察到縱切時鳳仙花果皮卷曲了,種子在果皮的里面,橫切時果皮將種子緊緊的包裹起來,所以果實是由果皮和種子兩部分組成的。在觀察中你是否發現了果皮的作用?果皮的作用是保護種子,在種子發育過程中果皮可以保護弱小而沒有成熟的種子。

    任務三:數果實中的種子的數量 (1)認識完鳳仙花果實的結構,再來數一數一個鳳仙花果實里有多少粒種子,一株鳳仙花大約又可以收獲多少粒種子? (2)經過觀察,每個鳳仙花果實里種子的個數是不同的,一個鳳仙花果實中大約有10粒左右的種子,一株鳳仙花大約能結出10-20個不等的果實,這樣算下來一株鳳仙花可以結出上百粒的種子。結出上百粒種子的一株鳳仙花是當初我們播下的一粒種子長成的,這正是“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的真實寫照。

    任務四:觀察更過植物的果實,比較異同。

    (1)在研究時,可以使用解剖的方法來研究植物的果實,根據果實的不同,可以用手將果實剝開研究,也可以將果實橫切或縱切,切開來研究。在觀察時,同學們可以利用多種感官來觀察,看一看、聞一聞、摸一摸等。

    (2)通過觀察更多植物的果實,會發現不同植物的果實形狀、顏色、大小各不相同,但果實都包括果皮和種子兩部分。

    研討 1. 果實都有果皮和種子,它們分別有什么作用? 小結:果皮的作用是保護種子,在種子發育過程中果皮可以保護弱小而沒有成熟的種子。種子則起著傳宗接代,繁殖后代的作用。

    2. 植物結出許多種子有什么意義? 小結:我們種下的一顆鳳仙花種子,又收獲了許多的種子,這些種子傳播出去,在適宜的環境下又會長出許許多多株鳳仙花,每株鳳仙花又會結出許多種子。鳳仙花的種族就是這樣延續并壯大的! 學生結合圖片或實物觀察果實的生長變化,比較異同。

    學生觀察鳳仙花果實的結構。

    學生觀察橫縱切后果實的結構。[來源:學科網] 學生數鳳仙花果實中的種子的數量。

    [來源:Zxxk.Com] [來源:學科網] 學生觀察更多植物的果實,比較異同。

    結合實驗觀察研討相關內容。

    [來源:學科網ZXXK] 在觀察不同階段的果實中,認識果實的生長變化。

    能認識到植物的果實是由果皮和種子兩部分組成的。

    在數果實中種子數量的過程中感受種子的作用。

    在觀察更多植物的過程中認識到,不同植物的果實形狀、顏色、大小各不相同。

    四、拓展 思考:我們經常吃的食物哪些是果實,哪些是種子呢? 比如我們常吃的西紅柿、梨就是植物的果實,而瓜子和栗子就是植物的種子,課下同學們可以再辨認更多的果實和種子。

    學生根據課堂所學及生活經驗分辨果實和種子。

    有繼續探究果實和種子的濃厚的興趣。

    第7課 種子的傳播 教學背景分析 ?本節課是在觀察了花、果實、種子的基礎上,對植物果實和種子特征做進一步探究,讓學生經歷猜想、推測、驗證、說明的探究活動,明確把種子散播到遠處的科學意義。

    ????學生對本課學習內容非常感興趣,知道一些植物傳播種子的方式,如蒲公英隨風飛向遠方;
    也具備一定的科學探究能力,能從果實和種子的特征聯想到其傳播方式,但在科學語言的準確描述和科學探究活動的組織實施等方面還有待進一步培養與提高。

    本課內容包括以下兩個方面。

    第一,觀察油菜傳播種子的方式。學生要觀察油菜種子,在捏油菜果莢的活動過程中發現其特點,推測出油菜傳播種子的方式。

    第二,觀察其他植物傳播種子的方式。學生將通過比較、分析不同植物的果實和種子,發現各自的特殊構造,了解種子的不同傳播方式。

    教學目標 l 科學概念:
    1.植物傳播種子有不同的方式,都是為了能將種子散布得更廣,有利于繁殖后代。

    2.種子和果實的外部形態、結構與種子傳播方式之間是有聯系的。

    l 過程與方法:
    1.在觀察的基礎上進行合理的假設。

    2.利用測量、實驗等方式尋找證據驗證推測的過程。

    l 情感、態度、價值觀:
    1.有探究植物種子傳播方式的欲望。

    2.培養親近大自然、熱愛大自然的意識,發展對周圍事物的好奇心。

    教學重點 觀察種子傳播的方式。

    教學難點 種子和果實的外部形態、結構與種子傳播方式之間的聯系。

    教學準備 演示:椰果,水槽、電扇、卷尺 分組:油菜、鬼針草、蒲公英、番茄、蒼耳、中華槭、椰子、蓮蓬等果實和種子、放大鏡、尺子 教學過程 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教學意圖 集中話題 談話:孩子長大了都要告別媽媽,四海為家。動物們有的擅跑,有的會跳,還有的能飛,植物媽媽的孩子們是怎樣完成它們的尋覓家園之旅的? 交流自己知道的植物傳播種子的方式。

    了解學生原有概念。

    植物傳播種子的方式 出示觀察材料。

    猜想這些植物是怎樣傳播種子的,并說出依據。

    繼續了解原概念 啟發思考:怎樣為自己的猜想提供科學的證據?[來源:學科網] 小組交流——全班交流。

    討論學法。

    巡視指導 觀察油菜、鬼針草、蒲公英、番茄、蒼耳、中華槭、椰子、蓮蓬等植物果實和種子的特征,用畫圖或文字描述等方式記錄下來。

    搜集并保留證據。

    提出質疑 整理記錄,進行交流。

    預期:學生能結合果實和種子的特征推想植物靠風、動物、人、水等傳播種子,具有把傳播方式和結構特征建立聯系的意識。但認識油菜散播種子的方式可能會有困難。

    在觀察基礎上進行比較歸納,使認識從直觀向抽象發展,但此時所形成的觀點還不夠清晰,有待證明。

    板書:風、水、動物(人)、自身彈射 歸納植物散播種子的方式及與其對應的特征,思考二者之間的聯系。

    散播種子方式與結構特征關系的研究 啟發思考:怎樣證明植物散播種子的方式與結構特征有關呢。

    出示實驗和測量工具。

    提示:可以捏一捏,吹一吹,量一量…… 小組討論實驗方案。

    實驗和測量工具的出示對學生設計實驗有啟迪與提示作用。

    抓住典型問題,啟發集體思考。

    全班交流,修訂完善。

    再次體驗科學探究的過程。

    巡視指導 分組實驗,記錄實驗現象。

    [來源:學§科§網Z§X§X§K] 整理現象,交流,質疑。

    小結:植物散播種子的方式與果實和種子的結構是有聯系的;
    果實和種子的結構特征往往有利于把種子散播到遠處。種子散播的意義在于繁殖后代。

    回顧與 拓展 啟發思考:如果果實成熟了就落在植物腳下,會是什么結果? 自由討論(辯論)。

    感受傳播種子對植物繁殖后代有重要意義。

    用泡泡圖或表格等形式把植物散播種子的主要方式及與之對應的結構特征記錄下來。

    內化知識。

    觀看視頻:蒲公英的旅行 布置作業 觀察社區中常見植物是怎樣把種子散播到遠處的。

    發展學生研究植物散播種子方式的興趣。

    板書設計 把種子散播到遠處 ???? 輕、帶翅或絨毛——風力 ?????? 炸裂、彈射 ——彈射 ?????? 圓形?? 散落 ——跳動(滾動) 內部有很多空氣——水力 ??有鉤刺、味道鮮美——動物(人) 學習指導 l 觀察記錄表 觀察對象 推測傳播種子的方式 果實或種子的特點 實驗證明結果 [來源:Zxxk.Com] 活動小結 植物散播種子的方式主要有______種,這些方式與____________有關。

    教學評價 評價依據:
    1. 觀察記錄表 2. 測試結果 3. 梳理概念的泡泡圖或表格 4. 課堂表現及交流水平 教學后記[來源:學+科+網] 第8課 鳳仙花的一生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目標 1. 植物都有自己的生命周期,鳳仙花一生中會經歷種子發芽期、幼苗期、營養生長旺盛期和開花結果期。

    2. 在植物的生長過程中植物不斷發生變化,會發育出根、莖、葉、花、果實、種子等器官。

    3. 植物的生長發育需要陽光、土壤、適宜的水分和溫度。

    科學探究目標 1. 用估算、制作統計圖表等數學方法研究科學問題。

    2. 通過整理觀察記錄,發現植物生長的規律。

    3. 用適宜的方法陳述自己的觀點。

    科學態度目標 1. 體會生命的神奇,激發研究生命現象的興趣。

    2. 體會資源共享的快樂,提高合作意識。

    3. 樹立用證據表達觀點的意識。

    科學、技術、社會與環境目標 體會到環境與植物生存及繁殖之間的關系,具有保護環境的意識。

    【教學重點】 通過對鳳仙花一生的生長變化的整理,認識植物都有自己的生命周期,在植物的生長過程中植物不斷發生變化,會發育出根、莖、葉、花、果實、種子等器官。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幾個重要生長階段的鳳仙花的圖片,PPT課件 學生準備:學生活動手冊,個人觀察記錄或觀察記錄表 【教學流程】 教學環節 教師指導與評價 學生學習活動 評價要點 一、導入 (2 分鐘) 經過長達幾個月的種植活動,我們親歷了栽培、管理的過程,并且觀察、記錄了鳳仙花一生的生長變化。展示種植過程中的圖片。

    觀看活動圖片,回憶種植活動 將注意力集中到整個種植活動上。

    二、聚焦 (2分鐘) 這節課我們就來整理和分析我們收集的信息,看看能有哪些新的收獲。

    學生準備自己的種植觀察材料。

    聚焦觀察資料的整理分析,指向對植物一生的了解。

    三、探索 (30 分鐘) 任務一: 展示植物的生長變化記錄。

    鼓勵學生展示自己的觀察記錄。

    任務二: 結合我們記錄的不同時期鳳仙花的照片,可以將其按照生長變化的順序進行排列。

    結合排序可以看到鳳仙花的一生經歷了種子萌發、幼苗生長發育、植物開花結果以及衰老、死亡的過程。這就是鳳仙花的生命周期。

    任務三: 根據對鳳仙花的生長記錄,我們來計算一下鳳仙花從播下種子到結出新的種子需要多久時間。

    任務四: 根據鳳仙花不同階段植株的高度,繪制統計圖,分析鳳仙花高度生長變化的規律。

    繪制完統計圖,結合統計圖來進行分析,我們發現鳳仙花生長變化的規律是:第1周至第6周,生長較快;
    進入開花結果期,生長緩慢,接下來不再生長。

    研討:
    1. 鳳仙花生長的過程中,哪些現象可以說明水、陽光、空氣、溫度等影響植物的生長呢? 小結:結合種植經驗進行說明。

    2. 成熟的鳳仙花植株包括哪幾部分?每部分有什么作用? 小結:成熟的鳳仙花包括根、莖、葉、花、果實、種子六部分。根有吸收水分和固定植株的作用;
    莖有運輸水分和養料的作用;
    葉有吸收陽光和蒸騰水分的作用;
    花是植物的繁殖器官,果實和種子是植物開花、傳粉以后形成的,果實里有種子,種子的存在使物種得以繁衍后代。

    3. 鳳仙花的生命周期是多長時間?運用我們的觀察記錄說明鳳仙花生長變化的規律。

    小結:結合種植經驗,可知鳳仙花的生命周期大約在5個月左右,幼苗期和營養生長旺盛期生長較快,進入開花結果期,生長緩慢、接下來不再生長。

    學生結合自己的觀察記錄進行匯報。

    學生結合鳳仙花的生長記錄描述鳳仙花的整個生命周期。

    學生計算鳳仙花每一階段經歷的時間。

    學生繪制統計圖,觀察鳳仙花高度生長規律。

    基于學習成果,研討相關內容。

    認識到植物都有自己的生命周期,鳳仙花一生中會經歷種子發芽期、幼苗期、營養生長旺盛期和開花結果期。

    認識到在植物的生長過程中植物不斷發生變化,會發育出根、莖、葉、花、果實、種子等器官。

    認識到植物的生長發育需要陽光、土壤、適宜的水分和溫度。

    四、拓展 (6分鐘) 1.課下找材料,做一個鳳仙花實物模型。

    2.了解更多植物的生長變化,與鳳仙花進行比較。

    尋找材料制作模型;
    結合種植經驗比較。

    增強對鳳仙花植株的整體認識。

    第二單元 電路 第1課 電和我們的生活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目標 1.通過學習了解到電與生活緊密相連。

    2.電很危險,我們要注意安全用電。

    科學探究目標 1.頭腦風暴分享交流關于電所了解的內容和想知道的問題。

    2.調查家中的用電器。

    科學態度目標 1.對自然現象保持好奇心,樂于參與調查活動。

    2.積極參與交流和討論,勇于接受不同人的想法。

    科學、技術、社會與環境目標 初步了解所學知識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

    【教學重點】獲取學生初始想法,意識到電與生活的緊密聯系。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
    海報紙、馬克筆 學生準備:科學活動手冊;
    用電器調查結果表 【教學流程】 教學環節 教師指導與評價 學生學習活動 評價要點 一、聚焦 (5 分鐘) 談話:
    通電后,電器就能工作,為我們的生活、學習和工作帶來了方便。

    提問:
    我們對電有哪些了解?知道哪些關于電的知識?我們是怎樣知道這些知識的? 思考、交流 將學生的注意力聚焦到電的主題上,明確研究問題。

    二、探索 (25分鐘) 任務一: 用討論的方式記錄我們對電的認識 頭腦風暴原則:
    1.不要抱有成見,應該開放心態接收各種觀點。

    2.對其他同學貢獻的觀點不要批評或妄加評論。

    3.努力把自己的觀點與其他同學的觀點聯系起來。

    任務二: 調查家中使用的電器。這些電器用的電來自哪里?通電后能做什么? 安全用電提示:
    1.墻壁插座內的電,是發電廠通過電網輸送到各家各戶的,一旦觸及能引發事故,致人死亡,所以千萬不能直接觸摸。

    2.不能用插座中的電做任何實驗!在本單元的學習中我們只用電池來做實驗。

    3.不要靠近變壓器以及斷開或裸露的電線。當看到斷開或者裸露的電線時,要馬上報告家長、老師或者有關人員。

    班級討論、頭腦分享自己的觀點 班級分享調查結果 調取學生初始想法,使得盡可能多的同學分享自己的觀點。

    培養學生安全用電的意識 三、研討 (10分鐘) 設想一下,如果沒有電,我們的生活會變成什么樣子? 思考、交流 感受“電和生活”的緊密聯系 第2課 點亮小燈泡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目標 1. 只有電流流過燈絲時小燈泡才會發光 2. 利用電來點亮一只小燈泡需要一個完整的電路 3. 一個完整的電路可以使用相同的材料,而用不止一種方法建立起來。

    4. 電池兩端直接用導線連接在一起,就會發生短路。

    科學探究目標 1. 連接簡單電路 2. 觀察、描述、記錄點亮小燈泡的實驗現象 3. 根據實驗現象對電流的流向做出大膽的想象和推測 科學態度目標 1. 體會對周圍事物進行有目的、細致的觀察的樂趣。

    2. 敢于根據現象做出大膽的想象和推測 科學、技術、社會與環境目標 了解燈泡的工作原理,感受電燈是人們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用品。

    【教學重點】認識小燈泡的結構,正確連接小燈泡。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燈泡、導線、電池 學生準備:科學活動手冊 【教學流程】 教學環節 教師指導與評價 學生學習活動 評價要點 一、聚焦 (5分鐘) 談話:
    打開手電筒的開關,小燈泡就亮了。

    提問:它是怎樣亮起來?如果有導線和電池,你能讓小燈泡亮起來嗎? 用示意圖表達想法 將話題聚焦到:如何點亮小燈泡 二、探索 (25分鐘) 任務一: 1.觀察小燈泡。找一找小燈泡的發光部位在哪里;
    想一想小燈泡的各部分有什么作用。

    任務二: 2.用一段導線和一節電池讓小燈泡亮起來,并記錄有哪些連接能點亮小燈泡,哪些連接不能點亮小燈泡? 安全提示:
    干電池的金屬銅帽端是正極,另一端是負極。當導線直接與電池的正、負極相連,而沒有經過小燈泡時,就會造成短路。短路時,電池中的電會很快消耗完,并且電池還會在一瞬間發熱變燙,甚至可能爆炸。所以,在實驗中,要避免出現短路。

    觀察:小燈泡,明確各部分的名稱。思考各部分的作用。

    探究:讓小燈泡亮起來并記錄探究結果 牢記在心:安全提示 探索、記錄點亮小燈泡的方法 增加學生安全用電的意識 三、研討 (10 分鐘) 1.展示我們的實驗記錄,交流哪些連接能點亮小燈泡,哪些連接不能點亮小燈泡。

    2.分析那些能點亮小燈泡的連接,你認為電池和小燈泡怎樣連接,小燈泡才能亮起來? 觀察連接圖你認為哪些能過點亮小燈泡,哪些不能點亮小燈泡? 3你認為小燈泡是如何亮起來的? 展示、交流探究結果 根據探索結果,總結歸納出小燈泡點亮的方法 第3課 簡易電路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目標 1.一個簡單電路需要一個能持續提供電能的裝置電池。

    2.電從電池的一端經過導線和用電器返回到電池的另一端,就組成了一個完整的電路。

    科學探究目標 1.用電池盒和燈座以及開關點亮小燈泡 2.觀察、描述和記錄有關的實驗現象。

    3.用簡易符號表示一個電路的不同部分。

    科學態度目標 激發對電探究的興趣。

    科學、技術、社會與環境目標 初步了解簡易電路的組成。

    【教學重點】了解電路的組成部分,并用簡易符號表示一個電路的不同部分。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
    燈泡 、導線、電池 、電池盒、燈座、開關 學生準備:科學活動手冊 【教學流程】 教學環節 教師指導與評價 學生學習活動 評價要點 一、聚焦 (5分鐘) 提問:電路是由什么組成的。我們能組裝一個電路嗎? 回顧:
    我們是怎樣點亮小燈泡的,小燈泡和電池的連接點在哪里,電流是如何通過小燈泡的。

    將話題聚焦到:如何組裝一個電路 二、探索 (25分鐘) 任務一: 1.組裝一個電路 在電池盒的兩端各連接一根導線,把電池安裝在電池盒里。用連接電池盒的兩根導線的另一端接觸小燈泡,確定能使小燈泡亮起來。

    把小燈泡安裝燈座上,再用導線把它和電池連接起來,使小燈泡亮起來。

    任務二: 2.在電路中安裝開關 把開關連接到電路里,觀察開關是怎樣控制電路中的電流的通和斷的。

    任務三: 3.畫電路連接圖 小組合作完成電路的組裝,并在電路中安裝一個開關,最終在記錄本上完成電路圖的繪制。

    通過動手組裝一個電路,明確電路的組成部分。并在電路中安裝開關,了解到電流是可以被控制的。并用簡易符號表示一個電路的不同部分。

    三、研討 (10 分鐘) 1.在電路中,電是持續流動的,你認為電流動的路徑是怎樣的? 2.我們已經發現電路是一個閉合的回路,在電路中哪些電器元件是必備的?如果我們將小燈泡換成小風扇或小電動機,會有什么現象? 將想法用箭頭在連接圖中表示出來 思考、交流 根據探索的結果分享交流在電路中,電流動的路徑是怎樣的。最終明確電路是一個閉合回路。

    第4課 電路出故障了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目標 1.利用電來點亮小燈泡需要一個完整的電路(通道)。

    2.電路出故障了,電流就會中斷。

    科學探究目標 1.制作一個電路檢測器。

    2.應用電路檢測器檢測并排除電路中的故障。

    科學態度目標培養 尊重他人意見,敢于提出不同見解,樂于合作與交流的精神。

    科學、技術、社會與環境目標 初步了解所學的電路知識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 【教學重點】用一種新的方法來檢測電路——做一個“電路檢測器”,體驗科學的檢測手段將使我們更為迅速地解決問題。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
    1.故障電路 2.電池、燈泡、導線、電池盒、燈座 學生準備:
    科學活動手冊 【教學流程】 教學環節 教師指導與評價 學生學習活動 評價要點 一、聚焦 (5分鐘) 講解:電流從電池的一端經導線流出,通過小燈泡,回到電池的另一端,形成一個完整的回路,小燈泡就會亮起來。

    提問:如果小燈泡不亮,一定是電路出故障了,怎樣找到和排除電路故障呢? 思考、交流如何找到和排除電路故障 將話題聚焦到:
    如何找到和排除電路故障 二、探索 (25分鐘) 任務一: 1.電路的故障可能有哪些?如何進行檢測?把我們的想法都記錄下來。

    任務二: 2.做一個電路檢測器 把簡易電路中的開關拆除后,就形成了一個電路檢測器。提示每次檢測前,先將兩個檢測頭互相接觸一下,看看小燈泡能否亮起來。不能用電路檢測器檢測家用電器的電路。

    任務三: 3.每個小組檢測一個有故障的電路,找出故障原因并排除。同時,將電路故障檢測表補充完整 班級交流:電路的故障和如何進行故障檢測 制作電路檢測器 注意安全用電 檢測故障電路,記錄檢測結果。

    學生制作電路檢測器,并用檢測器檢測故障電路,并記錄電路檢測的結果。提示學生有序的進行排查 三、研討 (10 分鐘) 電路中的哪一部分出了故障,你是怎么知道的?又是怎么排除的? 交流檢測情況 根據探索結果,交流分享如何查找故障以及排除故障電路的方法 第5課 里面是怎么連接的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目標 1. 如果電能從一點流到另一點,這兩點之間就構成一個電的通路,否則就是斷路。

    2. 在一個真正的電路中,有不同連接方法組成的電路。

    科學探究目標 1. 用電路檢測器檢驗接線盒內電路的連接情況。

    2.在反復觀察和實驗中發現不同連接方式的特點。

    3. 體會有序檢測的重要性。

    科學態度目標 1.培養勇于挑戰、縝密推斷的態度。

    2.樂于交流自己的觀點。

    科學、技術、社會與環境目標 了解所學的科學知識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 【教學重點】用電路檢測器檢驗接線盒內電路的連接情況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
    1.接線盒 2.電路檢測器:電池、燈泡、導線、電池盒、燈座 學生準備:科學活動手冊 【教學流程】 教學環節 教師指導與評價 學生學習活動 評價要點 一、聚焦 (5分鐘) 談話:在一個真正的電路中,各個部件都是以不同的方式連接的。

    提問:如果看不到電路,我們能知道各個部件是怎么連接的嗎? 思考、交流 將話題聚焦到:看不到電路,如何知道各個部件是怎么連接的? 二、探索 (25分鐘) 任務一: 檢測一個打不開的接線盒,并推測它的內部是怎樣連接的。

    1.用電路檢測器檢測接線柱之間是通路還是斷路,記錄檢測結果。

    (檢測電路前,先將電路檢測器的兩個檢測頭接觸一下,以檢測它能否正常工作;
    為保證檢測的準確性,需要檢測兩次) 任務二: 2.推測接線盒內部是怎樣連接的,說說推測的依據是什么? 在檢測前測試檢測器能否正常工作。

    用電路檢測器檢測接線盒,并記錄檢測結果。根據檢測結果推測內部的連接方式。

    用電路檢測器檢驗接線盒內部的連接情況,并根據檢測結果進行推測。培養學生有序測試的能力,以及有依據進行推測的能力。

    三、研討 (10 分鐘) 1. 下表是一個接線盒的檢測記錄,你能用示意圖說明接線盒內部是怎么連接的嗎? 2.如果5個或6個接線柱的接線盒,怎樣才能毫無遺漏的檢測任意兩個接線柱之間的通斷情況。

    繪制示意圖 分享、交流:怎樣毫無遺漏檢測任意兩個接線柱之間通斷的情況。

    培養學生縝密思維,意識到有序測試的重要性。

    第6課 導體和絕緣體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目標 1.有的物質易導電,這樣的物質叫做導體;有的物質不易導電,這樣的物質叫做絕緣體 2.導電性是材料的基本屬性之一。

    科學探究目標 1.根據任務要求制定一個小組的研究計劃,并完成設想的計劃。

    2.實施有關檢測的必要步驟,并整理實驗記錄。

    科學態度目標 1.學會與人合作。

    2.培養尊重事實的實證精神。

    3.認識到井然有序的實驗操作習慣和形成安全用電的意識是很重要的。

    科學、技術、社會與環境目標 了解所學的科學知識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

    【教學重點】 通過檢測認識到有的物質易導電;
    有的物質不易導電。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
    電路檢測器 、20種檢測材料 學生準備:
    科學活動手冊 【教學流程】 教學環節 教師指導與評價 學生學習活動 評價要點 一、聚焦 (5分鐘) 提問:
    在連接電路時,我們為什么要把導線兩端的塑料包皮剝開?哪些物體容易讓電流通過,哪些不容易讓電流通過? 思考、交流 將話題聚焦到:為什么把導線兩端的塑料包皮剝開? 二、探索 (25分鐘) 我們可以借助電路檢測器檢測物體的導電性。

    選取身邊的20種物體,用電路檢測器分別檢測它們的導電性,并記錄下來。

    1. 先檢測電路檢測器能否正常工作。

    2. 預測被檢測物體能否使小燈泡亮起來。

    3. 用電路檢測器的兩個檢測頭接觸物體的兩端,檢測物體的到導電性,做好記錄,并與預測進行比較。

    4. 將能使小燈泡亮起來的物體放在一邊,不能使小燈泡亮起來的放在另一邊。仔細觀察這些物體,你能發現它們又什么異同嗎? 提前檢驗、預測、實測、記錄、分析比較 用電路檢測器檢測20種物體 通過測試搜集證據,發現有些物體可以讓電流通過,有些物體則不容易讓電流通過。通過測試、比較和分析最終發現導體和絕緣體的特點。

    三、研討 (10 分鐘) 1.在檢測的物體中,哪些能使小燈泡亮起來,哪些不能使小燈泡亮起來?我們對物體導電性的預測與實際的檢測結果相同嗎?我們檢測的結果都一樣嗎? 2.我們通常將那些容易導電的物體稱為導體,將不容易導電的物體稱為絕緣體。在檢測的物體中,哪些是導體,哪些是絕緣體? 3.下圖中的這些物品的哪些部分是用導體材料制成的,哪些部分是用絕緣材料制成的?為什么這樣選用材料? 整理檢測記錄 分享交流、發表觀點 閱讀安全提示:
    在潮濕的空氣中或較強的電流下,人體、自然界中的水和大地等都將成為導體。如果我們觸及了家中使用的電路,電流就會通過人體而危及生命。所以我們要保護好電器的絕緣部分,不能觸摸導體部分,還要注意不要把水濺到電腦上。

    根據探索結果,討論哪些物體可以導電,哪些物體不可以導電。歸納總結出導體和絕緣體的特點。將所學的知識與生活實際結合,合理運用解釋生活種的現象。

    意識到安全用電的重要性 第7課 電路中的開關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目標 1.開關可以用來連接或斷開電路,控制電路中電器元件的工作狀態。

    2.開關有的地方需要用導體來做,而有的地方必須用絕緣體來做。

    科學探究目標 利用身邊的材料設計并制作一個簡單的開關,并用它來控制電路。

    科學態度目標 培養動手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

    科學、技術、社會與環境目標 了解所學知識在生活中的應用。

    【教學重點】設計并制作一個簡單的開關,并用它來控制電路。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
    1.回形針開關 2.簡單電路 學生準備:
    科學活動手冊 【教學流程】 教學環節 教師指導與評價 學生學習活動 評價要點 一、聚焦 (5分鐘) 談話:生活中,我們能安全、方便的使用各種電器,是因為有一個重要的元件控制著電流的通和斷,這個元件就是開關。

    提問:電路中的開關是怎樣控制電流的通和斷的? 傾聽、思考 將話題聚焦到:電路種的開關是怎樣控制電流的通和斷的 二、探索 (25分鐘) 1.觀察小開關 這個開關的制作使用了哪些材料,這些材料有什么作用? 2.觀察生活中常見的開關。

    想一想,這些開關是怎樣控制電路中的電流的通和斷的? 3.做個回形針開關 像圖中那樣,用小木板、回形針和圖釘做一個簡易開關。

    (1)把回形針伸開放在木板上,用筆在伸開 的回形針兩端各描一個點作為標記。

    (2)先把一個圖釘固定在木板的一個描點上, 再用圖釘把回形針大的一端固定在木板的另外 一個描點上。

    (3)把回形針開關連接到電路中,看看它能不能控制小燈泡的亮與不亮。

    觀察開關,并把這個小開關連接到電路里,觀察開關是怎樣控制電流的通和斷的。

    思考 按照操作說明制作回形針開關 通過觀察和制作發現開關的特點,搜集更多的現象和證據發現開關是如何控制電流的通和斷的。

    三、研討 (10 分鐘) 1.回形針開關是怎樣控制電流的通和斷的? 2.你還能用其他的材料和方法做一個小開關嗎?你是怎樣制作的,你的小開關有什么特點? 根據研討的問題進行班級討論交流 根據探索結果,通過交流最終發先電路種電流是可以被控制的。

    四、拓展 將紅色、綠色玻璃紙分別包在小燈泡外面,并將它們與電池、導線、回形針開關連接起來,做成紅綠燈。試著用我們制作的回形針開關控制這組紅綠燈。

    如果想在紅燈變綠,綠燈變紅燈的中間再亮起一盞黃燈,應該怎么辦? 課后完成:制作、思考 將所需的內容應用到實際生活中 第8課 模擬安裝照明電路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目標 1.一個簡單電路的構成需要電池、導線、燈泡等元件。

    2.開關可以控制電流的通和斷 科學探究目標 1. 設計房間照明電路,根據設計圖紙完成制作。

    2. 根據同學的建議修改設計圖,進行反思和完善。

    3. 經歷過程設計全過程明確問題、確定方案、設計制作、改進完善 科學態度目標 1. 樂于傾聽和表達設計的的想法。

    2. 樂于將所學的電路知識應用到實踐中。

    科學、技術、社會與環境目標 針對一個具體的任務,按照設計的基本步驟來完成指定的任務。

    【教學重點】經歷設計全過程明確問題、確定方案、設計制作、改進完善;
    并學會將所學知識應用到科學實踐中。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
    套裝盒 材料袋 鞋盒(自備)燈泡 、導線、電池 學生準備:
    科學活動手冊 【教學流程】 教學環節 教師指導與評價 學生學習活動 評價要點 一、聚焦 (5分鐘) 談話:通過本單元的學習,我們知道了怎樣連接一個電路,怎樣用開關控制電流的通和斷。

    提問:現在你能用所學的知識,模擬安裝一個房間的照明電路嗎? 回顧、思考 將話題聚焦到:如何安裝一個照明電路。

    二、探索 (35+40分鐘) 1.小組合作,設計一個房間的照明電路。

    (1)在紙上畫出房間的平面圖,標出書桌、床和窗戶的位置。

    (2)房間需要安裝兩盞電燈(照明燈和閱讀燈),并由兩個開關分別控制。在房間平面圖上標出電燈、開關的位置。

    2.班級交流 闡明小組設計的合理性,并傾聽他人意見。修正和優化小組的設計方案。

    3.模擬安裝照明電路 (1)畫出小組設計的電路圖:電池(房間電源)、兩個小燈泡(兩盞燈)、兩個開關各在什么位置?怎樣組成一個電路? (2)按照電路圖組裝電路 (3)檢測電路。檢查電流能否順利通過小燈泡、開關能否控制小燈泡的亮和滅,是否有使電源短路的 錯誤連接。

    4.與其它小組進行分享 明確設計要求,小組討論,完成房間設計圖紙。

    班級交流小組設計方案 根據設計方案制作安裝照明電路 班級展示小組的最終成果 說明:
    本內容分兩課時完成,設計和交流;
    制作和分享。

    此環節希望學生經歷1.工程設計的全過程:
    明確問題 確定方案 設計制作 改進完善 2.把學到的電路知識運用學到實踐中。

    第三單元 巖石和土壤 第1課 巖石與土壤的故事 【教材簡析】 本課作為單元起始課,首先要讓學生理解研究巖石和土壤的意義,即為什么人們一直在對巖石和土壤進行研究。因此,用“了解巖石和土壤背后故事”這一活動貫穿本課的學習,一方面激發學生探究巖石和土壤的興趣,更重要的是通過了解它們的故事,認識到巖石、土壤記錄了地球形成和演化的歷史,是地球家園的重要資源,為后面的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

    【學情分析】 四年級的學生對巖石和土壤并不陌生,山坡上,溪溝里、小路邊到處都可以找到它們。同時,學生也知道巖石中會有動植物的痕跡,以及化石的存在。但是,他們并沒有意識到這是巖石和土壤在形成過程中記錄下地球形成演化的歷史。因此,通過本課的學習,學生在對采集來的巖石、土壤進行簡單觀察描述后,去了解它們背后的故事,從而認識到巖石和土壤是地球上的重要資源,巖石和土壤的研究,對于我們了解地球的變遷有著重要的意義。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目標 ·巖石和土壤是自然界中天然存在的物質,它們的形成過程記錄了地球形成與演化的歷史。

    ·巖石和土壤是地球上重要資源,用途廣泛。

    科學探究目標 ·能通過閱讀資料,了解巖石和土壤形成的過程及用途。

    ·能用班級記錄表記錄、整理有關巖石和土壤的知識。

    ·在教師指導下,能運用分析、推理等思維方法感悟學習巖石和土壤的意義與價值。

    科學態度目標 ·發展研究巖石和土壤的興趣。

    ·在交流中愿意傾聽,積極分享。

    科學、技術、社會與環境目標 ·認識到自然環境為人類的生活和生產提供了豐富的資源。

    【教學重難點】 重點:了解巖石和土壤背后的故事。

    難點:能通過觀察巖石和土壤了解巖石和土壤背后的故事。

    【教學準備】 教師:幾種巖石和土壤的標本、教學課件。

    學生:自己采集到的巖石和土壤(一種) 【教學過程】 一、 聚焦(預設5分鐘) 1.(課件出示地球圖片)問:在地球上的哪些地方可以找到巖石和土壤?(生交流) 2.師小結:在地球上到處都能發現巖石和土壤的蹤跡,不僅在陸地上有,海底同樣有它們的蹤跡。這堂課我們一起來尋找巖石和土壤背后的故事。(板書課題) [設計意圖:聚焦研究目標,明研究主題。] 二、探索(預設20分鐘) (一)探究課前學生課前收集的巖石和土壤 [材料準備:學生課前收集的巖石和土壤] 1.課前同學收集了一些巖石和土壤,現在請你向組內的同學介紹:你是在什么地方收集的?它有什么特點?推測它的這些特點說明了什么?(生探究觀察) 2.展示交流。

    [設計意圖:為后面的教學活動做好鋪墊,讓學生對于了解巖石和土壤背后的故事有初步的意識。] (二)了解巖石和土壤背后的故事 [材料準備:弓石燕等化石、魔鬼塔、蕨類植物、鸚鵡螺、土壤形成的文字和圖片介紹。] 1.科學家也一直在對巖石和土壤進行研究,他們有哪些收獲呢?老師為大家準備了一些資料,請同學們仔細閱讀資料,圈出你感興趣的內容,組內交流,從這些資料中你找到了巖石和土壤背后的哪些故事? [見附件:弓石燕等化石、弓石燕、魔鬼塔、蕨類植物、鸚鵡螺、土壤形成的文字和圖片介紹以及一些相關視頻。] 2.學生閱讀交流。

    三、 研討(預設10分鐘) 1.學生交流研討:巖石和土壤背后的故事。(師選擇性板書記錄) 2.提問:除了老師提供的這些資料外,你平時還了解到了哪些巖石和土壤的故事?(學生交流) 3.嘗試用一句話概括巖石和土壤告訴了我們什么故事? 生概括(預設:記錄了地球形成及演變的歷史)(板書) 4.小結:正是因為土壤和巖石有著這樣特殊的作用,所以我們人類才一直不斷的在研究他們。

    [設計意圖:讓學生體會到研究巖石和土壤的意義,激發學生探究巖石和土壤的興趣。] 四、 拓展:調查當地的巖石和土壤(預設5分鐘) 1.學了這節課以后,我們再去觀察周圍的巖石和土壤會有什么不同的發現呢?課后了解當地巖石和土壤。(教師可以事先進行材料收集) 【板書設計】 巖石和土壤的故事 背后的故事 弓石燕化石:
    地球上到處都有 記錄了地球形成及演變的歷史 巖石 鸚鵡螺化石:
    蕨類植物化石:
    魔鬼塔:
    土壤:
    【作業設計】 1.巖石和土壤在( C )可以找到。

    A.陸地上 B.海底 C.以上均可 2.喜馬拉雅山上發現鸚鵡螺化石,告訴我們那里在億萬年前曾經是( B )。

    A.高山 B.海洋 C.陸地 3.形成12厘米厚的土壤,大致需要( A )的時間。

    A.幾萬年 B.幾百年 C.幾十年 附:學生學習材料 弓石燕化石:弓石燕的外貝體為橫方形,向左右延伸時,逐漸收縮上翹開張,殼面具有粗強的放射狀褶線,像弓箭,也像燕翼,所以叫弓石燕。據考證,這些“貝殼”就是距今3、4億年前的介殼類腕足動物弓石燕,又叫中華弓石燕。弓石燕出現于4.4億年前的志留紀,到了4.05億年前的泥盆紀發展迅速,種類繁多,而此時,魚類才開始出現,至于恐龍,那是1.5億年后的事情了。在綿陽江油北部山區,一些山體塌方的地方出現了很多弓石燕的化石。

    木化石:木化石是最少上億年的樹木被迅速埋葬地下后,木質部分被地下水中的SiO?(二氧化硅)交換而成的樹木化石。它保留了樹木的木質結構和紋理。顏色為土黃、淡黃、黃褐、紅褐、灰白、灰黑等,拋光面可具玻璃光澤,不透明或微透明,因部分木化石的質地呈現玉石質感,又稱硅化木或樹化玉。硅化木是上億年前的樹木因種種原因被埋入地下,在地層中,樹干周圍的化學物質如二氧化硅、硫化鐵、碳酸鈣等在地下水的作用下進入到樹木內部,替換了原來的木質成分,保留了樹木的形態,經過石化作用形成的植物化石。

    魔鬼塔:懷俄明州東北角的克魯克縣,一片幾乎平坦的土地上,矗立一塊巨石。印地安人的圣地,美國第一個國家紀念地——魔鬼塔,高度有 264米。它是花崗巖的結構的火山頸地形,早期是一座火山,后來周遭的山壁被侵蝕掉了,只留下堅硬的玄武巖火山頸??茖W家通過其巖石內的化學元素,確定它形成于五、六千萬年以前,是地心的巖漿上涌到地表,沒有噴出去,冷卻下來成為堅硬的火成巖 。歷經千百萬年的風吹雨打,無數次的地層變動和巖漿推擠,周圍柔軟的沉積巖被風化雨蝕而逐步消失,只留下堅硬的火成巖成了魔鬼塔 。

    蕨類植物化石:到了泥盆紀晚期,大氣中的含氧量已達到現在的約10%,地球的外層已有了一層臭氧層,可以阻擋紫外線的直接輻射,這些條件都對生物的陸地生活極為有利。這時,在植物界中由裸蕨植物的某些類型逐漸演變成為具有根、莖、葉分化的蕨類植物,在隨后的石炭紀和二疊紀早期大量的發育,十分興旺,個體常常是木本大樹,構成了當時獨特的蕨類植物森林。所以這一時期也稱為蕨類植物時代。到了距今3.5億年--2.25億年的石炭紀、二疊紀,挱欏與其他高大的木本蕨類植物如蘆木、鱗木、封印木等一起組成了當時地球上繁盛的陸地森林。到了古生代末期,由于地殼的運動,造成了世界性的氣候變化,性喜濕熱的蕨類植物走向了衰退,許多高大的喬木完全滅絕了。地球歷史上的“蕨類植物時代”也隨之結束,它們被深埋在地下其中的一部分變成了化石。在遠古時代的很多生物也和蕨類植物一樣以化石的形態保存至今。

    鸚鵡螺化石:鸚鵡螺為海生無脊椎動物,是極其珍貴的觀賞貝類,因貝殼表面有赤橙色火焰狀斑紋,酷似鸚鵡而得名。通常棲息在深海底層,主要以蟹類、蝦類和海膽等為食。最早發現于寒武紀晚期,奧陶紀最盛,種類繁多,分布極廣,此后逐漸衰退。世界上只存鸚鵡螺一個屬三個種。鸚鵡螺化石是鸚鵡螺死后的殘骸留在巖石上,在經過數以萬億計后所形成的一種化石??茖W家在喜馬拉雅山上發現了鸚鵡螺的化石。

    土壤的形成:土壤是巖石在風化作用下形成的,土壤的形成是一個極其漫長的復雜過程,形成1厘米厚的土壤層大約需要500年的時間,地球上土壤層的平均厚度大約是5米,形成需要大致25萬年的時間。

    第2課 認識幾種常見的巖石 【教材簡析】 巖石種類繁多,它們的性質也多種多樣。本課引導學生重點觀察花崗巖、砂巖、大理巖三種巖石,從肉眼的初步觀察到使用工具的細致觀察,讓學生不但知道三種巖石各自的特征,更重要的是學會觀察巖石的視角與方法。學生主要借助比較的方法認識三種巖石是否有紋理、分層、是否有斑點、小孔、光滑、粗糙程度、光澤、硬度、巖石成分的顆粒大小、成分是否單一等特征,同時學會用比較的方法觀察事物,知道比較是一種重要的學習科學的方法。

    【學情分析】 通過第一課的學習,學生理解了研究巖石和土壤的重要意義。對于巖石的研究有了一定的興趣?!盎◢弾r、砂巖、大理巖”這三種巖石在生活中是十分常見,區分這三種巖石對于學生來說十分輕松,但在生活對巖石無意識的觀察難以形成系統性的特征認識。

    四年級的學生對觀察物體已掌握了一些方法,可作為本節課觀察巖石的基礎, 但對巖石觀察還有一些獨特的方法,這些方法是學生比較陌生的,但這正是本節課學生要學習和掌握的,是本節課的重點。在學習中,學生不僅能夠認識幾種常見巖石的特性,進一步提高科學探究能力,更重要的是學會用科學家的視角和方法去研究巖石。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目標 ·花崗巖、砂巖、大理巖等常見巖石具有不同的特征。

    科學探究目標 ·會用感官對花崗巖、砂巖、大理巖的特征進行觀察。

    ·會使用簡單工具對花崗巖、砂巖、大理巖的特征進行更細致的觀察。

    ·會用科學詞匯描述、記錄巖石的特征。

    科學態度目標 ·積極參加觀察巖石特征的探究活動,保持對巖石的研究興趣。

    ·認識到認真細致地觀察、比較、描述和記錄是十分重要的。

    科學、技術、社會與環境目標 ·認識到科學技術可以幫助人類更好地認識自然。

    【教學重難點】 重點:在觀察比較中掌握科學的觀察方法。

    難點:學生對于巖石光澤的判斷 【教學準備】 教師:教學課件。

    學生:1個放大鏡、1個手電筒、1枚鋼釘、1把銅鑰匙、活動記錄手冊,(以小組為單元,材料充足,可2人一組)。

    【教學過程】 一、聚焦:種類繁多的巖石(預設5分鐘) [材料準備:ppt3種巖石圖片、三種巖石。] 1.分發巖石。大家認識這三塊巖石嗎? 2.區分三種巖石“花崗巖、大理巖、砂巖”。(學生知道三種巖石的名稱并能區分) 3.揭示課題:認識幾種常見的巖石(板書) 4.大家來說說看,這三種巖石各有怎樣的特征呢?(這里主要讓學生通過看、摸等方式觀察“顏色和光滑度”) 5.請兩位同學上展臺,各介紹一種巖石。

    二、探索:像科學家一樣觀察巖石(預設18分鐘) (一) 觀察三種常見的巖石標本 [材料準備:實驗記錄單。] 1. 大家的觀察非常細致,但是科學家在觀察研究巖石的時候更加細致,你們想不想知道他們還從哪些方面觀察巖石的呢? 2.出示活動單,明確觀察方向。(用鉛筆記錄,方便涂改)。

    3.大家知道怎樣去觀察嗎? [由于本課觀察內容較多,并且很多實驗需要指導,所以將主要的觀察內容重點放在“有無層理、氣孔、斑點、條紋、軟硬、組成的顆粒大小”] 出示觀察記錄表。

    名 稱 有無層理、氣孔、斑點、條紋 組成巖石的顆粒大小 軟硬 花崗巖 砂 巖 大理巖 (二)更細致地觀察巖石標本 [材料準備:1枚鋼釘、1把銅鑰匙。] 1. 我們來看看科學家是怎么觀察巖石的。

    2. 依次提供“有斑點的巖石”、“有小孔的巖石”、“有條紋的巖石”、“有層次的巖石”四副圖片讓學生觀察比較,并提問:“你知道有條紋是什么意思嗎?有層次是什么意思?”(學生說不出,老師給予解釋) 引導學生對照參照物來細致觀察花崗巖、砂巖和大理巖的相關特征,及時記錄。

    3. 巖石是由非常多的顆粒組合而成的,這些顆粒大小是怎樣的? Ppt微課展示(顆粒細密的巖石、顆粒粗疏的巖石、顆粒粗大的巖石) 學生進行觀察,并記錄。

    4.巖石的硬度該如何判斷?用微課演示刻劃:
    軟:用指甲刻畫出痕跡;

    較軟:不能用指甲刻畫出痕跡,但能用銅鑰匙刻畫出痕跡(微課中準備了三種硬度巖石的展示,在總結判斷硬度方法時,可讓學生推測“較軟”的標準);

    較硬:不能用銅鑰匙刻畫出痕跡但能用小刀刻畫出痕跡;

    硬:用銅鑰匙和小刀都不能刻畫出痕跡。

    5.學生總結方法,老師用板書“導圖”的方式總結軟硬標準,便于學生實驗。

    6.提醒學生注意安全,學生進行觀察記錄。

    三、研討:觀察發現(預設10分鐘) 1. 學生反饋交流:學生在展臺下展示記錄單匯報,全班交流。

    2. 請學生分別歸納總結“花崗巖、大理巖、砂巖”三種巖石各自的特征,師板書總結特征。

    3. 提問:我們如何觀察、描述一種未知的巖石?(預設:學生能說出課中提到的各種所需觀察的特征以及與之對應的方法,如果學生能說出更多的方法,只要合理,教師予以肯定) 五、 拓展:觀察巖石的光澤和組成巖石的內部物質(預設7分鐘) 1.科學家們有時也會對巖石的光澤進行觀察,微課展示“光澤度的觀察及光澤度標準”。(如果時間充??勺寣W生進行觀察) 2.我們對巖石的外部特征進行了觀察,那不同巖石內部的物質是否一樣呢,該怎樣觀察?通過視頻微課對操作進行演示。(如果時間充裕,學生進行觀察) 【板書設計】 2認識幾種常見的巖石 花崗巖 砂巖 大理巖 顏色:紅、黑、白多種顏色 黃棕色 淺黃色 光滑:
    很粗糙 粗糙 較粗糙 花紋:
    有斑點 無 有條紋 組成顆粒大?。捍执? 細密 細密 軟硬:
    硬 軟 較硬 【作業設計】 1.用銅鑰匙刻劃巖石,不能刻畫出痕跡,但用鋼釘可以劃出劃痕,我們可以判斷巖石的硬度為( C )。

    A.軟 B.較軟 C.較硬 2.有一種巖石,由白色、黑色和黃色三種顆粒組成,比較硬,你判斷是( C )。

    A.砂巖 B.大理巖 C.花崗巖 第3課 巖石的組成 【教材簡析】 巖石是由一種或多種礦物有規律組合而成的集合體。這節課學生將從巖石組成的角度加深對巖石的認識。通過對花崗巖的組成成分的觀察,引出了石英、長石、云母三種礦物,進而通過對其顏色、條痕、透明度、光澤的觀察、比較與描述,知道了三種礦物的特性,初步學會巖石礦物的觀察方法。這種觀察并能簡單進行記錄的能力的建立,是在學生掌握了石英、長石、云母三種礦物特征的信息,并對三種礦物特征對比、歸納中實現的。

    【學情分析】 通過前面幾課的學習,四年級的學生對于巖石已有了基礎性的認識。在上節課的學習中,對三種巖石進行了細致觀察,知道了其各自的特征。他們知道一些觀察巖石需要的特殊觀察方法:用放大鏡觀察、手電光的反光程度、劃刻表面硬度。與此同時對于學生而言,礦物既熟悉又陌生。熟悉是因為他們的生活中離不開各種礦物,也聽說過常見礦物的名稱。但是,他們并不了解礦物是巖石的組成部分,也沒有對礦物進行過觀察。本節課中,學生將借用前面巖石觀察的方法,對花崗巖的三種組成礦物進行反復的探究。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目標 ·巖石都是由一種或幾種礦物組成的。

    ·花崗巖主要由石英、長石和云母三種礦物組成。

    ·不同礦物具有不同的形態特征。

    ·顏色、條痕、透明度和光澤是識別礦物的重要依據,礦物的條痕比它的外 表顏色更可靠。

    科學探究目標 ·會用放大鏡觀察花崗巖的組成。

    ·能夠用科學方法觀察礦物的顏色和條痕、透明度和光澤等特征。

    ·能用科學詞匯描述礦物的特征,并能夠做好記錄。

    科學態度目標 ·培養對礦物觀察研究的興趣。

    ·認識到認真、細致的觀察、比較、記錄、描述是十分重要的。

    科學、技術、社會與環境目標 ·認識到礦物和巖石是組成地殼的重要物質,與人類關系密切。

    ·認識到礦產資源是大自然留給我們人類的寶貴資源。

    【教學重難點】 重點:能夠用科學方法觀察礦物的顏色和條痕、透明度和光澤等特征,并能夠用科學詞匯描述礦物的特征做好記錄。

    難點:能夠用科學方法觀察礦物的顏色和條痕、透明度和光澤等特征,并能夠用科學詞匯描述礦物的特征做好記錄。

    【教學準備】 教師:一段音頻(可在計算機上播放)、教學課件。

    學生:花崗巖、石英、長石、云母等常見巖石和礦物標本或圖文資料。

    放大鏡,白色的無釉瓷板,手電筒,金屬,絲綢,泥土,實驗記錄單(以小組為單元,材料充足,可2人一組)。

    【教學過程】 一、聚焦:巖石與礦物的關系(預設3分鐘) [材料準備:四張照片。] 1. 上節課,我們對幾種常見的巖石進行了細致地觀察。巖石都是由礦物組成的。有些巖石由多種礦物組成,有些僅由一種礦物組成。

    2. PPT展示四張不同礦物圖片,幫助學生區分礦物與巖石的區別。老師明確,巖石是由一種或多種礦物有規律組合而成的集合體。(預設:通過這個展示學生明確巖石與礦物的關系) 3. 揭示課題:今天這節課來研究巖石中的花崗巖是什么組成的?這些成分是什么?(板書:巖石的組成,) 二、探索:花崗巖成分組成(預設25分鐘) (二) 觀察花崗巖的組成(5分鐘) [材料準備:每組2把放大鏡、1塊花崗巖、學生氣泡圖。] 2. 出示花崗巖,提問:組成花崗巖有幾種顆粒,它們分別是什么樣的?教師引入對礦物顆粒的科學觀察。(提示學生多注意觀察花崗巖的斷面。引導學生細致觀察) 2.學生相互合作,先用肉眼觀察,再利用放大鏡仔細觀察。交流后出示“花崗巖組成”的圖表,教師可以先讓學生上臺來說一說看到的礦物情況。

    3.出示圖表,明確活動要求。組內合作,依次觀察并記錄三種不同顆粒在顏色、形狀、光澤等特性方面的不同。

    (三) 觀察三種礦物的特征(20分鐘) 顏色與條痕顏色的觀察 [材料準備:云母、長石、石英、白瓷版、實驗記錄單。] 1.在發現三種不同顆粒在顏色、形狀、光澤等特性方面的不同的基礎上,然后,提出問題:“我們該如何像科學家一樣對這些組成巖石的礦物顆粒進行觀察呢,下面老師帶來了三塊已經貼好標簽的礦石,讓我們想想應該怎么樣去觀察他們呢?”(預測學生會說出觀察顏色、硬度、光澤等) 2.歸納整理,提出科學家是如何觀察礦物的顏色,引入對礦物條痕觀察的方法。

    3.微課視頻介紹礦物的顏色和條痕的觀察方法。

    4.提問,對條痕觀察的注意點。

    5.給出已貼上標簽備注為“礦物一、礦物二、礦物三”的“云母、長石、石英”三種礦物。學生用肉眼觀察三種礦物的顏色,用摩擦無釉白瓷的方法分別觀察三種礦物的條痕顏色。板書記錄學生觀察到的結果。

    6.匯報交流:這些條痕的顏色與礦物外表的顏色一致嗎?礦物條痕的顏色和礦物表面的顏色相比,誰是礦物的本來顏色呢?為什么?(通過指導性說明,最終讓學生理解鑒別礦物時,條痕比顏色更加可靠。) 光澤與透明度的觀察 [材料準備:三種礦石以及他們的小薄碎片、手電筒、金屬、絲綢、泥土、玻璃、蠟燭、實驗記錄單。] 1. 除了顏色,科學家還會通過觀察礦物的小薄片來觀察礦物的透明度和光澤。

    2. 微課介紹礦物的透明度的觀察和對礦物光澤的觀察。

    3. 講解觀察透明度的注意點和觀察礦物光澤的注意點。

    4. 出示三種礦物薄片,嘗試用它觀察書本上的文字,確認透明度的區分。

    5. 出示金屬、玻璃、泥土、絲綢、蠟燭,觀察它們的反光情況,并按反光強弱排列。觀察三種礦物的光澤,看看它們的光澤跟桌上什么光澤比較接近,進行記錄。

    6. 給出已貼上標簽備注為“礦物一、礦物二、礦物三”的“云母、長石、石英”三種礦物。嘗試用它觀察書本上的文字,確認透明度的區分。觀察三種礦物的光澤,看看它們的光澤跟桌上什么光澤比較接近,進行記錄。板書記錄:學生觀察到的結果。

    7. 匯報交流:這三種礦物的各自特點歸納與三張礦物資料卡(云母、石英、長石)比較,判斷這三種礦物分別是哪種礦物。

    三、研討:實驗發現(預設10分鐘) 1.學生反饋交流:運用什么方法對礦物進行研究? 2.組成花崗巖的三種礦物居于什么特點? 3.小結:石英、長石和云母都是自然界的礦物。礦物在自然界中很少單獨存在,通常都是幾種混雜在一起組成巖石?;◢徥褪怯墒?、長石、云母組成的。

    4.提問:巖石與礦物有什么相同與不同? 5.展示更多礦物的資料,簡單介紹礦物的特點。

    六、 拓展:(預設2分鐘) 1. 對自己生活附近進行一次礦物收集活動,試著收集和制作巖石礦物標本。

    (預設:學生閱讀教材的“提示”,并鼓勵學生努力按照提示的要求去做,為下節課制作巖石和礦物標本做好準備。) 2.小結:顏色、條痕、透明度和光澤是識別礦物的重要依據,礦物的條痕比它的外 表顏色更可靠。

    【板書設計】 3巖石的組成 所有的巖石都是由一種或幾種礦物組成的。

    礦物一 礦物二 礦物三 (云母) (石英) (長石) 顏色 條痕 礦物的觀察 透明度 光澤 【作業設計】 1. 通過觀察,我們發現云母是( A )。

    A.片狀或鱗片狀 B.柱狀 C.六角柱狀 2.判斷題 ( √ )1. 礦物的顏色、條痕是識別礦物的重要依據。

    ( × )2. 我們可以通過觀察礦物碎片的邊緣是否能看見其他物體,來衡量礦物的透明度。

    ( × )3. 礦物表面的反光形成了光澤。

    ( √ )4. 石英具有多種色彩,條痕卻都是白色或近乎白色的。

    礦石顏色與條痕記錄表 礦石一 礦石二 礦石三 顏色 條痕顏色 花崗巖組成顆粒觀察記錄表 顆粒1 顆粒2 顆粒3 … 顏色 你猜測與哪種礦物接近(1石英、2云母、3長石) 礦物觀察記錄表 礦物一 礦物二 礦物三 光澤 (選擇與以下材料接近的光澤:1.金屬 2.玻璃3.蠟燭 4.絲綢 5.泥土) 透明度 (選擇對用的透明度:A透明、B半透明 、C不透明) 第4課 制作巖石和礦物標本 【教材簡析】 巖石和土壤不僅是組成地球外殼的重要物質,而且還是人類賴以生存的物質基礎,是與人類生活關系最密切的圈層。本課制作巖石和礦物標本,學生運用前幾課的學習所得,通過進一步查閱圖鑒,來親自制作巖石和礦物標本。通過制作標本活動,學生既學會了制作方法,又增強了識別巖石和礦物的本領與興趣,加深對巖石和礦物特性的認知。

    【學情分析】 通過前幾節課的學習,學生已經初步認識了幾種常見的巖石,并且也掌握了一些觀察巖石的視角與方法,從肉眼的初步觀察到使用工具的細致觀察等。第三課的學習中,學生也了解到巖石是由礦物組成的,通過對花崗巖的組成成分的觀察,引出了石英、長石、云母三種礦物,進而通過對其顏色、條痕、透明度、光澤的觀察、比較與描述,知道了三種礦物的特性,初步學會了觀察方法,對礦物的觀察、特性的描述始終與觀察巖石的組成活動相伴而行。本節課是引導學生綜合運用前面所學知識,以制作巖石和礦物標本的形式,借助圖鑒對更多的巖石和礦物進行識別。學生在識別和探究的過程中,不僅可以學會制作標本的方法,還增強了識別巖石和礦物的本領與興趣,加深對巖石和礦物特性的認知。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目標 ·巖石和礦物的不同特征是識別它們的依據。

    科學探究目標 ·能夠用采集來的巖石和礦物制作標本。

    ·能夠對照標本圖鑒,根據巖石礦物的特征識別采集到的標本。

    科學態度目標:
    ·體會到制作巖石和礦物標本的樂趣。

    ·培養認真細致的科學態度以及團結合作的精神。

    科學、技術、社會與環境目標 ·巖石礦物標本的制作為科學研究提供重要依據。

    【教學重難點】 重點:利用所學知識,對采集來的巖石和礦物進行標本制作。

    難點:對照標本圖鑒,對采集到的巖石和礦物進行識別。

    【教學準備】 學生:每個組兩塊巖石、帶蓋紙盒、標簽紙、標本圖鑒、觀察巖石各各種工具(小刀、銅鑰匙、放大鏡等) 教師:巖石和礦物的標本圖。

    【教學過程】 一、聚焦:揭示制作標本的意義,初步了解制作步驟。(預設5分鐘) [材料準備:圖片和視頻、書本] 1.出示一些標本圖片,學生欣賞。

    [設計意圖:讓學生初步認識和感知標本。] 2.視頻講解制作標本的意義。(視頻內容:標本是動物、植物、礦物等實物,經過各種處理,令之可以長久保存,并盡量保持原貌,藉以提供作為展覽、示范、教育、鑒定、考證及其它各種研究之用。) [設計意圖:了解標本制作的意義。] 3.巖石和礦物也可以做成標本,你們想試一試嗎?揭示課題:制作巖石和礦物標本。(板書:制作巖石和礦物標本) 二、 探索一:識別采集到的巖石和礦物(預設15分鐘) [材料準備:標本圖鑒、每個組三塊巖石或者礦物(花崗巖、鐵礦石、任選一種)、觀察工具(電筒、放大鏡、瓷板、銅鑰匙、鋼釘、磁鐵等)、記錄單。] 1.如果要制作一個巖石或者礦物的標本,我們要怎么做? [設計意圖:了解學生前概念。] 2.自學書本上標本制作的過程(P50-51)。師:你覺得最關鍵的是哪一步(預設:識別和鑒定巖石礦物)。

    [設計意圖:將本節課的重難點——識別和鑒定巖石礦物進行重點突破解決。] 3.怎么識別和鑒定巖石或者礦物標本?(預設:用放大鏡觀察顏色和顆粒、用銅鑰匙、鋼釘、指甲來測試硬度,用瓷板來觀察條痕顏色等等。) [設計意圖:將前幾節課學習到的觀察方法在這節課進行綜合運用。] 4.分組學習標本圖鑒。師:掌握了觀察巖石的方法,我們還需要借助標本圖鑒來進行識別,老師這里給每個組準備了一份標本圖鑒,我們先來看一看這份圖鑒上有多少種巖石或者礦物,可以提供給我們哪些信息呢?(預設:有XXX巖石,描述了巖石或者礦物的特征、作用。) [設計意圖:資料的閱讀和利用也是科學學習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如何合理有效利用呢?學生需要對老師提供的資料先進行理解和解讀。] 5.分組領取材料,對巖石和礦物進行觀察,并將觀察到的巖石礦物特征記錄下來,對照標本圖鑒,識別是哪種巖石礦物。

    6.交流研討,生上臺展示:三塊巖石礦物分別是什么,為什么這么認為,講講理由。

    三、探索二:制作巖石或者礦物標本(預設10分鐘) [材料準備:標本盒、標簽貼。] 1.識別出了巖石和礦物,我們就要進行標本的制作了。

    2.教師結合PPT鞏固講解制作過程:
    第一步:準備制作巖石標本的材料(標本盒、標簽紙、毛巾等)。

    (教師追問:毛巾做什么用的?為什么在放入之前,要擦拭或者清洗干凈?) 第二步:給采集到的巖石和礦物編號??梢詷顺霾杉牡攸c,比如在洛陽采集到的樣品,就可以依次編號為 LY-001、LY-002……即可,也可以簡單的按照序號來編號。(教師追問:為什么要進行編號?)(預設:方便自己的整理和大家之間的交流。) 第三步:識別采集的巖石和礦物。對照標本圖鑒,根據采集到的巖石和礦物的特征進行識別。

    第四步:為巖石和礦物添加標簽。標簽應包括以下幾項內容:編號、名稱、采集地、采集人、采集日期,做好的標簽對應巖石、礦物放好。(師補充:如果想要知道詳細信息,可以制作一張礦物說明卡,折起來壓在盒子底部。) 第五步:將巖石和礦物按照編號順序放置在小盒的格內,標簽對應放好。

    3.學生分組活動,制作巖石和礦物的標本。在制作過程中,將自己歸納出的制作巖石和礦物標本的方法與步驟,填寫在活動手冊中。

    四、研討(預設8分鐘) 1.展示所有小組制作的標本盒?;仡欀谱鳂吮镜姆椒?。師:你能說一說剛剛你是怎么制作巖石和礦物標本的嗎?你有什么經驗和我們大家分享?或者有什么需要提醒我們的? 2.體會制作標本的意義。制作完標本后,你對研究巖石和礦物又有了哪些新的認識? 3.如何才能更好地制作一個精美巖石、礦物標本? 五、拓展:充實標本盒(預設2分鐘) 如果在野外,碰到不熟悉的巖石,你會怎么做?(預設:平時我們要注意觀察周邊的巖石和礦物,遇到認為有搜集價值的巖石和礦物,都可按照今天學習的方法做成標本,不斷充實標本盒,增強識別的本領。) 【板書設計】 制作巖石和礦物標本》 學生展示區域 1. 準備材料 2. 編號 3. 識別 4. 添標簽 5. 放置 【作業設計】 1.在制作巖石或者礦物的標本時,最關鍵的一個步驟是( B )。

    A.給巖石或者礦物編號 B.識別巖石或者礦物 C.將巖石或者礦物放置在小盒內 2.為巖石或者礦物添加標簽時,需要包含的信息是( A )。

    A.編號、名稱、采集地、采集人、采集日期 B.編號、名稱、采集地 C.采集人、采集日期 3.顏色灰白,硬度不大,與稀鹽酸有劇烈的化學反應,這種巖石有可能是( C )。

    A.頁巖 B.花崗巖 C.石灰巖 附:活動記錄單和巖石圖鑒 識別巖石和礦物》記錄單 第( )小組 我認為這是( ) 證據:
    我認為這是( ) 證據:
    我認為這是( ) 證據:
    ①號 ②號 ③號 第5課 巖石、沙和黏土 【教材簡析】 第五課作為 巖石與土壤》單元中的過渡課,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學生在充分觀察了解巖石、礦物的特征之后,從本課開始對土壤的各方面特征進行觀察研究,將巖石和土壤建立關聯,指導學生初步認識到土壤是巖石風化而成的。教材通過巖石、沙、黏土的發現地的觀察,以及對它們特征的觀察、比較,知道了巖石、沙、黏土所處的環境不同,在顏色、顆粒大小、氣味、黏性等方面也存在較大差異,幫助學生形成關于“巖石、土壤”的完整知識體系,體現大單元結構知識概念的連貫性、整體性。

    【學情分析】 通過前面幾課的學習,四年級的學生對于巖石和礦物已有了基礎性的認識,而且學生對巖石、沙、黏土三種物質并不陌生,但是不清楚三者之間有怎樣的聯系,不知道沙、黏土是由巖石變化而來,是巖石風化的產物。將巖石、沙和黏土放在一起,利用感官、借助工具去觀察巖石、沙和黏土的異同,感知物質形態的變化,是四年級學生非常樂于探究的,借此培養學生善于觀察的習慣,并且提高他們的歸納總結能力。同時讓學生運用分析、推理的方法,從中發現三者之間的關聯,逐步建構起土壤是巖石風化形成的這一科學概念,幫助學生形成關于“巖石、土壤”的完整知識體系,體現大單元結構知識概念的連貫性、整體性。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目標 ·巖石碎裂后會形成沙、黏土。

    ·巖石、沙和黏土的特征各不相同。

    科學探究目標 ·能夠觀察、比較巖石、沙和土壤三者的不同特征。

    ·能夠根據事實對巖石的變化進行推測。

    科學態度目標 ·敢于根據觀察到的現象,提出猜想,大膽表達自己的觀點。

    ·建立自然界的事物在不斷變化的觀點。

    科學、技術、社會與環境目標 ·熱愛自然,意識到大自然為人類提供了豐富的資源。

    【教學重難點】 重點:觀察、比較巖石、沙和土壤三者的不同特征。

    難點:初步建立巖石破碎形成沙和黏土的認識,體會到自然界的事物是在不斷變化的。

    【教學準備】 教師:班級記錄單、教學課件。

    學生:巖石、沙和黏土的標本,白紙,淺盤,放大鏡、濕巾。

    【教學過程】 一、聚焦(預設2分鐘) [PPT出示巖石、沙、黏土圖片] 由于太陽、風、水、地震和火山等的作用,自然界中許多大塊的巖石可能碎裂,形成較小的顆粒、沙和黏土。

    4. 思考:我們能在哪些地方找到巖石、沙和黏土? 5. 思考:巖石、沙和黏土有什么不同。

    6. 揭示課題:巖石、沙和黏土(板書) 二、探索:比較巖石、沙和黏土的特征(預設30分鐘) (四) 探索一:歸納巖石、沙和黏土的發現地(預設3分鐘) 1.交流:我們在什么地方可以找到巖石、沙和黏土,其余組進行補充。

    2.PPT出示一些典型的圖片(預設:山邊、海邊、河邊、田野、沙漠)。

    3.小結:自然界中巖石、沙、黏土三者之間存在著緊密聯系。

    (二)探索二:觀察巖石、沙和黏土的特征(預設27分鐘) [材料準備:巖石、沙和黏土、白紙、淺盤、放大鏡、濕巾] 提問:我們可以怎樣觀察巖石、沙和黏土?(預設3分鐘)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回憶,觀察需要調動各種感官:眼看、鼻聞(強調扇聞的方法)、手摸,還可以借助工具——放大鏡。) 活動一:觀察干燥的巖石、沙和黏土(預設12分鐘) 1.明確觀察要求和方法,微課演示實驗方法:
    ①眼看:把巖石、沙和黏土放在白紙上,先用肉眼觀察,再用放大鏡觀察。

    ②鼻聞:分別聞一聞巖石、沙和黏土,感覺有什么不同。

    ③手摸:用手觸摸巖石、沙和黏土,感覺有什么不同。

    2.組內合作,有序觀察,并及時將觀察到的現象記錄在活動手冊上。

    巖石 沙 黏土 特征 看 聞 捻 3.全班交流探究過程中觀察到的現象。(指導學生用“粗糙、細膩、顆粒較大、顆粒較小”等詞語進行描述) 4.小結:
    ①巖石:粗糙,顆粒大。

    ②沙:粗糙,顆粒較大 ③黏土:細膩,顆粒很小 活動二:觀察潮濕的沙和黏土(預設12分鐘) 1. 我們對巖石、沙和黏土已經有所了解了,接下來我們再來觀察一次,思考如果用水潤濕沙和黏土,哪個能團成小球,并說說你的理由。(預設:黏土顆粒小能團成小球,沙顆粒大不能團成小球) 2.明確觀察要求和方法,微課演示實驗方法:
    ①分別用藥匙取適量沙和黏土放在手心,用滴管滴少量水潤濕,試著團成小球,觀察現象。

    ②用手指分別蘸少量潮濕的沙和黏土,在白紙上涂痕,過一會兒,把白紙豎起抖一抖,觀察痕跡。

    3.組內合作,有序觀察,并及時將觀察到的現象記錄在活動手冊上。

    巖石 沙 黏土 特征 團球 涂痕 7. 全班交流探究過程中觀察到的現象。

    (預設:黏土容易團成小球,沙不容易團成小球;
    黏土的痕跡一直在,沙干燥后掉落下來,痕跡不明顯) 5.提問:為什么沙不容易團成小球,黏土容易團成小球?(引導學生從顆粒大小、顆粒間隙回答) 預設:黏土顆粒小,顆粒間隙小,容易團成小球;
    沙顆粒較大,顆粒間隙大,不容易團成小球。

    5.追問:如果是顆粒更大的巖石容易團成小球嗎?顆粒更小的物質容易團成小球嗎?并說說推測的理由。(引導學生從顆粒間隙大小回答) 6.提問:為什么黏土會在白紙上留下痕跡,而沙則容易掉落下來。這說明什么? (預設:黏土顆粒間隙很小,黏性大,會在白紙上留下痕跡,沙顆粒間隙大,沒有黏性,不會在白紙上留下痕跡。) 7. 小結:沙:顆粒較大,顆粒間隙大,沒有黏性;

    黏土:顆粒很小,顆粒間隙小,黏性大。

    三、 研討:(預設8分鐘) 1.思考:大自然中的沙是怎么來的呢? 預設:沙顆粒較大,是由顆粒更大的物質(巖石)碎裂而來。

    2. 思考:如果沙碎裂成更小的顆粒,會變成什么呢?(黏土) 3.[PPT出示多張巖石圖片]推測大自然中巖石會如何變化? 小結:巖石風化碎裂成沙,繼續風化變成黏土(自然界的事物在不斷變化)。

    【板書設計】 5.巖石、沙和黏土 物質 巖石 沙 黏土 特征 1. 粗糙 2. 顆粒大 1. 粗糙 2. 顆粒較大 3. 顆粒間隙大 4. 沒有黏性 1. 細膩 2. 顆粒很小 3. 顆粒間隙小 4. 黏性大 【作業設計】 1.以下三種物質中,容易團成小球的是( C )。

    A.巖石 B.沙 C.黏土 2.以下三種物質在做團球實驗時,顆粒間隙最大的是( A )。

    A.巖石 B.沙 C.黏土 3.涂痕干燥后,痕跡最明顯的是( C )。

    A.巖石 B.沙 C.黏土 第6課 觀察土壤 【教材簡析】 巖石與土壤是地殼表面重要的組成部分。本課主要研究土壤中有什么?分別從土壤的組成、顆粒的形態、以及土壤成分三個方面,從宏觀到微觀對土壤進行細致的觀察與分析。教材首先指導學生對土壤里面有什么展開觀察,初步了解土壤的成分;
    接著是對土壤顆粒進行觀察與描述,為土壤分類做鋪墊;
    最后是土壤沉積實驗,觀察到土壤根據顆粒大小的不同會分出不同的層次,進一步認識到土壤的成分,同時也為五年級學習 地球表面的變化》單元奠基。

    【學情分析】 土壤對于學生而言是非常熟悉的,但是他們并沒有從科學研究的角度去觀察 土壤,對土壤的組成及基本特征并不了解。本課將重點引導學生觀察分析土壤由 哪些物質組成,了解土壤的成分,認識到土壤對生命的意義,同時也為五年級學習 地球表面的變化》單元奠定相關的知識基礎。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目標 ·土壤包含巖石風化而成的大小不同的顆粒(小石子、沙、黏土)以及腐殖質、水和空氣等。

    科學探究目標 ·能夠通過觀察實驗的方法了解土壤的組成成分。

    ·會用土壤沉積的方法觀察到土壤成分按顆粒大小分層。

    科學態度目標 ·形成善于觀察、并把事物的特點和性質相聯系的習慣。

    科學、技術、社會與環境目標 ·認識到土壤對生命以及人類生產生活具有重要意義。

    【教學重難點】 重點:通過實驗觀察分析土壤有哪些物質組成,了解土壤成分。

    難點:用沉積實驗了解土壤成分,感知土壤顆粒大小沉積順序。

    【教學準備】 教師:一段音頻(可在計算機上播放)、干燥土壤、教學課件。

    學生:一份新鮮土壤、白紙、鑷子、盤子、牙簽、放大鏡、玻璃杯、攪拌棒、水 【教學過程】 一、聚焦:土壤中有什么(預設2分鐘) [材料準備:幻燈片] 8. [出示PPT1],明確任務:今天我們來觀察土壤。

    9. [出示PPT2],提問:我們吃的食物都來自于土壤中生長的植物,那么土壤中有什么呢? 10. 學生猜測。(板書學生猜測) 二、探索:觀察土壤中有什么(預設7分鐘) (五) 觀察新鮮土壤中有什么 [材料準備:每組1份新鮮土壤、1張白紙、牙簽、放大鏡、學生活動單] 1.明確活動:我們就一起來觀察觀察新鮮土壤中有什么? 2.[出示PPT3],明確實驗方法:
    (1)幻燈片出示實驗材料。

    (2)師生交流觀察方法 (3)明確活動:肉眼觀察——放大鏡觀察——聞;
    注意提示用手衛生。

    (4)[出示PPT5],明確記錄內容。

    活動一:
    觀察新鮮土壤中有什么 方法 我們的發現 看 聞 3.學生活動(3分鐘)。

    4.全班研討:新鮮土壤中有什么?(板書記錄學生發現與學生猜測形成對比) (二)觀察干燥土壤(18分鐘) [材料準備:每組1份干燥土壤、1張白紙、牙簽、放大鏡、活動記錄單] 4. 提問:剛剛新鮮土壤中有這么多發現,你們覺得土壤中最多的是什么? (預設:小石子、沙子、黏土等) 2. [出示PPT5],引出活動:原來土壤中有這么多的顆粒物,我們再來觀察一份干燥的土壤?看看這些顆粒物具體有什么不同。

    3. [出示PPT6]明確實驗方法與要求:
    (1)用鑷子挑出不同種類的顆粒物。

    (2)同類型的顆粒物數量不需要太多! (3)將你所挑出的顆粒物按照從大到小的順序排列。

    (4)用刻度尺來量一量這些顆粒物的大小。

    4. [出示PPT6]明確記錄內容 活動二:觀察干燥土壤 方法 我們的發現 摸、捻 顆粒物 排隊 大 ——————————————> 小 (雙面膠黏貼) 5.學生更換材料,開展活動。

    6.研討:
    (1)干燥的土壤你有什么發現呢? (2)這些顆粒物大小有何不同。

    (3)[出示PPT7],認識判斷不同顆粒物的標準。

    (三)土壤沉積實驗(10分鐘) [材料準備:每組1份干燥土壤、燒杯、水、攪拌棒、學生活動單] 1.提問:土壤中還有什么呢?如果把干燥的土壤倒入水中會怎樣? 2.學生猜測。

    3.[出示PPT8],播放微課視頻,明確實驗方法。

    4.[出示PPT10],學生活動,完成記錄。

    活動三:土壤沉積實驗 方法 我們的發現 倒入水中 5.[出示PPT11],研討: (1)放入水中后你有什么發現? (2)[出示PPT12]出示土壤沉積實驗圖,讓學生觀察并交流。(分層,為什么會有分層,最上面的是什么?) 四、拓展提升(預設3分鐘) 1.[出示PPT13]提問:那些植物生長的特別好的土壤你覺得有什么特點呢? 2. 全班交流. 【板書設計】 6.觀察土壤 小石子、 根, 小動物 … 小石子、沙、動植物殘留體、腐殖質、水、黏土、空氣 小石子、 沙 、黏土 混合物 分層實驗:大的顆粒在下面,小的顆粒在上面 【作業設計】 1.動植物殘體在土壤中腐爛后,形成了( C )。

    A.鹽分 B.黏土 C.腐殖質 2.干土壤放入水中冒泡,說明土壤含有( A )。

    A.空氣 B.黏土 C.腐殖質 3.土壤在水中攪拌沉淀后,最大的顆粒( C )。

    A.沉在最上面 B.沉在中間 C.沉在最下面 第7課 比較不同的土壤 【教材簡析】 土壤有不同的類型。本課將引導學生,從土壤質地即土壤顆粒組成比例的角度,認識三種不同類型的土壤:沙質土、粘質土和壤土。在這節課的學習中,學生將通過眼看、手摸和做對比實驗的方式來認識三種不同土壤在顆粒大小,黏性以及滲水性三個方面的特點。通過對三種土壤特點的認識,來分析出不同土壤對植物生長的不同影響。

    【學情分析】 通過上節課的學習,學生已經認識到了土壤的成分以及部分成分的特點。他們知道土壤由哪些物質組成,了解土壤的成分,并認識到土壤對生命的意義。那土壤又有哪些類型?這些不同類型的土壤分別有怎樣的特點?不同類型土壤對植物生長有什么影響呢?這同樣也是四年級學生非常樂于探究的問題,運用觀察和實驗的方法認識三種土壤的特點是本課的重點,借此進一步培養學生運用觀察、比較、分析、綜合等思維方法,提高科學探究能力,這將為學生建構關于土壤的較為完整的科學概念奠定基礎。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目標 ·土壤按成分含量不同可分為沙質土、黏質土和壤土。

    ·不同的土壤適合種植不同的植物。

    科學探究目標 ·能夠運用觀察和實驗的方法對三種土壤的特性進行細致地觀察、比較。

    ·能夠觀察、描述、記錄三種土壤的特性。

    ·能通過查閱資料的方法,了解不同植物的生長與土壤類型的關系。

    科學態度目標 ·認識到認真、細致的觀察、比較、記錄、描述是十分重要的。

    ·認識到土壤對人類的重要作用。

    科學、技術、社會與環境目標 ·認識到人類生活的許多需求都來源于土壤。

    【教學重難點】 重點:通過觀察、實驗的方法認識沙質土、黏質土、壤土三種土壤的特性。

    難點:能仔細觀察并記錄土壤的特性,并分析出不同土壤對植物生長的不同影響。

    【教學準備】 教師:教學課件。

    學生:一套土壤樣品(沙質土標記為1號,黏土標記為2號,壤土標記為3號)、白紙、放大鏡、過濾杯、燒杯、水、紗布、濕巾、記錄單(以小組為單元,材料充足,可2人一組)。

    【教學過程】 一、聚焦:初步了解土壤有不同類型。(預設5分鐘) [材料準備:課件] 11. 復習引入:上節課我們已經認識了土壤的成分,土壤里有什么? 12. 出示圖片,引發思考。

    課件出示三張不同土壤的照片,提問學生:你發現了什么?(預設:土壤有不同的種類。)教師指出:根據土壤中沙和黏土含量的不同,自然界中可以分成三種不同的土壤。明確本節課任務:今天我們就來比較這三種土壤有哪些不同? 13. 揭示課題:比較不同的土壤(板書) 二、探索:比較三種不同的土壤(預設25分鐘) (六) 比較三類土壤的顆粒大小及黏性。

    [材料準備:每組一套土壤樣品(沙質土標記為1號,黏土標記為2號,壤土標記為3號)、放大鏡、水、滴管、小勺、濕巾、記錄單] 1.出示三種土壤,提問:我們可以用什么方法比較它們的不同? 根據學生回答教師要強化感官觀察方法的指導:眼看,看不清的可以借助放大鏡觀察;
    鼻聞,扇聞的方式;
    手摸、捻,注重手指的體會,還可以用小勺挖取部分土壤至手心再滴幾滴水,用團揉土壤的方法比較土壤的黏性。

    2.出示記錄單,明確觀察要求:
    (1)用多種感官仔細觀察并記錄;

    (2)注意實驗衛生,不能用嘴嘗;

    (3)實驗完成后,用濕巾擦干凈手。

    3.組內合作,用多種方法進行觀察并記錄三種土壤的特點。

    我的觀察記錄(一) 1號土壤 2號土壤 3號土壤 觀察到的現象 黏性 (注意:“黏性”可以用好、差、一般描述) 4.匯報交流:通過觀察比較得出三種土壤的各自特點,1號土壤的顆粒粗糙、含沙量最多,黏性最差;
    2號土壤的顆粒細膩、含沙量最少,黏性最好;
    3號土壤的含沙量居中,黏性較好。。

    (二)比較三種土壤的滲水性。

    [材料準備:每組一套等量土壤樣品、濕巾、過濾杯、塑料杯、紗布、燒杯、水] 1.師出示過濾杯,學生觀察其特點。師提問:如果把土壤倒在這個杯子中,再倒水進去,會出現什么現象呢?(預設:水會從杯子里流下去) 師追問:三種土壤滲水的情況一樣嗎?學生猜測并說明猜測理由。

    2.教師出示實驗材料,提問:怎樣利用這些材料比較它們的滲水性? 師生交流確定實驗方法并引導學生要關注實驗的公平性。(三種土壤要等量,同時緩慢倒入等量的水,)。

    3.微課展示比較土壤滲水性的方法。(注意:土壤要壓實,水不能滿到過濾杯外。) 4.學生實驗觀察比較三種土壤的滲水情況并填寫實驗記錄單。

    我的觀察記錄(二) 1號土壤 2號土壤 3號土壤 滲水性 5.研討交流:1號土壤滲水速度快,杯中接的水最多;
    2號土壤滲水速度慢,杯中接的水最少;
    3號土壤滲水速度一般。

    小組討論并思考:為什么1號土壤滲水速度最快、2號土壤滲水速度最慢? (預設:1號土壤顆粒大、含沙量多、間隙大,2號土壤顆粒細膩、含沙量少、間隙?。?三、研討:實驗發現(預設10分鐘) 4. 學生歸納三種土壤的特點。

    小結并出示三種土壤的餅狀圖。

    1號土壤顆粒粗糙,含沙量多,黏性差,滲水速度快,透氣性好,稱之為沙質土。

    2號土壤顆粒細膩,含沙量少,黏性好,滲水速度慢,透氣性差,稱之為黏質土。

    3號土壤含沙量居中,黏性好,通氣,透水,適宜作物生長,稱之為壤土。

    5. 提問:土壤的這些特點對植物的生長有什么影響嗎?舉例說說三種土壤分別適合哪一類植物生長? 適宜生長在沙質土中的植物:西瓜、花生、土豆、蘿卜等。

    適宜生長在黏質土中的植物:水稻、蘆葦、蓮等。

    大多數植物適宜生長在壤土中:玉米、小麥、高粱、西紅柿等。

    小結:由于土壤的質地不同,適合不同的植物生長。

    四、拓展 1.思考:自己家菜園、花園里的土壤是什么土壤?水稻田里的土壤又是什么土壤? 2.課后觀察學校、家周邊的土壤類型。

    【板書設計】 7.比較不同的土壤 沙質土 黏質土 壤土 顆粒 粗糙、 細膩、 居中 含沙量多 含沙量少 黏性 差 好 較好 滲水性 快 慢 一般 ··· ··· ··· 【作業設計】 1.在觀察土壤實驗中,我們發現( A )的顆粒比較粗糙。

    A. 沙質土 B.黏質土 C.壤土 2.在比較土壤的滲水性實驗中,下面哪個做法是正確的?( C )。

    A.土壤要等量,加的水量不用一樣多 B.土壤不用等量,加的水量要一樣多 C.土壤和加的水量都要一樣多 3.水稻喜歡水量充足、有黏性的土壤,適合種植在( B )中;
    西瓜耐旱、不喜濕,最適宜種植在( A )中。

    A. 沙質土 B.黏質土 C.壤土 第8課 巖石、土壤和我們 【教材簡析】 在前面幾課中,教材介紹了一些關于巖石、礦物和土壤的知識,本課在此基礎上對之前所學內容進行歸納和總結,并通過多種形式讓學生對巖石和土壤的用途進行了解,發展學生愛護自然環境,保護自然資源的意識與自覺。

    【學情分析】 通過前面的學習,學生對巖石、礦物和土壤已經有了初步的了解,但是對于它們之間的關系和用途還不是特別了解。本課學習中,學生將進一步了解巖石、礦物和土壤的用途,并指導學生認識它們是地球上的重要資源,建立起保護自然資源、合理利用自然資源的意識。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目標 ·巖石和土壤的特性決定了他們的用途。

    ·巖石和土壤在生產和生活種用途很廣,人類的生存離不開巖石和土壤。

    ·巖石和土壤是地球上的重要資源,我們要很好地保護和利用。

    ·知道礦產是人類工農業生產的重要資源,不可再生。

    科學探究目標 ·通過調查、閱讀資料等形式,了解巖石和土壤的用途。

    ·通過調查、訪問、交流等形式,了解人類在開發、利用、保護巖石、礦物和土壤等方面的行為。

    ·能夠基于調查的情況撰寫調查報告。

    科學態度目標 ·關注人類在開發、利用、保護巖石、礦物和土壤等方面的種種行為,樹立保護、合理利用巖石、礦物和土壤的意識與自覺。

    ·樂于在課外繼續從事有關巖石、礦物和土壤的探究活動。

    科學、技術、社會與環境目標 ·具有參與環境保護的意識。

    ·了解人類的生活和生產可能造成對環境的破壞。

    ·愿意采用行動保護環境、合理利用資源。

    【教學重難點】 重點:整理巖石、礦物和土壤的作用。

    難點:通過活動,增強學生保護環境的意識。

    【教學準備】 教師:巖石、礦物圖片文字資料,班級記錄單,“我和土壤”的游戲視頻,教學課件。

    學生:巖石、礦物卡片、記錄單。

    【教學過程】 一、聚焦:(預設6分鐘) [材料準備:班級記錄單] 14. 教師提問:回顧本單元的學習,大家對巖石、礦物和土壤有了哪些新的認識? 15. 學生自由說一說。

    3.出示班級記錄單,提問:巖石和土壤都是我們地球上的重要資源,他們之間存在著什么關系呢?巖石和土壤又由哪些物質組成呢? 4.根據學生的回答,補充學習單,講解:巖石在一定的外力作用下會變成土壤,我們把這個過程稱之為風化。

    地球上的重要資源 班級學習單參考 班級學習單 16. 揭題:巖石、礦物、土壤與我們的生活有哪些密切的聯系呢?出示課題 巖石、土壤和我們》。

    二、探索:(預設25分鐘) (七) 了解巖石和土壤的用途。

    [材料準備:學生學習單,巖石和礦物資料卡,課前先布置了解在前七課中遇到的巖石和礦物有什么作用,并做好匯總] 1.提問:在之前的學習中我們已經認識了許多的巖石和礦物,他們在我們的生產生活中有著哪些作用呢? 2.先組內進行交流,再全班展示。

    學生記錄單1 巖石或礦物名稱 作用 3.提問:除了這些,巖石和礦物還有哪些作用呢?我們身邊其實有很多物品都是由巖石或者礦物組成的。比如:計算機里的許多芯片由硅制成,硅來自石英和其他礦物。老師這里有一些巖石、礦物卡片也許可以幫到你。

    4.出示:巖石和礦物的資料卡,并溫馨提示(1)每人拿兩張巖石(礦物)卡片,仔細閱讀,并將獲得的信息填到學習單中。(2)看好后將卡片交給下一個同學,全部卡片看完后,將卡片還給老師。(3)小組成員間交流獲得的信息,并做好匯報的準備。

    5.學生分組活動。

    6.交流:你了解到了哪些巖石、礦物的作用?感受到了什么?(預測:巖石和礦物在我們生活中有著巨大的作用。) (二)活動二:探究土壤與人類生產生活的關系 [材料準備:“我和土壤”的游戲視頻] 1.提問:了解了巖石和礦物的作用,土壤又在我們的生產生活中起到了什么作用呢? 2.出示視頻:讓我們通過一個視頻來了解下。(播放視頻) 3.教師提出活動要求:我們也來扮演下植物或者動物的角色,說一說土壤為你扮演的角色提供了哪些幫助。

    4.學生分組活動。

    5.請1-2個小組上臺展示。

    6.小結:巖石、礦物和土壤對我們的生產生活有著巨大的作用,用氣泡圖的形式來歸納下。

    學生記錄單2 7.提問:巖石、礦物和土壤的作用與它們的哪些特性有關,比如,有的巖石很堅硬,所以可以被用來造房子;
    有的礦物具有亮麗的色彩,所以可以被用來做裝飾品。你們能舉例說明嗎? (三)活動三:探究如何保護自然資源 課件出示:正因為巖石、礦物和土壤的作用非常大,所以人類從未停止過對巖石和礦物的開采,也未停止過對土壤的利用。但是巖石和礦物都是不可再生的,由于某些非法開采行為的存在,使得巖石和礦物的儲存量越來越少,也導致了我們的環境受到極大的破壞。而垃圾傾倒、亂砍亂伐等現象已經使得越來越多的土地荒漠化。

    三、研討:保護并合理利用資源(預設6分鐘) 我們該如何保護巖石、礦物和土壤資源? 七、 拓展:完成一份調查小報告(預設3分鐘) 課外任務:利用周末時間,調查自己家或者學校附近的土壤污染和浪費的情況,以及人們對土壤進行保護的措施,并完成一份調查小報告或者手抄報。

    最后,讓我們通過一個視頻 我的土壤媽媽》,一起來進一步了解我們賴以生存的這片土地。

    【板書設計】 7.巖石、土壤和我們 決定了 巖石、礦物和土壤的特性 作用 【作業設計】 1. 下列方式中能保護土壤的是( A )。

    A.施農家肥 B.多施化肥 C.砍伐樹木 2. 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C )。

    A.巖石和礦物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 B.巖石和礦物在自然界中是不變的 C.巖石和礦物在人們開采之后就不可能再生了,因此要保護和合理利用 巖石、土壤和我們》記錄單 第 組 姓名 活動一:巖石、礦物在我們的生產生活種有哪些作用?把你獲得的信息簡單地記錄在下面的氣泡圖中。

    活動二:土壤在我們的生產生活中有哪些作用?把你想到的簡單地記錄在下面的氣泡途中。

    2021年四年級下冊科學作業本參考答案 寫在前面:
    新的教科版四年級下冊《科學作業本》配套參考答案,供各位老師借鑒。提醒各位老師不要盲從。

    第一單元 植物的生長變化 課題 1.種子里孕育著新生命 2.種植鳳仙花 3.種子長出了根 4.莖和葉 5.鳳仙花開花了 6.果實和種子 7.種子的傳播 8.鳳仙花的一生 第二單元 電路 1.電和我們的生活 2.點亮小燈泡 3.簡易電路 4.電路出故障了 5.里面是怎樣連接的 6.導體和絕緣體 7.電路中的開關 8.模擬安裝照明電路 第三單元 巖石與土壤 1.巖石與土壤的故事 2.認識幾種常見的巖石 3.巖石的組成 4.制作巖石和礦物標本 5.巖石、沙和黏土 6.觀察土壤 7.比較不同的土壤 8.巖石、土壤和我們 1.種子里孕育著新生命 課堂練習 1.B 2.B 3.A 4.A 5.A 6.胚芽 胚根 胚 子葉 種子 種皮 2.種植鳳仙花 課堂練習 1.B 2.B 3.C 4.C 5.ABC 3.種子長出了根 課堂練習 1.A 2.A 3.(4-1-2-3) 4.(1)A(2)C(3)A(4)B 4.莖和葉 課堂練習 1.C 2.A 3.C 4.A 5.B 5.鳳仙花開花了 活動記錄 2.花瓣 雄蕊 花萼 雌蕊 課堂練習 1.A 2.A 3.C 4.A 科學閱讀 BC AD 6.果實和種子 課堂練習 1.C 2.A 3.B 4.A 5.B 6.C 7.連一連(此題題意不清,我理解為食用部分) 果皮:蘋果 種子:豌豆、蓮子、百香果 7.種子的傳播 課堂練習 1.A 2.B 3.C 4.A 科學閱讀 C 8.鳳仙花的一生 課堂練習 1.C 2.C 2. 葉 花 接收陽光,蒸騰水分 果實 繁殖后代 莖 吸收水分,固定植物 根 支撐植物,運輸水分 第一單元 單元練習 一、選擇題 1.B 2.A 3.C 4.C 5.B 6.C 7.C 8.A 9.A 10.C 11.A 12.B 113.A 14.B 15.C 16.C 17.A 二、填圖題 18.花瓣 雌蕊 花萼 雄蕊 19.(此題植物的生長各階段名稱僅供參考) 種子——發芽——幼苗——生長-開花——結果——果實 三、連線題 20. 根 起支撐、運輸作用 莖 制造養料 葉 發育成果實和種子 花 起吸收、固定作用 21. 蒲公英 鬼針草 蓮蓬 芝麻 彈力傳播 動物傳播 風力傳播 水力傳播 四、探究題 22.(1)A(2)B(3)C(4)B(5)C 23.(1)B(2)A(3)滴入幾滴食用油,防止水分蒸發。然后在水面上用記號筆畫一條橫線,確定原始水位,然后持續觀察水位的變化。

    24.(此題的折線圖不規范,會影響答題) (1)鳳仙花長高最快的是生長階段。

    (2)鳳仙花長高緩慢的是發芽階段。長高緩慢可能與營養供給情況有關。

    1.電和我們的生活 課堂練習 1.C 2. 2.點亮小燈泡 活動記錄 課堂練習 3.簡易電路 課堂練習 (1)A(2)C(3)A 4.電路出故障了 課堂練習 (1)A(2)B(3)A(4)B 5.里面是怎樣連接的 課堂練習 1.B 2.B 3.C 科學閱讀 B 6.導體和絕緣體 課堂練習 1.A 2.B 3.連一連 7.電路中的開關 活動記錄 課堂練習 1. 2.(1)A(2)A(3)A 8.模擬安裝照明電路 課堂練習 1.A 2. 2——1——4——3 3.A 第二單元 單元練習 一、判斷題 1.√ 2.√ 3.× 4.× 5.√ 6.× 7.× 8.√ 二、選擇題 9.B 10.C 11.B 12.A 13.C 14.C 三、探究題 15.(此題答案不唯一,合理即可) 16.(1)不贊同 (2)小燈泡壞了;
    電池沒電;
    導線沒有連接好(此題答案不唯一,合理即可) (3)電路檢測器 (4) (5) 17.(1)用電器 電池 開關 (2)A 1.巖石與土壤的故事 課堂練習 1.C 2.C 3.C 4.(1)√(2)× 2.認識幾種常見的巖石 課堂練習 1.A 2.C 3.B 科學閱讀 B 3.巖石的組成 課堂練習 1.B 2.A 3.A 4.A 4.制作巖石和礦物標本 課堂練習 5.巖石、沙和黏土 課堂練習 1.C 2.A 3.A 6.觀察土壤 課堂練習 1.A 2.C 3. 沙礫(4)、沙(3)、粉砂(2)、黏土(1) 7.比較不同的土壤 課堂練習 1.B 2.A 3.(此題的圖示參照的是教材初稿,所以不準確,若不改圖只能這樣選) 正式印刷的教材如下,壤土和黏質土的主要區別是壤土的沙粒較多。

    8.巖石、土壤和我們 課堂練習 1. 巖石的用途:3、4 礦物的用途:5、6、7 土壤的用途:1、2 2.B 第三單元 單元練習 一、選擇題 1.B 2.C 3.A 4.C 5.C 6.A 7.A 8.C 9.A 10.C 11.B 12.C 13.C 14.C 15.C 16.C 二、探究題 17.(1)C(2)B(3)A(4)C 18.(1)C(2) (3)C(4)①C ②較好,較好,適宜 綜合練習 一、判斷題 1.× 2.√ 3.√ 4.√ 5.× 6.√ 7.× 8.× 9.× 10.× 二、選擇題 11.C 12.B 13.C 14.C 15.A 16.C 17.B 18.B 19.C 20.B 21.A 22.B 23.C 24.AB(此題出現2個答案) 25.B 三、讀圖題 26. 2——6——4——1——3——5 四、探究題 27.(1)種子,胚 (2)C (3)C (4)D(此題有些超標,題干描述也有問題) (5)因為西瓜靠昆蟲傳播花粉完成授精,小島上沒有蜜蜂、蝴蝶等小昆蟲。

    可以進行人工授粉,或者放養一些小昆蟲進行傳播花粉。

    28.(1)B(此題有些超標) (2)C (3)C (4)電池沒電;
    燈泡壞了;
    導線沒有連接好(此題有多種答案,合理即可) 29.(1)方法1: 3、5 硬度 方法2:
    7 條痕(此題有多種答案,合理即可) (2)C (3)B (4)B (5)C (6)B

    • 考試時間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課程
    • 試題
    • 招聘
    • 文檔大全

    推薦訪問

    想看手机在线黃色欧美围产一级大片-1级毛片免费视频看一下-av不卡免费啊不想在线观看-国产美女毛片Av一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