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t id="cwx28"></rt><rt id="cwx28"><delect id="cwx28"><bdo id="cwx28"></bdo></delect></rt><bdo id="cwx28"></bdo><noframes id="cwx28"><noframes id="cwx28"><rt id="cwx28"><delect id="cwx28"></delect></rt><noframes id="cwx28"><noframes id="cwx28"><rt id="cwx28"></rt><noframes id="cwx28"><rt id="cwx28"></rt> <delect id="cwx28"></delect><bdo id="cwx28"></bdo><rt id="cwx28"></rt><delect id="cwx28"></delect><rt id="cwx28"></rt><noframes id="cwx28"><rt id="cwx28"><delect id="cwx28"></delect></rt><noframes id="cwx28"><noframes id="cwx28"><rt id="cwx28"><delect id="cwx28"></delect></rt><rt id="cwx28"></rt><noframes id="cwx28"><rt id="cwx28"><rt id="cwx28"></rt></rt> <noframes id="cwx28"><noframes id="cwx28"><rt id="cwx28"><delect id="cwx28"></delect></rt><noframes id="cwx28"><noframes id="cwx28"><noframes id="cwx28"><noframes id="cwx28"><rt id="cwx28"><rt id="cwx28"></rt></rt><noframes id="cwx28"><noframes id="cwx28"><rt id="cwx28"></rt><noframes id="cwx28"><rt id="cwx28"><rt id="cwx28"></rt></rt>
  • 領導講話
  • 自我介紹
  • 黨會黨課
  • 文秘知識
  • 轉正申請
  • 問題清單
  • 動員大會
  • 年終總結
  • 工作總結
  • 思想匯報
  • 實踐報告
  • 工作匯報
  • 心得體會
  • 研討交流
  • 述職報告
  • 工作方案
  • 政府報告
  • 調研報告
  • 自查報告
  • 實驗報告
  • 計劃規劃
  • 申報材料
  • 當前位置: 勤學考試網 > 公文文檔 > 自查報告 > 正文

    新教科版(2021年春)四年級下冊科學全冊教案設計+教材分析+作業本參考答案

    時間:2021-02-27 08:01:14 來源:勤學考試網 本文已影響 勤學考試網手機站

    新科教版(2021年春)四年級下冊科學 全冊教學設計 目 錄 教學計劃 2 2021新教科版科學四年級下冊教材分析 7 第一單元 42 1.1《種子里孕育著新生命》 42 1.2《種植鳳仙花》 46 1.3《種子長出了根》 50 1.4《莖和葉》 52 1.5《鳳仙花開花了》 54 1.6《果實和種子》 56 1.7《種子的傳播》 58 1.8《鳳仙花的一生》 62 第二單元電 路 65 2.1《電和我們的生活》 65 2.2《點亮小燈泡》 67 2.3《簡單電路》 68 2.4《電路出故障了》 70 2.5《里面是怎么連接的》 72 2.6《導體和絕緣體》 74 2.7《電路中的開關》 75 2.8《模擬安裝照明電路》 77 第三單元巖石與土壤 79 3.1《巖石和土壤的故事》 79 3.2認識幾種常見的巖石 80 3.3巖石的組成 83 3.4 制作巖石和礦物的標本 86 3.5巖石、沙和黏土 88 3.6觀察土壤 90 3.7 比較不同的土壤 92 3.8 巖石、土壤和我們 94 2021年春季學期新教科版《科學》四年級下冊 教學計劃 學生情況分析 本班現有學生人,經過幾年的學習以后,學生已經有了一定的科學基礎,求知欲和參與科學活動的愿望明顯增強,掌握了一定的科學研究的方法,并能以自己獨特的方式觀察和思考問題,已經具備初步的探究能力,動手能力。另外,學生在進行觀察、提問、預測、調查、實驗、解釋及交流等一系列活動時,同學之間的合作意識和合作能力得到大大的增強。不過,四年級的學生由于年齡的局限,觀察的深度、準確度還不夠,觀察或描述的方法還不科學,實踐運用也不盡如人意。還有少數學生不重視科學這門學科,不能很好地利用寶貴的課堂時間。在本學期的教學中,要對立學生科學的意識,端正學生學習科學的態度,教學中因勢利導,積極引導學生逐漸養成尊重客觀事實、注重證據、大膽質疑的科學品質和思維方式,提高他們的生活質量和學習質量。

    教材分析 第一單元主題是“植物的生長變化”,本單元分為八課,分別是《種子里孕育著新生命》《種植鳳仙花》《種子長出了根》《莖和葉》《鳳仙花開花了》《果實和種子》《種子的傳播》《鳳仙花的一生》,按照植物自然生長的順序編排。從播種到收獲,從發芽到結果,依次展開對植物生長過程的觀察和記錄,對植物各部分的觀察和探究。本單元 精選了鳳仙花這種既常見又各有典型特征的植物作為種植和觀察對象,按照自然順序編排內容,從播種到收獲,按照植物的生長過程依次展開對其種子、根、莖、葉、果實形態的觀察和作用的探究,最后抽象概括出綠s e 開花植物生長過程的共同特征。本單元既注重學生動手實踐能力、觀察記錄能力、實驗探究能力的提升,也注重學生抽象概括能力的培養。

    第二單元主題是“電路”,一共由八課組成,分別是《電和我們的生活》《點亮小燈泡》《簡易電路》《電路出故障了》《里面是怎樣連接的》《導體和絕緣體》《電路中的開關》《模擬安裝照明電路》。本單元側重于學生的實踐探究能力與邏輯思維能力的培養,圍繞簡單“電路”的組成以及連接漸進式展開,用點亮小燈泡、搭建簡易電路、 探究電路中的故障、認識導體和絕緣體、探究暗箱里是怎樣連接的等一些探究活動來落實電路主題,介紹電的來源、電的用途、安全用電等知識。第1課《電和我們的生活》引導學生將已知的有關電的知識和學習期許記錄下來,從第2課到第5課,用4課研究電路,目的是要建立電路的概念,懂得電路是允許電流通過的完整的閉合回路。第6課《導體和絕緣體》主要引導學生認識導體和絕緣體,學會檢測和辨別生活中的導體和絕緣體,引導學生樹立用電安全的意識。第7課《電路中的開關》主要引導學生認識開關的組成以及作用,懂得開關可以控制電路中電流的通和斷。第8課《模擬安裝照明電路》是一篇關于電路的總結課,是一節典型的科學實踐課,主要引導學生能夠運用本單元所學的有關簡單電路的知識,進行實踐操作。在本單元的學習中,要引導學生運用邏輯推理、分析判斷等方式看待每一個實踐活動,將理性思維貫穿到整個電路概念的形成與建立過程中,同時一定要引導學生格外重視用電安全。

    第二單元主題是“巖石與土壤”,一共由八課組成,分別是《巖石與土壤的故事》《認識幾種常見的巖石》《巖石的組成》《制作巖石和礦物標本》《巖石、沙和粘土》《觀察土壤》《比較不同的土壤》《巖石、土壤和我們》。本單元總體結構為總——分——總。第1課是開篇課,主要意圖是激發興趣,引發學習動機和探究意愿,為今后學 習巖石和土壤的知識并飽有持續探索熱情埋下一顆興趣的種子。第2—4課是關于巖石(礦物)的學習,第2課是對三種主要巖石的觀察描述;
    第3課從巖石組成的角度了解礦物的知識;
    第4課時動手制作巖石和礦物標本,增強實踐性與趣味性。第5課是學習巖石、土壤之間的一個過渡課,將巖石和土壤建立關聯。第6、7兩課是對土壤的學習。第8課是總結課,將巖石、礦物與土壤之間關系進行系統分析與總結,并且從重要資源的角度提升保護意識。本單元隸屬于地球宇宙科學領域,主要是引導學生知道巖石和土壤的相關知識;
    初步掌握一些科學觀察方法;
    激發學生對探究巖石和土壤的興趣;
    提升保護自然資源的意識。小學生對于巖石和土壤有一定的了解,但是并不熟悉,更談不上研究,而對于礦物就非常陌生了。因此本單元的教學主要意圖是激發興趣,引發學習動機和探究意愿,為今后學習巖石和土壤的知識并飽有持續探索熱情埋下一顆興趣的種子。引導學生認識并了解巖石、礦物和土壤,并懂得保護這些資源的重要性。

    教學目標 知道綠s e 開花植物通常會經歷種子萌發、生長發育、開花結果、衰老、死亡的過程。

    懂得綠s e 開花植物由根、莖、葉、花、果實和種子組成,根、莖、葉為植物生存提供營養物質,花、果實、種子幫助植物繁殖后代。

    植物維持生命需要陽光、空氣、適宜的水分和溫度。

    植物繁殖需要將種子傳播出去,不同的植物傳播種子的方式不同。

    不同植物根、莖、葉、花、果實、種子外部形態各不相同,呈現出植物多樣性。

    能通過種植、觀察、記錄與探究,認識植物的生長過程以及植物各部分的形態與功能。

    知道組成電路的必要元件,了解電路形成的條件及控制電路的方法。

    引導學生建立電路的概念,懂得電路是允許電流通過的完整的閉合回路。

    能夠利用簡易的檢測裝置,識別導體和絕緣體。

    能夠運用所學的有關電的知識和探究暗盒里是怎么連接的方法探究電路暗盒的秘密。

    知道電是日常生活中的一種重要的能源,能夠列舉電的重要用途。

    知道用電安全的常識,形成安全用電的意識。

    知道巖石和土壤記錄了地球的形成和演化歷史,同時也是地球上的重要自然資源。

    能利用觀察、實驗、比較等多種方法,探究花崗巖、砂巖、大理巖等常見巖石具有不同的特征。

    知道巖石是由一種或多種礦物組成的,不同礦物有不同的形態特征。

    土壤的形成是巖石風化作用的結果,具有一定的成分,按成分含量不同可分為沙質土、黏質土和壤土。

    認識到巖石和土壤的重要性,懂得巖石、礦物和土壤是人類生產生活的重要自然資源,應該保護自然資源并合理開發與利用。

    在教師指導下,能運用分析、推理等思維方法,將事實與認識相關聯,形成對問題的解釋。

    既能用圖畫、文字、數據記錄植物的生長過程,又能抽象概括出植物生長過程的共同特征。

    樂于探究植物的奧秘,堅持對植物進行照料、觀察、記錄與探究。

    教學重難點 探究植物根、莖、葉、花、果實、種子的結構以及作用,懂得不同植物根、莖、葉、花、果實、種子外部形態各不相同,呈現出植物多樣性。

    知道組成電路的必要元件,了解電路形成的條件及控制電路的方法。

    引導學生建立電路的概念,懂得電路是允許電流通過的完整的閉合回路。

    能夠運用所學的有關電的知識和探究暗盒里是怎么連接的方法探究電路暗盒的秘密。

    知道用電安全的常識,形成安全用電的意識。

    能利用觀察、實驗、比較等多種方法,探究花崗巖、砂巖、大理巖等常見巖石具有不同的特征。

    知道巖石是由一種或多種礦物組成的,不同礦物有不同的形態特征。

    探究沙質土、黏質土和壤土的不同性質和特點,懂得巖石、礦物和土壤是人類生產生活的重要自然資源,應該保護自然資源并合理開發與利用。

    在教師指導下,能運用分析、推理等思維方法,將事實與認識相關聯,形成對問題的解釋。

    樂于探究植物的奧秘,堅持對植物進行照料、觀察、記錄與探究。

    教學措施 1.把科學課程的總目標落實到每一節課,樹立開放的教學觀念,讓探究成為科學學習的主要方式;

    2.把握小學生科學學習特點,因勢利導,用豐富多彩的親歷活動充實教學過程。

    3.悉心地引導學生的科學學習活動,建立科學學習合作小組,讓學生在相互交流、合作、幫助、研討中學習。

    4.給學生提問和假設機會,并指導學生自己動手尋找證據進行驗證,經過思維加工,自己得出結論,并把自己的認識用于解決問題的實踐。

    5.充分運用各類課程資源和現代教育技術,組織指導科技興趣小組,引導學生參加各類科技活動。

    2021新教科版科學四年級下冊教材分析 第一單元 植物的生長變化 單元解讀 單元設計意圖 植物是生命的主要形態之一,包含了如樹木、灌木、藤類、青草、蕨類,及綠藻、地衣等熟悉的生物。據估計現存大約有450000個物種。植物是生命世界的重要組成部分,對自然界中物質和能量的循環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動物和人類賴以生存的基礎。對于中年級的學生來說,植物是熟悉的,他們知道每天都會看到各種各樣的植物,植物也是陌生的,學生們很少有目的地去觀察植物,了解植物,對植物的構造和各部分的形態與功能缺乏研究與認識。

    小學生對植物的認識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在學習的過程中,學生認識了形形s e s e 的植物,初步了解了植物、動物和人之間的關系,了解到植物的生長的基本需求。本單元在學生初步了解植物的基礎上,從觀察植物生命的某個階段延伸到觀察植物的一生,實現對植物生命歷程的認識。

    本單元精選了鳳仙花這種既常見又各有典型特征的植物作為種植和觀察對象,按照自然順序編排內容,從播種到收獲,按照植物的生長過程依次展開對其種子、根、莖、葉、果實形態的觀察和作用的探究,最后抽象概括出綠s e 開花植物生長過程的共同特征。

    本單元既注重學生動手實踐能力、觀察記錄能力、實驗探究能力的提升,也注重學生抽象概括能力的培養。

    單元設計思路 單元主體活動:
    種植綠s e 開花植物,觀察研究植物一生的生長變化。

    教材內容:
    第一單元 植物的生長變化 1.種子里孕育著新生命 2.種植鳳仙花 3.種子長出了根 4.莖和葉 5.鳳仙花開花了 6.果實和種子 7.種子的傳播 8.鳳仙花的一生 種子→植物生長發育過程→種子 內容組織 單元主題 課題 教材內容 第一單元 植物的生長變化 鳳仙花的 生長發育過程 1.種子里孕育著新生命 種子的形態結構、作用 2.種植鳳仙花 種鳳仙花、做種植杯、制定觀察計劃 3.種子長出了根 種子萌發、根的作用、根的形態 4.莖和葉 莖和葉的生長、莖和葉的形態及作用 5.鳳仙花開花了 花的結構、花的作用 6.果實和種子 果實的形成、果實的結構 7.種子的傳播 傳播種子的方式、傳播種子的意義 8.鳳仙花的一生 整理觀察記錄、總結方法、建構認知 建立:結構與功能、多樣性與共同性相統一的觀點。

    內容選擇 基于課程標準要求 課程目標 1.科學知識總目標:
    要求:了解生物體的主要特征,知道生物體的生命活動和生命周期。

    2.科學知識學段目標(生命科學3-4級):
    要求:初步了解動植物體的組成部分,知道動植物的生命周期;
    初步了解動物和植物都能產生后代,使其世代相傳。

    課程內容——生命科學領域 要求學生形成的主要概念(4個):
    概念7——地球上生活著不同種類的生物。

    概念8——植物能適應環境,可制造和獲取養分來維持自身生存。

    概念11——植物和動物都能繁殖后代,使它們得以世代相傳。

    概念12——動植物之間、動植物與環境之間存在相互依存的關系。

    課程內容-----學習目標(3-4年級) 8.1描述植物一般由根、莖、葉、花、果實和種子組成,這些部分具有幫助植物維持自身生存的相應功能。

    8.2說出植物通常會經歷由種子萌發成幼苗,再到開花、結出果實和種子的過程。

    8.3舉例說出生活在不同環境中的植物其外部形態具有不同的特點,以及這些特點對維持植物生存的作用。

    11.1舉例說出植物從生到死的生命過程。

    11.2.1描述有的植物通過產生足夠的種子來繁殖后代,有的植物通過根、莖、葉等來繁殖后代。

    12.1.1描述動植物維持生命需要空氣、水、溫度和食物等。

    12.1.2舉例說出水、陽光、空氣、溫度等的變化對生物生存的影響。

    12.3列舉動物幫助植物傳粉或傳播種子等實例。

    體現大單元教學特點:在整個單元活動中反復建構,而不是告訴一個事實。

    基于課程標準要求 學習:
    概念7——地球上生活著不同種類的生物。

    概念8——植物能適應環境,可制造和獲取養分來維持自身生存。

    概念11——植物和動物都能繁殖后代,使它們得以世代相傳。

    概念12——動植物之間、動植物與環境之間存在相互依存的關系。

    以期:
    幫助學生初步形成生物體結構與功能、局部與整體、多樣性與共同性相統一的觀點。

    學習長期觀察記錄、收集整理信息以及建模等研究方法。

    培養學生持之以恒的精神 單元目標 科學概念目標 綠s e 開花植物通常會經歷種子萌發、生長發育、開花結果、衰老、死亡的過程。

    植物維持生命需要陽光、空氣、適宜的水分和溫度。

    綠s e 開花植物由根、莖、葉、花、果實和種子組成。這些結構具有幫助植物維持自身生存和繁殖的作用。

    根、莖、葉為植物生存提供營養物質,花、果實、種子幫助植物繁殖后代。

    有的植物產生足夠的種子繁殖后代,有的植物根、莖、葉可以繁殖后代。

    種子都有種皮和胚,有些植物種子中有胚孚乚。胚是新植物的幼體。

    根具有吸收水分、礦物質以及固定植物的作用。

    莖具有運輸水分、養分以及支撐植物的作用。

    葉能進行光合作用制造植物生存需要的養分。

    葉能通過蒸騰水分調節植物體的溫度以維持其生存。

    花一般由萼片、花瓣、雄蕊、雌蕊等部分組成。

    雄蕊上有花粉,花粉落到雌蕊上后,雌蕊可以發育成果實和種子。

    果實由果皮和種子兩部分組成。

    植物繁殖需要將種子傳播出去,不同的植物傳播種子的方式不同。

    不同植物根、莖、葉、花、果實、種子外部形態各不相同,呈現出植物多樣性。

    科學探究目標 會用播種的方法栽培植物。

    能基于研究需要制定觀察計劃。

    能用文字、圖表、圖畫、照片、影音等方法收集記錄植物生長變化的相關信息。

    能利用解剖、建模、觀察、實驗、推理等方法研究植物器管的結構與功能。

    能用表格、統計圖表等方式整理觀察記錄的信息。

    能依據科學記錄,運用分析、比較等方法,得出結論。

    能基于觀察記錄有依據的描述鳳仙花一生的生長變化過程及規律。

    能反思自己的種植過程以及觀察、記錄方法,并適時作出調整。

    科學態度目標 能持續保持對植物生長變化及結構與功能的探究興趣。

    能堅持觀察并客觀記錄鳳仙花的生長變化現象。

    能以事實為依據陳述自己的觀點,交流中面對有力證據能及時調整自己的觀點。

    能與多人分工合作進行探究活動,樂于分享自己的想法。

    在種植植物過程中表現出對生命的珍愛。

    科學、技術、社會與環境目標 體會到環境與植物生存及繁殖之間的關系,具有保護環境的意識。

    意識到植物與人類生活的關系,知道保護植物就是保護人類自己。

    各課教材分析 1種子里孕育著新生命 共2頁,包括四個部分 主要內容:
    1.觀察種子外部形態 2.研究種子內部結構 (一)觀察種子的外部形態——(探索活動1) 研究對象:不同的種子(含鳳仙花種子) 目標指向:認識種子是多種多樣的,不同種子形狀、顏s e 、大小等外部形態各不相同。

    研究方法:
    觀察(強調綜合利用感官) 比較(在比較中發現更多特征) 目標指向:學習研究生物外部形態特征的一般方法——觀察、比較 教師可以補充一些不同類別的植物種子或圖片,拓展學生視野。

    (二)研究種子的內部結構——(探索活動2、3、4) 1.推測種子的內部結構。(畫) 2.觀察沒有浸泡過和浸泡過的蠶豆種子(畫、寫) 3.觀察更多種子的內部結構。

    教學時:
    指導學生正確使用放大鏡、鑷子進行觀察、解剖種子;

    及時將記錄觀察到的現象;

    基于觀察到的現象推測種子結構的功能。

    滲透多樣性與共同性、結構與功能相統一的生物學觀念。

    (三)拓展 滲透著STEM課程理念,體現融合的思想。

    是科學學習與藝術的結合。

    2種植鳳仙花 共3頁,包括四個部分。

    主要內容:
    1.種植鳳仙花 2.做種植杯 3.制定觀察計劃 4.了解其他繁殖方式 一、聚焦的問題 1.種子萌發和植物生長需要什么條件? 2.如何觀察記錄植物一生的生長變化? 二、探索活動:
    (一)種植鳳仙花 選種、播種、澆水、放置溫暖的地方 目的:
    (1)在活動中感悟種子萌發需要的條件:
    種子飽滿、完整——自身條件 適宜的水分、溫度——外部條件 理解維持植物生存需要適宜的環境 (2)學習栽培植物的方法 種子不要播的太深;
    水不要澆的過多;
    放在溫暖的地方 (二)做種植杯 目的:
    使種子在土壤中的萌發過程可視化 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意識和能力——怎樣看到 教學時:
    (1)啟發學生想辦法看到種子在土壤中的變化。

    (2)指導學生在種植杯中放入四粒種子,種臍分別朝向四個方向。

    (三)制定觀察計劃 目的:
    進一步培養學生制定觀察計劃的意識和能力 用計劃引領學生堅持并進行有效觀察 計劃的內容:
    植物名稱:鳳仙花(其他植物) 栽培地點:
    教室內——盆栽 校園內——校園某個地方 栽培方法:播種(用種子?根、莖、葉?) 觀察記錄的內容:植物莖、葉的變化;

    新器管的出現 為植物做的事情:澆水、施肥、放在有陽光的地方、放在溫暖的地方 三、拓展活動 認識植物其他繁殖方式 指向課程標準:
    11.2.1描述有的植物通過產生足夠的種子 來繁殖后代,有的植物通過根、莖、葉等來繁殖后代。

    3種子長出了根 主要內容:
    1.描述種子萌發的過程 2.研究植物根的作用 3.認識不同形態的根 一、研究種子發芽的過程——探索1 依據:種植杯中種子的萌發過程 觀察描述的重點:
    1.種臍朝向不同方向放置,根都向下生長,并且生長速度很快。

    2.種子先長出根、再長出莖和葉。(滿足植物生長需求) 3.種子萌發需要適宜的條件--水、溫度 (二)研究根的作用 包括探索活動2、3及研討活動3的內容 1.探索活動2 基于現象提出問題——種子萌發先長出根 基于生活經驗做出假設——往土壤中澆水 假設:
    根具是吸收水分的作用 根有固定植物的作用 2.探索活動3——實驗驗證根有吸水作用 (1)參考下面的實驗方法——教師指導進行、無需學生設計。

    (2)實驗方法:
    放紅墨水——便于觀察 在水面上滴油——避免水分蒸發 在水面處做標記——可以用筆線 (3)實驗結果:
    記錄觀察結果——水位降低了 引領學生分析:水位降低的原因 通過推理:得出根有吸收水分的作用 3.研討活動3——集體論證 根有固定植物的作用。

    證據來源:生活經驗——拔出植物不容易 價值:引發學生對生活中觀察到現象的思考。

    強調:有依據的陳述觀點 (三)認識不同形態的根——拓展 教材中的圖片分別是:
    直根系(鳳仙花);
    須根系(大蔥);
    氣生根(榕樹) 水中植物的根(浮萍);
    戈壁灘植物的根(胡楊);
    沙漠植物的根(仙人球) 目的:
    感受根的多樣性、進一步理解根的作用,構建生物的形態結構與其功能相適應的觀點。

    指向課程標準:
    8.3“舉例說出生活在不同環境中的植物其外部形態具有不同的特點,以及這些特點對維持植物生存的作用?!? 4莖和葉 主要內容:
    1.觀察鳳仙花的莖和葉 2.研究植物莖的作用 3.研究植物葉的作用 4.認識不同形態的莖和葉 一、觀察鳳仙花的莖和葉 探索1——觀察鳳仙花植株的形態特征 觀察對象:莖和葉的生長變化 觀察重點:葉在莖上的著生狀況 教材要求:
    1——測量鳳仙花植株的高度——指向莖的生長變化。

    2——數葉片的數量——指向葉的生長變化 3、4——觀察并畫出葉在莖上的分布——指向葉的著生狀況。

    鳳仙花植物葉在莖上生長的方式是互生。

    從上往下看每一層葉子交叉排列,最大面積吸收太陽光。

    二、研究植物莖的作用 1.探索2-1推測莖的作用 “莖有運輸水分和養料的作用” 2.探索3-1實驗驗證 (1)想辦法證明我們的想法是否正確——教師啟發學生自己設計實驗。

    (2)實驗方法:放入滴有紅墨水的水中 觀察莖的外部變化 觀察莖的縱切面觀察莖的橫切面 (3)實驗現象:
    縱切面:一條條的紅線, 橫切面:許多紅s e 的圓點。

    (4)實驗結論:莖有運輸水分的作用(推理) 三、研究葉的作用 1.探索2-2推測葉的作用 “葉有吸收陽光及蒸騰水分的作用” 2.探索3-2實驗驗證 (1)想辦法證明我們的想法是否正確——教師啟發學生自己設計實驗。

    (2)葉有吸收陽光的作用:
    將一片葉子用黑s e 紙遮住,幾天以后葉片顏s e 發生變化 (3)葉有蒸騰水分的作用:
    選擇葉片大的植物——蒸騰的水分多,實驗現象明顯 四、認識不同形態的莖和葉——拓展 1.不同形態的葉,一是對葉的多樣性的認識二是對葉的形態與生活環境相適應的認識。

    2.不同形態的莖。包括直立莖、纏繞莖、匍匐莖、攀緣莖及變tai莖。是對不同種類的莖的認識。

    不同形態的葉指向課程標準:
    8.3“舉例說出生活在不同環境中的植物其外部形態具有不同的特點,以及這些特點對維持植物生存的作用?!? 5.鳳仙花開花了 觀察研究對象:開花期的鳳仙花植株。

    主要內容:
    1.研究花的結構 2.認識傳粉現象 一、研究花的結構——探索1、2、3 1.觀察花的結構 觀察對象:花(桃花等典型完全花或鳳仙花) 研究方法:解剖--由外到內、分類 目的:
    (1)認識花各部分結構:
    萼片、花瓣、雌蕊、雄蕊。

    萼片合稱花萼;
    花瓣合稱花冠。

    (2)知道解剖是研究生物體內部結構的一般方法。

    2.觀察雌蕊和雄蕊 雌蕊由子房、花柱、柱頭組成, 雄蕊由花藥、花絲組成,花藥中有花粉。

    教材要求:雌蕊頂端有粘液、雄蕊上有花粉。

    對話框“為什么花都有花蕊呢?” 意在引領學生了解雌蕊和雄蕊的功能。

    3.觀察更多植物花的結構。

    教科書提供的是南瓜花、百合花和桃花。

    南瓜花——單性花,沒有雄蕊或沒有雌蕊 百合花——沒有花萼(不完全花) 桃花——完全花 觀察比較它們的相同和不同:
    不同:花瓣、花萼、雄蕊、雌蕊的顏s e 、大小、形態、數量等各不相同。

    相同:都有雄蕊或雌蕊 目的:建立花是多種多樣的認識,知道花可以分為完全花和不完全花兩類。

    培養學生觀察比較、抽象概括的能力 教學時:
    1.可以分組提供給學生不同的花,每組都有鳳仙花和桃花。

    設計觀察記錄表,記錄每一種花的外部形態和內部結構。

    歸納概括花可以分為完全花和不完全花,花都有花蕊。

    2.重點觀察花蕊,指導學生了解傳粉現象,理解雄蕊、雌蕊具有繁殖功能。

    雌蕊的子房部分將來發育成果實,子房里的胚珠發育成種子。

    二、學習人工授粉——拓展 拓展活動是人工授粉,可以組織學生在課后進行。

    進一步幫助學生理解雌蕊、雄蕊的結構與功能以及傳粉現象。

    其中的蜜蜂傳粉內容指向課程標準:12.3“例舉動物幫助植物傳粉或傳播種子的實例” 6果實和種子 主要內容:
    1.果實的生長變化 2.果實的結構及功能 一、聚焦 圖片:是凋謝的花朵和在花朵處剛剛結出的果實,呈現了植物生長過程的結果現象。提示本節課研究的對象是植物的果實。

    文字:強調傳粉后的鳳仙花才可以形成果實,告訴學生傳粉是花結果的必要條件。

    聚焦的話題:果實的結構及功能。

    二、探索 (一)研究果實的生長變化過程——探索1 觀察凋謝了的鳳仙花里面的樣子——意在引導學生觀察雌蕊的下端(子房)開始膨脹。

    觀察植株上處于不同生長階段的果實——意在引導學生構建果實生長變化過程的認知。

    (二)研究果實的結構。

    1.觀察鳳仙花果實——探索2 (1)選擇成熟的鳳仙花果實。

    ——成熟的鳳仙花果實,便于觀察外面的果皮和里面的種子。

    (2)數果實中種子的數量。

    ——與第2課關聯,指導學生理解播下一顆種子可以結出許許多多種子。

    可以讓學生推算,一棵鳳仙花植株可以結多少粒種子,領會植物的繁殖能力。

    (3)插圖:標出鳳仙花果實的結構。

    意在要求學生掌握果實有果皮和種子兩部分組成。

    2.觀察更多植物的果實——探索3 不同植物的果實形狀、顏s e 、大小各不相同,意在豐富學生對植物果實多樣性的認識。

    果實都包括果皮和種子兩部分。進一步建構生物多樣性與共同性相統一的觀點。

    研究方法:
    觀察:綜合利用感官 解剖:手剝、橫切、縱切 教學時:
    可以補充更多的植物果實,包括種子不明顯的植物果實(獼猴桃、香蕉、草莓、無籽西瓜等) 還可以提供一些學生熟悉的植物其他器管,引導學生判斷是否是果實。糾正學生“能吃的就是果實”的錯誤認識。根據果實的特征豐富學生的認識。

    7.種子的傳播 主要內容:
    1.種子的傳播方式 2.種子傳播的意義 一、研究種子的傳播方式(探索1-4) 教材五種植物果實涉及到種子的四種傳播方式 植物名稱 果實/種子的特點(寫一寫或者畫一畫) 種子傳播方式 鳳仙花 果皮干,易火暴裂 弓單射傳播 蒼耳 蒼耳果實上長有勾狀的硬刺,可以粘附在人的衣服或動物皮毛上,隨人或動物運動將種子傳播出去。

    動物傳播 蒲公英 蒲公英的果實很輕,形狀像降落傘,每一粒蒲公英種子上都帶有冠毛,可以隨風飄落到遠方。

    風傳播 蓮 蓮蓬:蜂窩狀、內似海綿組織、輕、可以漂浮在水面上,依靠水傳播。

    水傳播 櫻桃 果肉肥厚、甜美,作為食物被動物傳播種子。

    動物傳播 研究方法:
    1.鳳仙花種子的傳播方式 體驗活動——手捏成熟果實的果皮 推測——種子的傳播方式 實地觀察——驗證推測是否正確 2.蒼耳、蒲公英種子的傳播方式 方法:觀察描述果實外部形態特征,基于外部形態特征推測種子傳播方式,利用生物結構與功能相統一的觀點,學習一種研究問題的方法。

    3.觀察并推測更多植物果實的傳播方式 觀察、描述、推測,進一步建構多樣性與共同性、結構與功能相統一的認識。

    教學時:
    1.結合研討問題1指導學生將觀察和推測的結果及時記錄下來。

    2.多補充一些種子,拓寬學生視野,引發學生對周圍植物的觀察興趣。

    二、探討種子傳播的意義——研討2 為后代創造更多的生存機會——空間、養料、水分、陽光 引領學生關注生物的生命活動現象與其生存的聯系 拓展 教科書上提供的是槭樹和鬼針草的果實模型。

    槭樹果實:用紙折疊的,可用于模擬槭樹種子隨風慢慢飄落。

    鬼針草:是用紙團和粘扣做成的,可用于模擬鬼針草種子粘在人身上被帶走。

    8.鳳仙花的一生 主要內容:
    整理信息、總結收獲 本課是整個單元學習活動的總結課。

    一、聚焦 文字部分:描述了幾個月里學生在研究植物一生生長變化過程做過的事情:種植、管理、觀察、記錄、收集信息等。

    聚焦的任務:整理分析信息,總結自己的收獲。

    二、探索 包括4個內容 活動1展示交流種植的鳳仙花或其他植物的生長變化記錄。

    本活動與第2課的觀察計劃相呼應。引領學生展示自己的觀察、記錄,可以是觀察日記、不同階段的植物照片、植物生長變化的影音,也可以是觀察記錄表。

    二、探索 活動2“將我們記錄的不同時期鳳仙花的圖片,按生長變化的順序排列起來?!?意在引領學生將長期觀察過程中的零散認識系統化,幫助學生建立植物一生生長變化過程的整體認識。

    即鳳仙花的一生經歷了種子萌發、幼苗生長發育、植物開花結果以及衰老、死亡的過程。這就是鳳仙花的生命周期。

    二、探索 活動3依據時間,整理信息 依據觀察計劃中“不同時間它的樣子及我們的新發現”的記錄結果,選擇幾個主要節點所發生的變化及時間,通過計算不同生長發育階段經歷的時間,認識植物的生命周期。

    二、探索 活動4依據高度變化,制作鳳仙花生長變化統計圖 分析:第1周至第6周,生長較快,進入開花結果期,生長緩慢、接下來不再生長。

    三、拓展 包括2個內容 (一)做鳳仙花模型 增強趣味性及建模意識 是實物模型。進一步構建對鳳仙花植株的整體認知。

    可以用不同的材料制作 (二)了解更多植物的生長變化 意在拓寬學生的視野。引發學生種植更多植物的欲望,進一步激發學生栽培植物、研究其他植物一生的興趣。

    引領學生種花、愛花,美化生活、陶冶情趣。

    第二單元 電路 單元解讀 本單元主題的提出 第二次工業革名的標志是電的發明和廣泛使用,從此人類進入“電氣時代”?,F代工業、農業、交通、居家生活等領域都離不開電,如果沒有電人類還會在黑暗中探索,電的應用研究是科技不斷發展的一個重要領域。同時,電雖是一種重要的能源,但有時也具有危險性,電的安全使用與人的生命和財產安全密切相關。

    電是一種自然現象,指電荷運動所帶來的現象,電磁相互作用是自然界四種基本相互作用之一。四年級的學生對于電與電路的認識并不是一片空白,他們接觸過生活中的很多用電器,也可能嘗試操作過用干電池做電源的些電動玩具,知道用電器必須通電才能工作,開關可以控制用電器的工作,但是他們還沒有形成對電路的科學認識,不清楚用電器必須形成一個閉合回路才能工作。本單元就是在此基礎上展開對簡單電路的學習,指導學生認識電路的組成,知道形成電路的條件,懂得安全用電的常識,為中學進步學習電路中的電流、電壓、電阻等概念積累經驗、做好鋪墊。小學階段的電路學習是一種基于現象的直觀學習,它涉及的是最簡單的電路元件及其組成的電路。本單元以“電路”為主題,用電和我們的生活、點亮小燈泡、簡易電路、電路出故障了、里面是怎樣連接的、導體和絕緣體、電路中的開關、模擬安裝照明電路這些科學探究活動來落實主題,并介紹電的來源、電的用途、安全用電等知識。

    本單元目錄:
    1電和我們的生活 2點亮小燈泡 3簡易電路 4電路出故障了 5里面是怎樣連接的 6導體和絕緣體 7電路中的開關 8模擬安裝照明電路 概念分析 一、科學課程標準關于電的主要概念和課程內容 本領域學習內容的知識結構圖如下:
    主要概念:電可以在特定物質中流動,電是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種能源。

    電路是包括電源在內的閉合回路,電路的通斷可以被控制。

    有的材料容易導電,而有的材料不容易導電。

    電是重要的能源,但有時也具有危險性。

    二、課程內容和學段目標的簡單分析 (一)電是能量的表現形式 電的學習目標集中在3-4學段。四年級的學生從一年級開始上科學課,已經連續學習4年了,學生對科學的理解、對科學問題的理性思考都有很大進步,可以引導他們綜合的認識電、電路和電能。

    主要概念(電能),依然是上位概念?!半姟弊鳛槟芰康男问?、不用去做理論上的分析——不用過多的思考電的本質是什么,更多的關注實操層面解決問題,這是學生容易接受和感受到的。如果老師們希望了解電能的定量表達,可參考【聲音】單元解讀中相關解釋。

    (二)課程內容更多的需要在實踐層面上理解 用科學實踐的觀點去理解和把握【電路】單元的教學,嘗試帶領學生進入真實的科學實踐課堂。

    結合“技術與工程”領域的目標要求——讓學生有機會綜合所學知識,體會“做”的成功和樂趣,并愿意通過“動手做”解決問題。

    (三)【電】和【電路】變化 07版教材單元題目是【電】,當對電作出解釋時,電荷、靜電就出現了,這是老課標要求的。

    20版按照課標要求,去掉了靜電和電荷部分,也不需要理解什么是電,顯然,用【電路】更準確。

    (四)科學實踐的八個類型:
    1.提出問題和明確需要解決的難題。

    2.建立和使用模型。

    3.設計和實施調查研究。

    4.分析和解釋數據。

    5.利用數學和計算思維。

    6.建構解釋和設計解決方案。

    7.基于證據進行論證。

    8.獲取、評估和交流信息。

    學生認知特點分析——思維、邏輯、方法 1.關注學生原有認知 對學生原有認知的了解是單元學習的基礎。第1課在頭腦風暴的討論中,將學生已有認知和學習期許記錄下來。班級記錄表需要貫穿單元學習始終。

    2.概念理解高于實操層面 從第二課開始,用4課(2-5)研究電路。目的是要建立電路的概念——電路是允許電流通過的完整的閉合回路。概念的建構用了大量的實驗,實操性很強。

    電路概念建構的過程是理性的思維的過程——假設、推理、判斷等,一直伴隨在實驗和操作的整個過程。

    電路概念的建立,在理解中獲得的,超越了實操層面。

    3.滲透科學實踐的觀點 用科學實踐代替科學探究便于理解科學的本質。

    科學實踐追求更加真實的教學,如:
    在真實的實踐中理解科學。

    在教學設計中采取系統的觀點——用理性思維認識事物。

    建立新型的師生交流模式和相應的規范。

    電路單元解讀——教與學建議 單元首頁——科學的觀察視角 單元首頁說明 背景是ai 迪生在實驗室的一幅圖,不用考察其真偽。

    1.電燈的發明和正式進入家庭是有時間差的。

    1879年,ai 迪生用碳化纖維做燈絲,大大延長了白熾燈的使用壽命,電燈才能走進千家萬戶,所謂“ai 迪生點亮了世界上的第一盞電燈”寓意在此。

    實際上白熾燈真正發明的時間要早得多。1840-1850年期間,白熾燈就已經出現了。英國發明家斯旺1860年就發明了世界上第一盞碳絲電燈。到1875年左右,白熾燈的壽命已經有40小時。但是作為價廉物美、經久耐用、有實用價值的電燈則是ai 迪生的碳化纖維作燈絲、進入家庭的燈。

    事實上,ai 迪生對電氣時代最大的貢獻是供電系統的建立,這才是導致更多不同用途的電器陸續出現的原因。

    2.單元首頁不足百字,闡述了本單元學習的核心內容和概念理解。

    電在人們生活中應用得越來越廣泛,是基于人類對電的不斷探究。

    【電路】單元的研究更多的基于事實,不追求對電的本質理解(電荷)。所以用【電路】取代07版教材中【電】這一名稱,并且按照課標要求,刪去了靜電部分。

    每課分析 第一課 電和我們的生活 了解初始想法,關注有關電的問題 1.把學習的起點定位在學生原有認知上用討論的方式,了解學生所知道的關于電的知識以及他們想學習的知識。這是第一課的主要任務。

    建議使用“頭腦風暴”的方法,全班同學一起討論,教師隨時記錄在班級記錄表上。使用“頭腦風暴法”討論問題時,需要讓學生知道他們所有的想法都會被承認,而且沒有人會對其他人的想法提出批評。

    關于用電安全的提示要貫穿整個單元的教學。

    2.調查家中使用的電器 這是一個很寬泛的調查活動,調查的目的是為了發現生活離不開各種電器,無論是大型的電器(冰箱、電視……)還是小電器(電燈、電話、小型電子產品……),同時,認識電源、發現電源的種類是不同的。

    3.研討的問題也可以與【探索】1結合起來。

    第二課 點亮小燈泡 與07版比較,20版將學習周期與教學實踐統一起來了,邏輯線索更加清晰,變化如下:
    20版在【聚焦】中先要思考小燈泡的連接方法,再畫一畫連接的示意圖。

    對小燈泡構造的觀察,20版更加強調對“發光部位”以及各部分的作用(功能)的觀察。

    對四幅連接圖的思考,20版顯然更細致、更深入。

    聚焦 手電筒怎樣亮起來的?你能點亮小燈泡嗎? 電是看不見的,但是借助電路學生會看見小燈泡亮了,有電了。

    思考怎樣用導線和電池讓小燈泡亮起來?!獫B透了“電流動需要一個路徑” 探索1 小燈泡發光是有個閉合的回路 想過小燈泡是怎樣發光的嗎? 找一找小燈泡的發光點、連接點都在在哪里,能找到幾個連接點。

    發現點亮小燈泡的原因:
    電池—— 導線—— 電流經的路徑—— 探索2 嘗試點亮小燈泡——哪些幾種方法能點亮、哪些方法不能點亮。

    能點亮小燈泡的連接需要畫出示意圖。

    【研討】 1.展示小組的實驗記錄表,畫連接圖是主要的記錄方式??梢灾笇W生將連接點加重描黑,便于更清楚的看到連接部位。

    2.分析能點亮小燈泡的連接;
    判斷四幅連接圖的對錯。在教學中可將這四幅圖轉換成簡圖,便于判斷和推測。

    3.是對本課核心問題的總結。分析電路的特點,形成電路是一個回路的初步概念。

    第三課 簡易電路 電路概念形成的核心課 聚焦 點亮小燈泡的過程,學生獲得了一些關于電路的經驗,這時再來組裝一個真正的電路。

    探索 1.利用電池盒、燈座、導線夾組裝電路。

    清楚關鍵的連接和必要的組成元件是什么。

    2.在組裝的電路中加個開關。

    嘗試用開關控制電路的通與斷。

    3.畫電路連接圖。

    在記錄表中畫一畫連接圖??梢試L試用簡單的符號或簡筆畫表示電器元件。

    研討 1.在完成的電路連接圖中,用箭頭標出電流的路徑,連接點用圓點標出來。需要讓學生知道的是電按照一個方向流動即可。

    2.在電路中嘗試用其他的元件代替燈泡,發展學生對電路的認識。

    第四課 電路出故障了 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實踐課 聚焦 進一步明確電路的特點(概念)。

    建立在電路是個回路基礎上的問題設定和解決辦法。

    探索 1.探討在哪些情況下,電路不能正常工作。怎樣發現故障、怎樣解決故障,要鼓勵學生思考他們可以想到的所有方法。

    2.做電路檢測器,體驗檢測手段可以解決面臨的問題。

    3.實地檢測,并補充檢測記錄。

    研討 匯報檢驗過程以及排除方法。

    強調安全用電——用電路檢測器只能在實驗室里檢測簡易電路,不能用來檢測220V的電路。

    第5課 里面是怎樣連接的 電器設備本身就是一個“黑匣子”,我們只能看到它們外面的樣子,而難以看到它的內部結構。但不管多么復雜的用電器,都是由一些簡單電路通過不同的連接方式組合而成的。

    用分析和解釋數據的方式,體現科學實踐的基本觀點 聚焦 聚焦問題是考察學生對“電路是允許電流通過的完整的閉合回路”這一單元最重要的概念的理解程度。每個學生都要清楚,本課的任務是要檢測一個電路暗盒、并要作出解釋。

    探索 檢測一個電路暗盒,推測里面可能的連接方式。需要經歷的思維過程如下:
    1.先組裝電路檢測器,并確認其工作正常。

    2.分析一個電路暗合接線柱可能存在的連接狀況。

    3.按照活動手冊1的提示,設計一個測試系統——預測可能會有多少種連接方式,確定合理的測試順序。

    研討 1.推測接線盒內的連接方式。要引導學生把可能的連接都考慮到。

    2.用同樣的思路和方法,嘗試考慮5、6接線柱的連接可能。

    第6課 導體和絕緣體 有了前面幾課的研究基礎,本課的討論就比較容易了…… 聚焦 導體和絕緣體的特征:電流能否通過。

    探索 教學中注意以下幾點:
    提示學生檢測前先檢查電路檢測器是否能正常工作。

    建議先識別一個物體的導電性,如回形針,并做安全提示。

    增加對某些兩可之間物體(材料)導電性的分析,如:帶有塑料皮的回形針、鉛筆芯、漆包線、雙腳書釘等。

    研討 1.檢測結果與預測進行對比,特別注意那些檢測結果不一樣的材料,分析原因,形成共識。

    2.討論形成導體和絕緣體的認知。

    3.分析物品的導電特點。

    第7課 電路中的開關 聚焦 了解開關是怎樣控制電路的通與斷。

    制作一個簡易的開關。

    探索 1.觀察小開關 發現小開關結構特點——組成材料、控制功能等,了解開關如此重要! 2.觀察真實的開關 發現開關的工作機制??梢宰寣W生作進一步的思考:在信息化時代,如果沒有了開關,電器設備會是什么狀況? 3.制作開關 研討 1.展示與交流制作方法。

    2.嘗試更多做開關的方法。

    拓展 嘗試用一個雙向開關或兩個開關控制兩個小電燈——組裝紅綠燈裝置。原理上是用開關來控制兩個電路。

    啟發學生思考在紅綠燈的中間亮起一盞黃燈的辦法。實際上是要解決用開關控制三個電路的問題。

    第8課 模擬安裝照明電路 這是一節關于電路學習的總結課。

    “電路” 單元滲透了很多“技術與工程”領域的觀點,是典型的科學實踐課。

    教學中建議用STEM學習方式來豐富學習內涵。

    聚焦 總結與應用 探索 1.設計照明電路方案 畫平面圖,標出物品擺放的位置。

    畫電路圖——2個小燈泡、2個開關的電路圖。

    2.交流設計方案(完善和改進) 3.模擬安裝 4.交流分享 本單元教學的2點建議:
    1.用好教師用書和活動手冊 教材是教學文本的統稱,包括教科書、教師用書、學習手冊等。教科書主要是通過文字和圖片傳遞科學教育的各種信息,圖片和文本都是有內涵、有教學研究價值的。

    教師用書在對圖片的解釋和教學的指導上是最具說服力的,是教師完成教學任務最基本的依據。所以,用好教師用書是第一要務。教學的至始至終都應該研究好教師用書。

    學生活動手冊是學生學習科學的抓手。手冊里的各種記錄表不僅反映了科學學習的過程,也體現了學生學習程度和學習水平,不可或缺,教學中需要指導學生用好活動手冊。

    2.用科學實踐和“技術與工程”領域的觀點指導教學 在【電路】單元的各種實踐活動(實驗)中,要引導學生運用邏輯推理、分析判斷等看待每一個實踐活動,將理性思維貫穿到整個電路概念的形成與建立過程中。同時,一定要格外重視用電的安全和安全教育。

    第三單元 巖石和土壤 單元解讀 單元設計意圖 礦物是人類生產生活的重要資源。礦物資源是人類的生命基石,是國民經濟發展的物質基礎。人類的衣食住行各方面都離不開礦物資源。在世界范圍內,80%以上的工業原料、70%以上的農業生產資料均來自礦物資源。從建筑到道路,從汽車到手機,從電腦到藥品,工程師們在創造一切東西時都會用到礦物。除了珠寶玉石,大多數物品中的礦物已經和它們原來的模樣大相徑庭,使得普通人漸漸淡忘了礦物的重要性。人們還在巖石的內部建造隧道,在巖石上面建造橋梁和高大的建筑物。不僅如此,巖石是原始社會時期勞動工具的重要來源,在人類進化史上具有重要意義,以使用石器為標志的人類物質文化發展階段被稱為石器時代。

    巖石和礦物不僅是地質學家和工程師的研究對象,也是小學階段研究物質科學與地球科學的重要內容。小學四年級學生在一年級科學課上玩過石頭,觀察過石頭,根據外部特征給石頭做過簡單分類,也知道石頭能用于收藏、觀賞、蓋房鋪路。千姿百態的巖石和礦物在學生眼中既神秘又稀有。由于小學生缺乏生產經驗,所以不能把各種日用品的成分和巖石、礦物建立聯系,難以理解巖石和礦物是重要資源。日常生活中,小學生缺少接觸不同巖石和礦物的機會,因此絕大多數學生不能準確識別、細致描述常見巖石和礦物的特征??茖W觀察與描述巖石、礦物的特征,能滿足學生認識身邊事物的愿望,進一步激發他們探究地球內部秘密的興趣。

    土壤是地球的重要資源,由各種顆粒狀礦物質、有機物質、水分、空氣、微生物等組成,能生長植物。土壤由巖石風化而成的礦物質、動植物、微生物殘體腐解產生的有機質、土壤生物以及水分、空氣、腐殖質等組成。液體物質主要指土壤水分。氣體是存在于土壤孔隙中的空氣。土壤中這三類物質構成了一個矛盾的統一體。它們互相聯系,互相制約,為作物提供必需的生活條件,是土壤肥力的物質基礎。

    小學生對于巖石和土壤有一定的了解,但是并不熟悉,更談不上研究,而對于礦物就非常陌生了。因此本單元的教學主要意圖是激發興趣,引發學習動機和探究意愿,為今后學習巖石和土壤的知識并飽有持續探索熱情埋下一顆興趣的種子。引導學生認識并了解巖石、礦物和土壤,并懂得保護這些資源的重要性。

    單元整體介紹 本單元隸屬于地球宇宙科學領域。

    知道巖石和土壤的相關知識;

    初步掌握一些科學觀察方法;

    激發學生對探究巖石和土壤的興趣;

    提升保護自然資源的意識。

    本單元的組成 第三單元 巖石與土壤 1巖石與土壤的故事 2認識幾種常見的巖石 3巖石的組成 4制作巖石和礦物標本 5巖石砂和粘土 6觀察土壤 7比較不同的土壤 8巖石、土壤和我們 單元編寫思路 本單元總體結構為總——分——總。

    第1課是開篇課。主要意圖是激發興趣,引發學習動機和探究意愿,為今后學習巖石和土壤的知識并飽有持續探索熱情埋下一顆興趣的種子。

    第2—4課是關于巖石(礦物)的學習。第2課是對三種主要巖石的觀察描述;
    第3課從巖石組成的角度了解礦物的知識;
    第4課時動手制作巖石和礦物標本,增強實踐性與趣味性。

    第5課,是學習巖石、土壤之間的一個過渡課。將巖石和土壤建立關聯。

    第6、7兩課是對土壤的學習。

    第8課是總結課。將巖石、礦物與土壤之間關系進行系統分析與總結,并且從重要資源的角度提升保護意識。

    本單元編寫思路背后的思考 本單元編寫時注重了以下幾個方面的特點:
    1.減少容量,降低難度 巖石:2課—1課,只研究三種常見巖石表面特征。

    礦物:4課—1課,從認識巖石的角度來了解礦物。

    2.增加土壤內容,完善知識結構 土壤:1課—2課,保留原有對土壤成分的學習(第6課),增加了不同類型土壤的探究(第7課)。

    3.關注學習動機與實踐活動 增加第1課《巖石和土壤的故事》意圖就是增強學習動機、興趣。

    增加第4課《制作巖石和礦物本》。其它課增加了許多觀察實踐活動。

    旨在順應學生年齡特點,提升學習興趣。

    4.凸顯大單元結構優勢 單元內部,將零散的知識點置于學生概念框架中,促進概念不斷建構。

    單元間重視與低、高學段單元的關聯,推進概念的理解與持續發展。

    單元內容編寫依據 4.地球上有大氣、水、物、土壤和巖石,地球內部有地殼、地幔和地核。

    學習內容 學習目標 1-2年級 3-4年級 5-6年級 14.3陸地表面大部分覆蓋著土壤,生存著生物。

    觀察并描述周圍的土壤上生長著的植物和生活著的動物。

    知道土壤是地球上重要的資源。知道組成土壤的主要成分。觀察并描述沙質土、黏質土和壤土的不同特點:舉例說出沙質土、黏質土和壤土適宜生長不同的植物 14.4地球表面覆蓋著巖石。

    知道巖石是由礦物組成的。

    觀察花崗巖、砂巖、大理巖的標本,認識常見巖石的表面特征。知道礦產是人類農業生產的重要資源。

    14.5地球內部可以劃分為地殼、地幔和地核三個圈層。

    描述地球內部有地殼、地幔和地核三個圈層。

    知道地殼運動是地震、火山噴發等自然現象形成的原因。

    說出地殼主要由巖漿巖、沉積巖和變質巖三大類巖石構成。

    15.地球是人類生存的家園 16.人們為了使生產和生活更加便利、快捷、舒適,創造了豐富多彩的人工世界。

    本單元的學習目標來自課程標準3-4年級的下列相關習內容。

    4.3-1知道土壤是地球重要的資源。

    14.3-2知道組成土壤的主要成分。

    14.3-3觀察并描述沙質土、黏質土和壤土的不同特點;舉例說出沙質土、黏質土和壤土適宜生長不同的植物。

    14.4-1知道巖石是由礦物組成的。

    14.4-2觀察花崗巖、砂巖、大理巖的標本,認識常見巖石的表面特征。

    14.4-3知道礦產是人類工農業生產的重要資源。

    15.1-2說岀人類利用土壤進行農業生產的例子,樹立保護土壤資源的意識。

    15.1-3說出人類利用礦產資源進行工業生產的例子,樹立合理開采利用礦產資源的意識。

    6.1-1區分生活中常見的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

    單元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目標 巖石和土壤記錄了地球的形成和演化歷史。

    花崗巖、砂巖、大理巖等常見巖石具有不同的特征。

    巖石是由一種或多種礦物組成的,不同礦物有不同的形態特征。

    土壤的形成是巖石風化作用的結果。

    土壤具有一定的成分,按成分含量不同可分為沙質土、黏質土和壤土。

    巖石和土壤都是地球上的重要自然資源。

    科學探究目標 能利用觀察、實驗、比較等多種方法,描述和記錄巖石、礦物和土壤的特征。

    在教師指導下,能運用分析、推理等思維方法,將事實與認識相關聯,形成對問題的解釋。

    能根據巖石、礦物和土壤的特征,對照有關資料對它們進行識別。

    會制作巖石和礦物標本。

    科學態度目標 欣賞巖石和礦物晶體的美。

    培養收集研究巖石和礦物的興趣。

    認識到使用多種方法認識巖石和土壤的重要性。

    科學、技術、社會與環境目標 認識到巖石、礦物和土壤是人類生產生活的重要自然資源,應該保護自然資源并合理開發與利用。

    學生可以通過以下表現來展示理解 能舉例來講述巖石和土壤記錄地球歷史和演化的故事。

    了解并能運用科學方法(從顏s e 、紋理、顆粒大小、粗糙程度等方面)開展對三種常見巖石表面特征的觀察與描述,并能概括出三種巖石的表面特征。

    能對花崗巖從礦物組成的角度進行細致觀察(從顏s e 、條痕、光澤、透明度等方面觀察、描述三種礦物的特征)。

    掌握區分巖石、沙、黏土不同(位置、特征)的實驗方法,并能用證據對巖 石和土壤的關聯加以說明。

    會做土壤成分的鑒定實驗,觀察并區分土壤中的各種成分。

    能通過控制變量的實驗探究出土壤的不同類別。

    說出巖石和土壤形成的大致時間及其在生產生活中的用途。

    巖石和土壤記錄了地球的形成和演化歷史。

    花崗巖、砂巖、大理巖等常見巖石具有不同的特征。

    巖石是由一種或多種礦物組成的,不同礦物有不同的形態特征。

    土壤的形成是巖石風化作用的結果。

    土壤具有一定的成分,按成分含量不同可分為沙質土、黏質土和壤土。

    巖石和土壤都是地球上的重要自然資源。

    單元主要學習方法 方法多元 觀察描述——對巖石、礦物、土壤的學習,都要通過細致的觀察,準確的描述來認識他們的特征。觀察與描述貫穿本單元學習的始終。

    比較——對巖石的特征的學習借助與巖石樣本的比較;
    對礦物光澤的觀察借助參照物來比較的方法;
    巖石、沙和黏土特征的比較;
    三種類型土壤的特征認識要在比較中分辨,澄清。

    閱讀寫作——搜集資料閱讀資料是本單元的重要學習方法。對巖石和土壤的用途及意義的了解、巖石圖鑒的學習、土壤類型與種植植物的關系等都需要搜集資料,并通過閱讀獲得相關認識與理解。最后一課“土壤的污染與保護”調查小報告的撰寫。

    分課內容介紹 1.巖石與土壤的故事 科學概念目標 巖石和土壤是自然界中天然存在的物質,它們的形成過程記錄了地球形成與演化的歷史。

    巖石和土壤是地球上重要資源,用途廣泛。

    科學探究目標 能通過閱讀資料,了解巖石和土壤形成的過程及用途。

    能用班級記錄表記錄、整理有關巖石和土壤的知識。

    在教師指導下,能運用分析、推理等思維方法感悟學習巖石和土壤的意義與價值。

    科學態度目標 發展研究巖石和土壤的興趣。

    愿意傾聽,積極分享。

    科學、技術、社會與環境目標 認識到自然環境為人類的生活和生產提供了豐富的資源。

    教學建議 1.重視課前資料搜集。

    2.注重學習方式的多元。尤其要重視培養學生搜集處理信息的能力。(處理好教師的指導與學生自主學習的關系。) 3.注重培養學生表達交流,歸納概括的科學思維。

    4.重視科學記錄單,處理好個人與班級記錄單的使用。

    2.認識幾種常見的巖石 科學概念目標 花崗巖、砂巖、大理巖等常見巖石具有不同的特征。

    科學探究目標 會用感官對花崗巖、砂巖、大理巖的特征進行觀察。

    會使用簡單工具對花崗巖、砂巖、大理巖的特征進行更細致的觀察。

    會用科學詞匯描述、記錄巖石的特征。

    科學態度目標 積極參加觀察巖石特征的探究活動,保持對巖石的研究興趣。

    認識到認真細致地觀察、比較、描述和記錄是十分重要的。

    科學、技術、社會與環境目標 認識到科學技術可以幫助人類更好地認識自然。

    教學建議 1.注意三種巖石選擇要典型,便于學生觀察到更多的細節。

    2.注重觀察巖石的方法學習(與典型巖石樣本比較,來觀察了解三種巖石的特征)。

    3.注重科學知識與科學方法的共生發展。

    4.注意觀察活動的安全。

    3.巖石的組成 科學概念目標 巖石都是由一種或幾種礦物組成的。

    花崗巖主要由石英、長石和云母三種礦物組成。

    不同礦物具有不同的形態特征。

    顏s e 、條痕、透明度和光澤是識別礦物的重要依據,礦物的條痕比它的外表顏s e 更可靠。

    科學探究目標 會用放大鏡觀察花崗巖的組成。

    能夠用科學方法觀察礦物的顏s e 和條痕、透明度和光澤等特征。

    能用科學詞匯描述礦物的特征,并能夠做好記錄。

    科學態度目標 培養對礦物觀察研究的興趣。

    認識到認真、細致的觀察、比較、記錄、描述是十分重要的。

    科學、技術、社會與環境目標 認識到礦物和巖石是組成地殼的重要物質,與人類關系密切。

    認識到礦產資源是大自然留給我們人類的寶貴資源。

    教學建議 1.從認識巖石的角度來學習礦物的相關知識。從認識巖石的組成引出礦物——三種礦物的觀察(觀察方法的學習)——花崗巖成分的再次觀察(找出三種礦物) 2.引導學生學習觀察礦物特征的方法(借助參照物)。

    3.注意教學具的結構性(金屬光澤、非金屬光澤:玻璃、絲絹、蠟狀……)。

    4.做好一些資料的補充,豐富學生對礦物的了解。

    4.制作巖石和礦物標本 科學概念目標 巖石和礦物的不同特征是識別它們的依據。

    科學探究目標 能夠用采集來的巖石和礦物制作標本。。

    能夠對照標本圖鑒,根據巖石礦物的特征識別采集到的標本。

    科學態度目標 體會到制作巖石和礦物標本的樂趣。

    培養認真細致的科學態度以及團結合作的精神 科學、技術、社會與環境目標 巖石礦物標本的制作為科學研究提供重要依據。

    常見巖石的特點:
    教學建議 1.課前準備要做好。(師生都要做好準備——圖鑒和巖石) 2.課上指導學生制作巖石礦物標本。(步驟要清楚,圖鑒人手一份) 3.通過制作活動,加深學生對巖石、礦物特征的認識,增強鑒別能力。

    4.做好與課下的延伸,不斷豐富標本盒,適時可以召開展示交流活動。

    5.巖石、沙和黏土 科學概念目標 巖石碎裂后會形成沙、黏土。

    巖石、沙和黏土的特征各不相同。

    科學探究目標 能夠觀察、比較巖石、沙和土壤三者的不同特征。

    能夠根據事實對巖石的變化進行推測。

    科學態度目標 敢于根據觀察到的現象,提出猜想,大膽表達自己的觀點。

    建立自然界的事物在不斷變化的觀點。

    科學、技術、社會與環境目標 熱愛自然,意識到大自然為人類提供了豐富的資源。

    教學建議 1.重視對巖石、沙、黏土所在地點的觀察與描述,建立起之間的關聯。

    2.開展好巖石、沙、黏土的觀察比較活動,注重方法的指導,形成對各自特征的認識。

    3.重視對觀察現象的描述,比較特點的不同為研究土壤成分及土壤的類別做知識鋪墊。

    4.重視培養學生分析、推理的科學思維。

    6.觀察土壤 科學概念目標 土壤包含巖石風化而成的大小不同的顆粒(小石子、沙、黏土)以及腐殖質、水和空氣等。

    科學探究目標 能夠通過觀察實驗的方法了解土壤的組成成分。

    會用土壤沉積的方法觀察到土壤成分按顆粒大小分層。

    科學態度目標 認識到土壤是地球的重要資源。

    認識到認真、細致的觀察、比較、記錄、描述是十分重要的。

    科學、技術、社會與環境目標 認識到土壤對生命以及人類生產生活具有重要意義。

    教學建議 1.重視土壤的采集與篩選,保證內容的豐富,支撐概念建構。

    2.做好幾個觀察、實驗活動。注意操作的規范性。

    3.重視活動前的猜測活動,提供觀察實驗活動的研究方向,并以此為依據進行活動方案的設計。

    4.重視與之前認識的回顧與反思,感受自我的提升。

    7.比較不同的土壤 科學概念目標 土壤按成分含量不同可分為沙質土、黏質土和壤土。

    不同的土壤適合種植不同的植物。

    科學探究目標 能夠運用觀察和實驗的方法對三種土壤的特性進行細致地觀察、比較。

    能夠觀察、描述、記錄三種土壤的特性。

    能通過查閱資料的方法,了解不同植物的生長與土壤類型的關系。

    科學態度目標 認識到認真、細致的觀察、比較、記錄、描述是十分重要的。

    認識到土壤對人類的重要作用。

    科學、技術、社會與環境目標 認識到人類生活的許多需求都來源于土壤。

    教學建議 1.用多種方法觀察、描述三種土壤,歸納總結三種土壤的特征。

    2.指導學生做好滲水性的對比實驗。(基于預測開展對比實驗的設計與實施) 3.重視不同土壤對植物生長的影響分析,建立起不同植物生長在不同的土壤中。

    4.教師可適當補充一些關于土壤與植物生長的資料,豐富學生的認識。

    8.巖石、土壤和我們 科學概念目標:
    巖石和土壤的特性決定了它們的用途。

    巖石和土壤在生產和生活中用途很廣,人類的生存離不開巖石和土壤。

    巖石和土壤是地球上的重要資源,我們要很好地保護和利用。

    知道礦產是人類工農業生產的重要資源,不可再生。

    科學探究目標 通過調查、閱讀資料等形式,了解巖石和土壤的用途。

    通過調查、訪問、交流等形式,了解人類在開發、利用、保護巖石、礦物和土壤等方面的行為。

    能夠基于調查的情況撰寫調查報告。

    科學態度目標 關注人類在開發、利用、保護巖石、礦物和土壤等方面的種種行為,樹立保護、合理利用巖石、礦物和土壤的意識與自覺。

    樂于在課外繼續從事有關巖石、礦物和土壤的探究活動。

    科學、技術、社會與環境目標 具有參與環境保護活動的意識。

    了解人類的生活和生產可能造成對環境的破壞。

    愿意采取行動保護環境、合理利用資源。

    教學建議 1.引導學生用圖表的形式構建起巖石、礦物、土壤之間的聯系。

    2.通過教材呈現的圖片,讓學生對巖石、礦物和土壤在生產生活中的用途有進一步了解。教師還可補充一些圖片或影音資料豐富學生的認知。

    3.組織學生開展好“我和土壤”的游戲,從角s e 扮演中獲得體驗與感受。

    4.組織學生開展土壤調查活動,撰寫調查小報告,嘗試科學學習的一種方式。

    第一單元 1.1《種子里孕育著新生命》 課題 種子里孕育著新生命 單元 一 學科 科學 年級 四 學習 目標 1. 不同植物的種子,它們的形狀、大小、顏s e 等外部特征各不相同。

    2. 種子都有種皮和胚,胚是新植物的幼體,胚包括胚根、胚芽、胚軸和子葉。

    3. 用感官和放大鏡觀察種子的外部形態特征。

    4. 根據對植物生長的已有認識,預測植物種子的內部結構。

    5. 解剖浸泡的種子,研究種子的內部結構。

    6. 激發關注植物生長變化的興趣。

    7. 意識到綠s e 開花植物幾乎都是從種子開始新生命的。

    重點 種子都有種皮和胚,胚是新植物的幼體,胚包括胚根、胚芽、胚軸和子葉。

    難點 用感官和放大鏡觀察種子的外部形態特征。

    教學過程 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導入新課 影音導入,種子里孕育著新生命。

    學生觀看。

    激發興趣。

    講授新課 種子有什么特征呢?綠s e 開花植物幾乎都是從種子開始生命的。種子是開花植物所特有的器管,是由完成了受精過程的胚珠發育而成的,通常包括種皮,胚和胚孚乚三部分。種子在一定條件下能萌發成新的植物體。那么,種子有什么特征呢? (1) 種子在哪兒?綠s e 開花植物的種子保存在果實中,其外面是層層果皮。果皮分為外果皮、中果皮和內果皮。外果皮是外面薄薄的一層皮,比如桃子的外皮;中果皮通常指果實多汁多肉的部分,比如桃核和外層薄皮之間的部分;內果皮通常是指種子外面包裹的部分,比如桃核。種子則是被包裹在果皮之內的。

    (2) 種子有什么特征呢?①有的非常小、有的比較大……②通常被果皮包裹著、也有直接luo露在外面的…… ③有的呈圓形、有的呈卵形、有的呈橢圓形……④有的呈白s e 、有的呈紅s e 、有的呈綠s e 、有的呈黃s e ……⑤有的表面光滑、有的表面粗糙…… (3) 我知道的種子有瓜子仁、核桃仁、花生仁、各種豆粒、蘋果的種子、西紅柿的種子…… 收集各種植物的種子,觀察并描述它們的外部特征。

    有些種子太小了,我們要用放大鏡觀察!用手摸一摸種子。

    綜合運用感官并用比較的方法能觀察到種子更多的特征。

    觀察準備:花生、玉米、綠豆、紅豆、小麥、蠶豆、鳳仙花等植物的種子,放大鏡。

    觀察方法:
    (1)用肉眼觀察種子的顏s e 、大小、形狀及其他顯著特征。

    (2)用手摸一摸種子的軟硬、光滑程度。

    (3)用鼻子聞一聞種子的氣味。

    (4)用放大鏡觀察較小的種子的特征。

    觀察記錄。

    觀察結果:不同植物的種子,它們的形狀、大小、顏s e 等特征各不相同。

    猜測種子內部結構是怎樣的,將我們的想法畫下來。

    觀察蠶豆的外部形態和內部結構。

    觀察目的:觀察蠶豆的外部形態和內部結構有什么不同。

    觀察準備:蠶豆、水、鑷子、放大鏡、記錄本。

    觀察方法:(1)將幾粒蠶豆放在水中,浸泡一天。(2)取一粒干的蠶豆和一粒浸泡一天的蠶豆。(3)從整體觀察浸泡一天的蠶豆,并跟沒有浸泡過的蠶豆進行比較,觀察它們的外部形態有什么不同。觀看影音資料。(4)用鑷子輕輕剝掉浸泡過的和沒浸泡過的蠶豆的種皮,從有縫隙的一側分別將“豆瓣”分開,用放大鏡觀察“豆瓣”相連的部分有怎樣的結構,浸泡過和沒浸泡過的種子內部結構有什么不同。觀察記錄。

    觀察結論:(1)蠶豆的外形呈腎形,接近長方形,有較硬的種皮保護種子。蠶豆的內部結構包括種皮和胚兩個主要部分,其中胚由胚根、胚芽和子葉構成。

    (2) 浸泡過的蠶豆和沒浸泡過的蠶豆相比,從外部看,浸泡過的蠶豆體積更大,種皮破裂,發出嫩芽;從內部看蠶豆的胚根長長了,子葉更飽滿。

    觀察更多植物種子的內部結構。

    雖然種子的形狀是各種各樣的,但是它們的內部結構基本相同。通過觀察發現,種子包括種皮、胚、胚孚乚、子葉等結構。其中種皮起到保護種子的作用。胚包括胚芽、胚軸、胚根等,胚芽發育成莖和葉,胚根發育成根,胚軸發育成連接莖和根的部分。胚孚乚為種子萌發提供營養。子葉的作用是在葉子(真葉)生長出來之前為種子提供營養或轉化胚孚乚中的營養。觀看影音資料。

    不同植物種子的外部形態有什么不同之處? 植物的種子千差萬別,不同植物的種子有不同的特征,它們的大小、形狀、顏s e 、氣味、表面光滑程度等各方面都有不同之處。

    不同植物種子的內部結構有什么相同之處? 不同植物種子的內部有相同的基本結構。種子表面都有種皮,種皮起到保護種子的作用;
    種子內部都有胚,胚由胚芽、胚根、胚軸、子葉組成,胚可以發育成植物的根莖、葉;
    玉米等單子葉植物種子中有胚孚乚,胚孚乚為種子的發育提供營養。

    種子的哪一部分有可能發育成植物?種子的胚有可能發育成植物。胚是新植物的幼體,包括胚根、胚芽、胚軸、子葉等結構,胚根發育成植物的根,胚芽發育成植物的莖和葉,胚軸發育成植物的根和莖中間連接的部分,子葉內儲存著豐富的營養物質,為種子萌發提供發育所需的養分。

    尋找不同植物的種子,做一幅種子貼圖。

    制作準備:各種各樣的種子、膠水、刮刀、4或8開卡紙、鉛筆、篩網、鑷子。制作步驟:(1)確定要制作的主題,比如小動物、花草、房屋等。(2)取張合適的卡紙,先設計好主題,再用鉛筆畫出輪廓,布局應注意均衡、大小適中、畫面合理。(3)根據自己的設計意圖,選取不同形狀、不同顏s e 的種子。(4)在卡紙上涂少許膠水(適量,防止干燥),用刮刀均勻地鋪開。再按照由上而下的順序向各部分填放種子。(5)根據種子的大小而定,大粒的用手或鑷子,小粒的可用篩網均勻地灑在規定部位。種子全部填放完后,用手把種子按牢,等膠水稍干后修整下。制作須知:(1)膠水要涂抹均勻、適量。(2)所選種子的顆粒要飽滿。(3)種子的采集要考您顏s e 、大小、形狀的多樣性。

    學生或小組代表回答問題。

    學生收集種子進行試驗。

    記錄員做好記錄,并交流觀察結果。

    小組實驗,并記錄。

    小組交流猜測結果。

    小組代表展示小組的種子圖。

    認識種子之前,首先有必要了解種子與果實的區別,知道種子是植物體的哪一部分:然后引導學生聯系生活實際,說一說印象中的種子有哪些;
    最后從種子的大小、顏s e 、形狀、外表等方面說說它們的不同特征,建立起不同種子有不同特征這一概念。

    一般的種子由種皮、胚和胚孚乚構成,其中種皮的作用是保護種子:胚是種子最重要的部分,可以發育成植物的根、莖和葉。胚孚乚的作用是貯存營養。有些種子,比如蠶 豆、豌豆和菜豆等豆科植物,種子發育初期雖有胚孚乚,但后期完全被發育中的胚吸收消耗了,因此種子成熟時沒有胚孚乚或者只在種皮下殘存1~2層胚孚乚細胞(看不清楚):這種無胚孚乚的種子,胚具有肥厚而肉質的子葉,在種子萌發時為胚提供營養。

    課堂小結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我們知道了不同植物的種子,它們的形狀、大小、顏s e 等外部特征各不相同。種子都有種皮和胚,胚是新植物的幼體,胚包括胚根、胚芽、胚軸和子葉。意識到綠s e 開花植物幾乎都是從種子開始新生命的。

    板書 1.種子里孕育著新生命 不同植物的種子的形狀、大小、顏s e 等特征各不相同。

    胚是新植物的幼體,胚包括胚根、胚芽、胚軸和子葉。

    1.2《種植鳳仙花》 課題 種植鳳仙花 單元 1 學科 科學 年級 4 學習 目標 1、科學概念 (1)在適宜的條件下,種子的胚開始生長,這個過程叫做種子萌發。

    (2)播種的方法:選種、放土、下種,澆水。

    (3)制作種植杯便于觀察種子的萌發。

    (4)制作植物變化觀察計劃,天天堅持觀察。

    2、過程與方法 (1)掌握播種的方法和過程,探究種子萌發條件。

    (2)制作種植杯,制定觀察計劃,堅持觀察植物的生長變化。

    3、情感態度價值觀 養成勤于觀察的良好習慣。

    重點 掌握播種方法和過程,探究種子萌發條件。

    難點 制定觀察計劃,堅持長期觀察。

    教學過程 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導入新課 提問:世界上最大種子和最小種子有多大? 明確:
    海椰子:重達1500g左右 斑葉蘭:1億粒的重量才有50g 種子或大或小,都是綠s e 開花植物特有的繁殖器管,能孕育植物的新生命。

    查閱資料 創設問題情境,導入新課 講授新課 一、聚焦 ①我們種下一些種子,它們都能長成一株植物嗎? ②種子萌發和植物生長需要什么條件? ③怎樣做才能更好地記錄植物生的生長變化過程呢? 二、探索 (一)播種種子 1、工具與材料 花盆、小石頭、泥土、水、噴壺、鳳仙花種子、小鏟 2、播種過程 ①先把一塊小石頭放在花盆的出水孔上,然后放入多半盆土。

    ②用手指在土中按2~3個洞,深度約1厘米,每個洞里放一粒鳳仙花種子,再用土蓋住洞口。

    ③往花盆中澆一些水,直到土壤濕潤,然后將它放在溫暖的地方。

    3、注意事項 ①選擇籽粒飽滿、沒受傷的種子 ②選擇肥沃土壤 ③一次性澆透水 ④放置溫暖地方 4、討論 (1)花盆底部為什么要放小石頭? 明確:
    ①可減緩盆水的流速,使盆土不易過干。

    ②有利盆土通風透氣。

    (2)播種的種子為什么要放置溫暖地方? 明確:
    種子的萌發需要適宜的溫度?;ㄅ柚胁ハ碌姆N子,不宜放在陽光直射的地方,要減少水分蒸發。

    (3)有什么辦法能觀察到種子在土壤中變化呢? (二)種植杯播種 1、工具與材料 衛生紙、透明杯、土壤、種子、水 2、播種過程 ①透明中裹上一層衛生紙 ②在紙和杯壁之間放一粒種子 ③然后往杯中裝土 ④澆適量的水 ⑤放置溫暖的地方 注意:適量是指土壤濕潤,沒有積水。

    (三)制定觀察計劃 1、植物生長變化的觀察記錄表應該包括哪些內容? 明確:
    ①植物名稱 ②栽培時間 ③栽培地點 ④栽培方法 ⑤觀察記錄方法 ⑥觀察記錄內容 2、可以參照下表制作 三、研討 1、為什么要選擇飽滿的、沒有受過傷的種子播種? 明確:
    選種選擇飽滿的、沒有受過傷的種子,這樣的種子發芽率高。

    綠s e 開花植物幾乎都是從種子開始它們的新生命,因而選種是很關鍵的一步。

    2、需要提供什么條件,種子オ能順利萌發? 明確:
    植物的種子獲得了適宜的條件——充足的水分、適宜的溫度和足夠的氧氣后,胚就開始生長,這個過程叫做種子的萌發。

    3、我們的依據是什么? 明確:
    播下的種子要澆透水,保持土壤濕潤 ——種子萌發需要水分 播下的種子要放在溫暖的地方 ——種子萌發需要溫度 花盆底部放一塊小石頭,有利于土壤透風透氣 ——種子的萌發需要氧氣 4、怎樣才能做好觀察記錄,了解植物一生的生長變化? 明確:
    小組分工明確,制定計劃,堅持測量、記錄、統計。

    四、課堂練習 (一)選擇題 1.鳳仙花的播種方法是() A.選種—放土—下種—澆水 B.選種—下神—放土—澆水 C.選種—放土—澆水—下種 2.在往花盆里播種鳳仙花種子時,把一塊瓦片放在花盆的出水孔上,然后裝進細土。這樣做是為了() A.使鳳仙花的根不向下生長 B.使風仙花的種子容易呼吸空氣 C.增強土壤的肥力 (二)判斷題 1.我們不需要了解鳳仙花的栽培方法,也可以種好鳳仙花。() 2.先用開水浸泡過得種子更加容易發芽。() 3.鳳仙花播種得越深越好。() 4.鳳仙花種子的萌發時需要澆適量的水。() 5.鳳仙花最適宜生長環境是黑暗潮濕。() 6.花盆底部有小孔,是為了讓鳳仙花種子萌發有更大的空間。() 五、拓展提高:怎么篩選飽滿的種子? 將種子放入清水中,飽滿的種子顆粒下沉,癟粒、病粒等會漂浮在水面,只需撈出漂浮的種子就達到了選種目的。

    六、作業布置 選帶芽眼的土豆塊、紅薯塊或天竺葵的枝條種到花盆里,觀察它們的生長變化。

    思考 準備工具 按步驟播種 討論交流 準備材料與工具 制作種植杯 討論制定觀察計劃 研討交流 獨自完成 閱讀資料 明確課堂探究任務 掌握播種方法和過程 為了便于觀察,學會制作種植杯 學會制定植物變化觀察計劃,養成堅持觀察良好習慣 掌握播種選種標準及其原因 明確種子萌發條件 明確怎樣才能更好記錄植物生長變化過程 完成達標測評 拓寬知識面 注意觀察不同類型種子的萌發過程 課堂小結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我們知道播種時要選擇飽滿、沒有受過傷的種子,種子的萌發需要充足的水分、適宜的溫度和足夠的氧氣。學會制定植物變化觀察計劃,養成良好的觀察習慣。

    總結課堂 板書 板書設計 1.3《種子長出了根》 科學概念目標 1.植物的根總是向下生長的。

    2.植物的根有吸收水分的作用,能將植物固定在土壤中。

    3.不同的植物,根的形態特征不同,在維持植物生存中發揮的作用也不同。

    科學探究目標 1.用適宜的方法記錄、交流所觀察到的現象。

    2.根據已有經驗和所觀察到的現象,作出有依據的預測。

    3.用觀察、實驗的方法驗證推測。

    4.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根吸收水分的實驗。

    科學態度目標 1. 激發觀察植物生長變化的興趣。

    2. 樹立科學是講求實證的意識。

    科學、技術、社會與環境目標 意識到植物與人類生活的關系,知道保護植物就是保護人類自己。

    【教學重點】 能用實驗的方法證實植物的根有吸收水分的作用。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1支試管、帶根的新鮮植物、植物油、馬克筆;
    種子萌發的觀察記錄等。

    學生準備:學生活動手冊 【教學流程】 教學環節 教師指導與評價 學生學習活動 評價要點 一、導入 (2分鐘) 上節課我們進行了播種,種在種植杯中的種子和種在花盆中的鳳仙花種子怎么樣了呢? 學生根據觀察和養護的情況進行分享。

    將注意力集中到植物的長勢情況上。

    二、聚焦 (3分鐘) 種在種植杯中的種子和種在花盆中的鳳仙花種子大部分都已經發芽了,它們發芽的過程是怎樣的?根對植物有什么作用呢?這節課我們就來一起研究。

    學生思考 聚焦本課重點:認識種子的發芽過程和根的作用。

    三、探索 (25分鐘) 任務一:探索種子的萌發過程 請同學們仔細觀察種植杯中種子的萌發狀態,用語言來描述一下種子萌發的過程,也可以借助自己的觀察記錄來描述。

    小結:結合觀察記錄,我們發現種子在萌發的過程中,先長根,再長莖和葉,而且不同方向放置的種子,萌發出的根都是向下生長的,通過對根長度的測量,還可以發現根的生長速度是很快的。

    提問:播種在花盆里的種子,有的種子發芽了,有的種子沒發芽。種子沒有發芽可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原因:可能是溫度太低了,也可能是水澆多了,種子被淹死了,還可能是種子本身就不健康,這些都是造成種子沒有發芽的原因。

    任務二:探究根的作用 同學們想一想,我們在給植物澆水時,為什么大部分都澆到土壤上呢?請你推測一下根在植物生長過程中有什么作用呢? 驗證實驗:
    實驗材料:一棵帶根的植物、盛有水的試管、植物油、塑料滴管、馬克筆。

    實驗方法:1.將這棵帶根的植物裝入有水的試管中,將植物的根浸泡在水中。2.在水面上滴一些植物油,使試管中的水不會被蒸發到空氣中,并在水面處做好標記。3.觀察幾天后試管中的水位有什么變化。

    結論:經過一段時間后,同學們會發現試管中的水量減少了。因為水面被植物油密封,水不可能是蒸發后變少的,這就說明根將水吸收到了植物體內,所以植物的根有吸收水分的作用,以此來滿足植物的生長需要。

    研討 1.為什么種下的種子有些沒有萌發,可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小結:通過前面的分析,可知播種到土壤中的種子,在溫度、水分都適宜的環境中才會發芽,種子沒有發芽可能是沒有滿足種子萌發的條件。

    2.試管中水位的變化說明了什么? 小結:水位的變化說明了植物的根有吸收水分的作用。

    3.根除了能吸收水分,還有固定植物的作用,你能不能結合生活經驗和觀察到的現象,找證據來說明根的這一作用呢? 小結:我們試著從土壤中連根拔出一棵樹是非常困難的,就算是想連根拽出像蒲公英那樣的小草也不那么容易,在種植過程中,可能還會發現植物的根因為抓住衛生紙或是抓住土壤,在取出時都不那么容易了,這些都能說明根有固定植物的作用。

    學生描述種植杯中種子萌發的過程。

    學生思考種子沒有萌發的原因。

    學生推測植物的根的作用,作出預測。

    學生觀看教師的演示實驗。

    結合觀察結果和生活經驗,研討相關內容。

    認識到植物的根總是向下生長的。

    能根據已有經驗和所觀察到的現象,作出有依據的預測,并通過實驗驗證:植物的根有吸收水分的作用。

    四、拓展 (10分鐘) 1.不同的植物,根的形態特征是不同的。認識鳳仙花、蔥、仙人掌的植物的根的形態。

    2.觀察圖片,說一說這些植物的根在維持植物生存中發揮的作用。

    水中的浮萍、榕樹、戈壁上的胡楊。

    觀察圖片,結合生活經驗和課外知識思考植物根的作用。

    認識到不同的植物,根的形態特征不同,在維持植物生存中發揮的作用也不同。

    1.4《莖和葉》 科學概念目標 1.植物的葉在莖上的分布有利于接受更多的陽光。

    2.植物的莖有運輸水分和養料的作用。

    3.植物的葉有吸收陽光和蒸騰水分的作用。

    科學探究目標 1.有依據地對植物莖的作用進行猜測。

    2.在教師指導下設計實驗,研究植物莖的作用。

    3.用適宜的方式描述實驗的結果。

    科學態度目標 激發研究植物的興趣。

    科學、技術、社會與環境目標 意識到植物與人類生活的關系,知道保護植物就是保護人類自己。

    【教學重點】 能用實驗的方法證實植物的根有運輸水分的作用,認識到植物的葉有吸收陽光和蒸騰水分的作用。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一段鳳仙花的莖葉、紅s e 素水、燒杯、單面刀片;
    黑s e 紙、燕尾夾;
    塑料袋、細線;
    課件。

    學生準備:種植的鳳仙花,學生活動手冊 【教學流程】 教學環節 教師指導與評價 學生學習活動 評價要點 一、導入 我們種植的鳳仙花已經破土而出,長成了幼苗。莖越長越高,葉也越來越多。莖和葉對植物生存分別有什么作用呢? 學生結合經驗交流莖和葉的作用 將注意力集中到莖和葉的作用上。

    二、聚焦 首先從小組成員栽培的鳳仙花中選擇生長狀態最好的一株,觀察它的形態特征。

    方法指導:
    1.測量鳳仙花植株的高度。

    2.數一數一株鳳仙花上葉片的數量。

    3.從不同角度觀察鳳仙花葉在莖上的分布情況。

    4.畫出鳳仙花葉在莖上分布的樣子。

    觀察結果:鳳仙花植物的葉在莖上是交叉生長的,從上往下看每一層葉子都是交叉排列,伸向四面八方,葉子這樣的生長狀態可以最大限度地接受到太陽光。

    學生以小組為單元觀察一株鳳仙花,測量植株高度,說葉子的數量,并從不同角度觀察鳳仙花的葉的分布,并做好記錄。

    聚焦到對于莖和葉的生長。認識到植物的葉在莖上的分布有利于接受更多的陽光。

    三、探索 引導語:我們知道了鳳仙花隨著植物的生長,莖不斷長高長粗,它總是將植物的根和葉連在一起。那么植物莖在植物的生長過程中到底起什么作用呢?莖內是什么樣的,能使得它承擔這樣的功能呢?請你根據前面學習的根有吸收水分的作用和對葉的觀察大膽的推測一下莖的作用,并把你的想法記錄下來。

    任務一:探索莖的作用 從外部觀察莖的變化 取一段鳳仙花的莖葉,放到裝有紅s e 素水的燒杯中,放置大約30分鐘,觀察鳳仙花莖的變化。

    通過觀察,我們可以看到鳳仙花的莖變紅了,葉也慢慢變紅了。我們可以推出紅s e 素水是通過莖到達葉的,到底是否如此呢?我們來進一步實驗,觀察莖的內部變化。

    從內部觀察莖的變化 將變紅的鳳仙花的莖用刀片分別縱向和橫向切開,觀察莖的縱切面和橫切面,仔細觀察你有什么發現?是的,通過觀察可以看到縱切面上有一條條的紅線,橫切面上有許多紅s e 的圓點,這都能說明紅s e 素水在莖內流過。

    基于對莖的外部和內部的實驗觀察,可以得出莖的作用是運輸分水,植物的莖除了運輸水分還能運輸養料,也就是植物的莖有運輸水分和養料的作用。

    任務二:探究葉的作用 葉有吸收陽光的作用 方法:在鳳仙花植株上選一片葉子,將這片葉子用黑s e 紙遮住,使它見不到陽光。3天后,被遮住光的這片葉子會發生什么現象?!徽谧£柟獾倪@片葉子變黃了,因為這片葉子長時間沒有見到陽光,以至于變黃了。這說明葉有吸收陽光的作用。

    葉有蒸騰水分的作用 方法:選擇一種葉片較大的植物,在葉子上套上一個干燥的塑料袋,觀察塑料袋內壁上有什么變化?!惶旌蟮默F象,塑料袋內壁有許多小水珠,這表明葉子上的水分蒸發了,遇到塑料袋變成了小水珠,這說明植物的葉還有蒸騰水分的作用。

    研討 1.植物的葉子平展且在莖上交叉生長有什么好處呢? 小結:葉子這樣的生長狀態可以最大限度地接受到太陽光。

    2.植物莖、葉對植物生存有什么作用呢? 小結:植物的莖有運輸水分和養料的作用;
    植物的葉有吸收陽光和蒸騰水分的作用。

    學生結合經驗推測莖和葉的作用,并寫下想法。

    學生觀察演示實驗。

    學生觀察演示實驗。

    結合實驗觀察描述莖的作用。

    學生觀察演示實驗。

    學生觀察演示實驗。

    結合實驗觀察研討相關內容。

    能有依據地對植物莖的作用進行猜測 結合實驗觀察能認識到植物的莖有運輸水分和養料的作用。

    能認識到植物的葉有吸收陽光和蒸騰水分的作用。

    四、拓展 1.認識不同形態的葉。松樹、仙人掌、水稻和香蕉樹的葉,同學們可以根據植物的葉想一想這些植物生活在什么樣的環境中。比如仙人掌,葉子又細又小,它的生活環境一般是水很少,陽光又很充足的地方。

    2.認識不同形態的莖。像牽?;ㄟ@樣的是纏繞莖;
    向日葵愛這樣的莖是直立莖;
    土豆這樣的莖是變tai莖;
    西瓜這樣的是匍匐莖;
    葡萄這樣的莖是攀緣莖。課下同學們還可以收集更多奇特的莖和葉,了解這些植物分別生活在什么樣的環境中。

    觀察圖片,結合生活經驗和課外知識思考植物莖和葉與其生長環境的關系。

    能認識到葉的形態與生活環境是相適應的以及認識更多莖的種類。

    1.5《鳳仙花開花了》 科學概念目標 1.花包括花萼、花瓣、雄蕊、雌蕊等部分。

    2.根據花的結構,可以把花分為完全花和不完全花,有些花同時有雄蕊和雌蕊,有些只有雄蕊或只有雌蕊。

    3.在花的各部分結構中,雄蕊和雌蕊與形成果實和種子有關。

    科學探究目標 1.解剖花,并觀察花的各部分特征。

    2.觀察雄蕊和雌蕊,根據它們的特點推想它們的作用。

    3.進一步發展比較事物相同點和不同點的能力。

    科學態度目標 激發研究植物的興趣。

    科學、技術、社會與環境目標 能形成保護花草樹木的意識,有繼續探究花的濃厚的興趣。

    【教學重點】 認識花的結構以及雄蕊和雌蕊的作用。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要解剖的花、鑷子、放大鏡,課件。

    學生準備:各種各樣的花,學生活動手冊 【教學流程】 教學環節 教師指導與評價 學生學習活動 評價要點 一、導入 同學們,相信你們精心照顧的鳳仙花都相繼盛開了吧!細心地同學應該都觀察到了一株植物從發芽,長葉,生長,開花的過程。鳳仙花的花是什么樣子的? 學生結合自己觀察的經驗分享花的樣子。

    將注意力集中到花上。

    二、聚焦 植物的花在植物生長過程中起著怎樣的作用呢?認識花的結構是關鍵。解剖是研究生物體內部結構的一般方法。如何用解剖的方法來觀察花的結構呢?我們一起來學習。

    學生思考花在植物生長中的作用以及花的結構。

    聚焦花的結構上。

    三、探索 任務一:觀察花的結構——學習解剖花 實驗材料:一朵完整的鳳仙花或一朵完整的其他植物的花、鑷子、記錄紙。

    活動指導:
    1.用鑷子細心地從外到內將花的各部分剝下來。

    2.將它們分類排列在紙上。

    3.認識花的各部分結構及名稱。

    小結:對花進行了解剖研究,可以觀察到,一朵完整花的結構一般包括四部分:從外向內依次是花萼、花瓣、雄蕊和雌蕊。

    任務二:觀察雄蕊和雌蕊 借助放大鏡來觀察花的雄蕊和雌蕊,看一看它們各有什么特點。

    放大鏡觀察雄蕊,可以清楚的看到,每一個雄蕊上面都有花粉,花粉很小,用手摸一摸,它還很輕;
    再用放大鏡觀察雌蕊,可以看到雌蕊上面有液體,用手摸一摸,有種黏黏的感覺。

    提問:你是否想過,為什么花都有花蕊呢?花的構造中哪些部分與果實和種子有關呢? 小結:細心的同學可能觀察過,結果后花瓣都凋謝了,說明花瓣不能形成果實。經過觀察得知雄蕊上的花粉又小又輕,而雌蕊上面是有黏液的,當花粉掉到黏液上,就很容易被粘住,這其實就是花的傳粉過程。當傳粉過程后,雌蕊就會進一部分發育成為果實和種子。所以花蕊,也就是雄蕊和雌蕊是花最重要的結構,有了花蕊,植物才能形成果實和種子,因此花蕊在植物的繁殖活動中起著重要的作用。

    任務三:觀察更多植物的花 桃花:觀察桃花,會發現它和之前解剖的花一樣,具有花萼、花瓣、雄蕊和雌蕊,在科學上,我們把這四部分都具有的花叫做完全花。

    百合花:百合花是沒有花萼的,把它叫做不完全花。

    南瓜花:觀察南瓜花,會發現在花瓣里只有雄蕊,而沒有雌蕊,像南瓜花這樣,只有雄蕊或只有雌蕊的花叫做單性花,它也屬于不完全花。

    小結:桃花是完全花,因為花萼、花瓣、雄蕊和雌蕊這四部分都具有。而百合花和南瓜花是不完全花,它們缺少其中的一部分或幾部分。

    研討 1.雄蕊和雌蕊分別有什么作用? 小結:雄蕊上有花粉,雌蕊上有黏液,花粉落到雌蕊上就完成了授粉的過程。

    2.花的哪一部分將來有可能發育成果實? 小結:經過對雄蕊和雌蕊特征的觀察,可以得知花的雌蕊部分將來可能發育成果實。

    學生根據解剖花的方法,親自動手解剖一朵花。

    學生用放大鏡觀察花的雄蕊與雌蕊,推想它們有什么作用。

    學生觀察更多的花。從花的結構上對花進行認識。

    結合實驗觀察研討相關內容。

    能認識到花的結構:花萼、花瓣、雄蕊、雌蕊。

    能認識到在花的各部分結構中,雄蕊和雌蕊與形成果實和種子有關。

    根據花的結構,可以把花分為完全花和不完全花,有些花同時有雄蕊和雌蕊,有些只有雄蕊或只有雌蕊。

    四、拓展 1.試著給花進行人工授粉。

    授粉主要有兩種方式,一種是花對花授粉,另一種的用毛筆蘸,都是將花粉涂到雌蕊的黏液上。

    2.認識更多的傳粉方式。

    自然界中的植物多種多樣,它們用不同的方式完成授粉的過程。比如蜜蜂在花叢中飛來飛去就可以幫助花傳粉,自然界中的風也能幫著傳粉。只有完成授粉,植物的花才能發育成果實。

    學生根據教師分享的方式課下開展授粉活動,并收集認識更多的傳粉方式。

    有繼續探究花的濃厚的興趣。

    1.6《果實和種子》 科學概念目標 1.植物的果實是由果皮和種子兩部分組成的。

    2.不同植物的果實形狀、顏s e 、大小各不相同。

    科學探究目標 1.觀察不同階段的果實,認識果實的生長變化。

    2.在解剖觀察植物的果實的過程中認識果皮的作用。

    3.在數果實中種子數量的過程中感受種子的作用。

    科學態度目標 培養親近大自然、熱愛大自然的意識,發展對周圍事物的好奇心。

    科學、技術、社會與環境目標 能形成保護花草樹木的意識,有繼續探究花的濃厚的興趣。

    【教學重點】 認識果實是由果皮和種子兩部分組成的。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鳳仙花的果實、各種其他植物的果實、水果刀、課件。

    學生準備:學生活動手冊 【教學流程】 教學環節 教師指導與評價 學生學習活動 評價要點 一、導入 授粉后的鳳仙花慢慢凋謝,逐漸形成了果實。鳳仙花的果實是什么樣的?果實對植物來說有什么用呢? 學生結合自己觀察的經驗分享鳳仙花果實的樣子。

    將注意力集中到果實上。

    二、聚焦 我們觀察一朵即將凋謝的鳳仙花,我們會發現,花瓣和花萼都脫落了,雄蕊和雌蕊也不見了蹤影,但我們卻看到了雌蕊下端逐漸膨脹起來,這就是鳳仙花的果實。

    學生觀察。

    聚焦植物的果實。

    三、探索 任務一:認識植物果實的生長變化 (1)觀察鳳仙花植株上不同階段的果實,比較它們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2)果實形成后形狀有一段時間是不變的,形狀像水滴,成熟之后果實會開裂。果實是由小不斷長大的,從還有花的果實,到花剛剛凋謝的果實,再到種子逐漸成熟的果實,最后果實成熟了,也就是果實成熟是一個生長變化的過程。

    任務二:認識果實的結構 (1)摘下一個快要成熟的鳳仙花的果實,觀察果實的結構。

    用手輕輕撥開鳳仙花的果實,很容易就看到了它的內部結構,鳳仙花果實的內部有棕s e 的小種子,種子外面就是卷成團的保護它的果皮。我們可以看到果實由果皮和種子兩部分組成。

    (2)除了剝開果實進行研究,還可以將果實切開研究。取兩個還未成熟的鳳仙花果實,分別將其縱切和橫切來觀察果實的結構,可以清楚的觀察到縱切時鳳仙花果皮卷曲了,種子在果皮的里面,橫切時果皮將種子緊緊的包裹起來,所以果實是由果皮和種子兩部分組成的。在觀察中你是否發現了果皮的作用?果皮的作用是保護種子,在種子發育過程中果皮可以保護弱小而沒有成熟的種子。

    任務三:數果實中的種子的數量 (1)認識完鳳仙花果實的結構,再來數一數一個鳳仙花果實里有多少粒種子,一株鳳仙花大約又可以收獲多少粒種子? (2)經過觀察,每個鳳仙花果實里種子的個數是不同的,一個鳳仙花果實中大約有10粒左右的種子,一株鳳仙花大約能結出10-20個不等的果實,這樣算下來一株鳳仙花可以結出上百粒的種子。結出上百粒種子的一株鳳仙花是當初我們播下的一粒種子長成的,這正是“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的真實寫照。

    任務四:觀察更過植物的果實,比較異同。

    (1)在研究時,可以使用解剖的方法來研究植物的果實,根據果實的不同,可以用手將果實剝開研究,也可以將果實橫切或縱切,切開來研究。在觀察時,同學們可以利用多種感官來觀察,看一看、聞一聞、摸一摸等。

    (2)通過觀察更多植物的果實,會發現不同植物的果實形狀、顏s e 、大小各不相同,但果實都包括果皮和種子兩部分。

    研討 1.果實都有果皮和種子,它們分別有什么作用? 小結:果皮的作用是保護種子,在種子發育過程中果皮可以保護弱小而沒有成熟的種子。種子則起著傳宗接代,繁殖后代的作用。

    2.植物結出許多種子有什么意義? 小結:我們種下的一顆鳳仙花種子,又收獲了許多的種子,這些種子傳播出去,在適宜的環境下又會長出許許多多株鳳仙花,每株鳳仙花又會結出許多種子。鳳仙花的種族就是這樣延續并壯大的! 學生結合圖片或實物觀察果實的生長變化,比較異同。

    學生觀察鳳仙花果實的結構。

    學生觀察橫縱切后果實的結構。

    學生數鳳仙花果實中的種子的數量。

    學生觀察更多植物的果實,比較異同。

    結合實驗觀察研討相關內容。

    在觀察不同階段的果實中,認識果實的生長變化。

    能認識到植物的果實是由果皮和種子兩部分組成的。

    在數果實中種子數量的過程中感受種子的作用。

    在觀察更多植物的過程中認識到,不同植物的果實形狀、顏s e 、大小各不相同。

    四、拓展 思考:我們經常吃的食物哪些是果實,哪些是種子呢? 比如我們常吃的西紅柿、梨就是植物的果實,而瓜子和栗子就是植物的種子,課下同學們可以再辨認更多的果實和種子。

    學生根據課堂所學及生活經驗分辨果實和種子。

    有繼續探究果實和種子的濃厚的興趣。

    1.7《種子的傳播》 教學背景分析 本節課是在觀察了花、果實、種子的基礎上,對植物果實和種子特征做進一步探究,讓學生經歷猜想、推測、驗證、說明的探究活動,明確把種子散播到遠處的科學意義。

    學生對本課學習內容非常感興趣,知道一些植物傳播種子的方式,如蒲公英隨風飛向遠方;
    也具備一定的科學探究能力,能從果實和種子的特征聯想到其傳播方式,但在科學語言的準確描述和科學探究活動的組織實施等方面還有待進一步培養與提高。

    本課內容包括以下兩個方面。

    第一,觀察油菜傳播種子的方式。學生要觀察油菜種子,在捏油菜果莢的活動過程中發現其特點,推測出油菜傳播種子的方式。

    第二,觀察其他植物傳播種子的方式。學生將通過比較、分析不同植物的果實和種子,發現各自的特殊構造,了解種子的不同傳播方式。

    教學目標 l 科學概念:
    1.植物傳播種子有不同的方式,都是為了能將種子散布得更廣,有利于繁殖后代。

    2.種子和果實的外部形態、結構與種子傳播方式之間是有聯系的。

    l 過程與方法:
    1.在觀察的基礎上進行合理的假設。

    2.利用測量、實驗等方式尋找證據驗證推測的過程。

    l 情感、態度、價值觀:
    1.有探究植物種子傳播方式的欲望。

    2.培養親近大自然、熱愛大自然的意識,發展對周圍事物的好奇心。

    教學重點 觀察種子傳播的方式。

    教學難點 種子和果實的外部形態、結構與種子傳播方式之間的聯系。

    教學準備 演示:椰果,水槽、電扇、卷尺 分組:油菜、鬼針草、蒲公英、番茄、蒼耳、中華槭、椰子、蓮蓬等果實和種子、放大鏡、尺子 教學過程 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教學意圖 集中話題 談話:孩子長大了都要告別媽媽,四海為家。動物們有的擅跑,有的會跳,還有的能飛,植物媽媽的孩子們是怎樣完成它們的尋覓家園之旅的? 交流自己知道的植物傳播種子的方式。

    了解學生原有概念。

    植物傳播種子的方式 出示觀察材料。

    猜想這些植物是怎樣傳播種子的,并說出依據。

    繼續了解原概念 啟發思考:怎樣為自己的猜想提供科學的證據? 小組交流——全班交流。

    討論學法。

    巡視指導 觀察油菜、鬼針草、蒲公英、番茄、蒼耳、中華槭、椰子、蓮蓬等植物果實和種子的特征,用畫圖或文字描述等方式記錄下來。

    搜集并保留證據。

    提出質疑 整理記錄,進行交流。

    預期:學生能結合果實和種子的特征推想植物靠風、動物、人、水等傳播種子,具有把傳播方式和結構特征建立聯系的意識。但認識油菜散播種子的方式可能會有困難。

    在觀察基礎上進行比較歸納,使認識從直觀向抽象發展,但此時所形成的觀點還不夠清晰,有待證明。

    板書:風、水、動物(人)、自身弓單射 歸納植物散播種子的方式及與其對應的特征,思考二者之間的聯系。

    散播種子方式與結構特征關系的研究 啟發思考:怎樣證明植物散播種子的方式與結構特征有關呢。

    出示實驗和測量工具。

    提示:可以捏一捏,吹一吹,量一量…… 小組討論實驗方案。

    實驗和測量工具的出示對學生設計實驗有啟迪與提示作用。

    抓住典型問題,啟發集體思考。

    全班交流,修訂完善。

    再次體驗科學探究的過程。

    巡視指導 分組實驗,記錄實驗現象。

    整理現象,交流,質疑。

    小結:植物散播種子的方式與果實和種子的結構是有聯系的;
    果實和種子的結構特征往往有利于把種子散播到遠處。種子散播的意義在于繁殖后代。

    回顧與 拓展 啟發思考:如果果實成熟了就落在植物腳下,會是什么結果? 獨自討論(辯論)。

    感受傳播種子對植物繁殖后代有重要意義。

    用泡泡圖或表格等形式把植物散播種子的主要方式及與之對應的結構特征記錄下來。

    內化知識。

    觀看影音:蒲公英的旅行 布置作業 觀察社區中常見植物是怎樣把種子散播到遠處的。

    發展學生研究植物散播種子方式的興趣。

    板書設計 把種子散播到遠處 輕、帶翅或絨毛——風力 火乍裂、弓單射——弓單射 圓形散落——跳動(滾動) 內部有很多空氣——水力 有鉤刺、味道鮮美——動物(人) 學習指導 l 觀察記錄表 觀察對象 推測傳播種子的方式 果實或種子的特點 實驗證明結果 活動小結 植物散播種子的方式主要有______種,這些方式與____________有關。

    教學評價 評價依據:
    1. 觀察記錄表 2. 測試結果 3. 梳理概念的泡泡圖或表格 4. 課堂表現及交流水平 教學后記 1.8《鳳仙花的一生》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目標 1.植物都有自己的生命周期,鳳仙花一生中會經歷種子發芽期、幼苗期、營養生長旺盛期和開花結果期。

    2.在植物的生長過程中植物不斷發生變化,會發育出根、莖、葉、花、果實、種子等器管。

    3.植物的生長發育需要陽光、土壤、適宜的水分和溫度。

    科學探究目標 1.用估算、制作統計圖表等數學方法研究科學問題。

    2.通過整理觀察記錄,發現植物生長的規律。

    3.用適宜的方法陳述自己的觀點。

    科學態度目標 1.體會生命的神奇,激發研究生命現象的興趣。

    2.體會資源共享的快樂,提高合作意識。

    3.樹立用證據表達觀點的意識。

    科學、技術、社會與環境目標 體會到環境與植物生存及繁殖之間的關系,具有保護環境的意識。

    【教學重點】 通過對鳳仙花一生的生長變化的整理,認識植物都有自己的生命周期,在植物的生長過程中植物不斷發生變化,會發育出根、莖、葉、花、果實、種子等器管。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幾個重要生長階段的鳳仙花的圖片,PPT課件 學生準備:學生活動手冊,個人觀察記錄或觀察記錄表 【教學流程】 教學環節 教師指導與評價 學生學習活動 評價要點 一、導入 (2分鐘) 經過長達幾個月的種植活動,我們親歷了栽培、管理的過程,并且觀察、記錄了鳳仙花一生的生長變化。展示種植過程中的圖片。

    觀看活動圖片,回憶種植活動 將注意力集中到整個種植活動上。

    二、聚焦 (2分鐘) 這節課我們就來整理和分析我們收集的信息,看看能有哪些新的收獲。

    學生準備自己的種植觀察材料。

    聚焦觀察資料的整理分析,指向對植物一生的了解。

    三、探索 (30分鐘) 任務一: 展示植物的生長變化記錄。

    鼓勵學生展示自己的觀察記錄。

    任務二: 結合我們記錄的不同時期鳳仙花的照片,可以將其按照生長變化的順序進行排列。

    結合排序可以看到鳳仙花的一生經歷了種子萌發、幼苗生長發育、植物開花結果以及衰老、死亡的過程。這就是鳳仙花的生命周期。

    任務三: 根據對鳳仙花的生長記錄,我們來計算一下鳳仙花從播下種子到結出新的種子需要多久時間。

    任務四: 根據鳳仙花不同階段植株的高度,繪制統計圖,分析鳳仙花高度生長變化的規律。

    繪制完統計圖,結合統計圖來進行分析,我們發現鳳仙花生長變化的規律是:第1周至第6周,生長較快;
    進入開花結果期,生長緩慢,接下來不再生長。

    研討:
    1.鳳仙花生長的過程中,哪些現象可以說明水、陽光、空氣、溫度等影響植物的生長呢? 小結:結合種植經驗進行說明。

    2.成熟的鳳仙花植株包括哪幾部分?每部分有什么作用? 小結:成熟的鳳仙花包括根、莖、葉、花、果實、種子六部分。根有吸收水分和固定植株的作用;
    莖有運輸水分和養料的作用;
    葉有吸收陽光和蒸騰水分的作用;
    花是植物的繁殖器管,果實和種子是植物開花、傳粉以后形成的,果實里有種子,種子的存在使物種得以繁衍后代。

    3.鳳仙花的生命周期是多長時間?運用我們的觀察記錄說明鳳仙花生長變化的規律。

    小結:結合種植經驗,可知鳳仙花的生命周期大約在5個月左右,幼苗期和營養生長旺盛期生長較快,進入開花結果期,生長緩慢、接下來不再生長。

    學生結合自己的觀察記錄進行匯報。

    學生結合鳳仙花的生長記錄描述鳳仙花的整個生命周期。

    學生計算鳳仙花每一階段經歷的時間。

    學生繪制統計圖,觀察鳳仙花高度生長規律。

    基于學習成果,研討相關內容。

    認識到植物都有自己的生命周期,鳳仙花一生中會經歷種子發芽期、幼苗期、營養生長旺盛期和開花結果期。

    認識到在植物的生長過程中植物不斷發生變化,會發育出根、莖、葉、花、果實、種子等器管。

    認識到植物的生長發育需要陽光、土壤、適宜的水分和溫度。

    四、拓展 (6分鐘) 1.課下找材料,做一個鳳仙花實物模型。

    2.了解更多植物的生長變化,與鳳仙花進行比較。

    尋找材料制作模型;
    結合種植經驗比較。

    增強對鳳仙花植株的整體認識。

    第二單元電 路 2.1《電和我們的生活》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目標 1.通過學習了解到電與生活緊密相連。

    2.電很危險,我們要注意安全用電。

    科學探究目標 1.頭腦風暴分享交流關于電所了解的內容和想知道的問題。

    2.調查家中的用電器。

    科學態度目標 1.對自然現象保持好奇心,樂于參與調查活動。

    2.積極參與交流和討論,勇于接受不同人的想法。

    科學、技術、社會與環境目標 初步了解所學知識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

    【教學重點】獲取學生初始想法,意識到電與生活的緊密聯系。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海報紙、馬克筆 學生準備:科學活動手冊;
    用電器調查結果表 【教學流程】 教學環節 教師指導與評價 學生學習活動 評價要點 一、聚焦 (5分鐘) 談話:
    通電后,電器就能工作,為我們的生活、學習和工作帶來了方便。

    提問:
    我們對電有哪些了解?知道哪些關于電的知識?我們是怎樣知道這些知識的? 思考、交流 將學生的注意力聚焦到電的主題上,明確研究問題。

    二、探索 (25分鐘) 任務一: 用討論的方式記錄我們對電的認識 頭腦風暴原則:
    1.不要抱有成見,應該開放心態接收各種觀點。

    2.對其他同學貢獻的觀點不要批評或妄加評論。

    3.努力把自己的觀點與其他同學的觀點聯系起來。

    任務二: 調查家中使用的電器。這些電器用的電來自哪里?通電后能做什么? 安全用電提示:
    1.墻壁插座內的電,是發電廠通過電網輸送到各家各戶的,一旦觸及能引發事故,致人死亡,所以千萬不能直接觸摸。

    2.不能用插座中的電做任何實驗!在本單元的學習中我們只用電池來做實驗。

    3.不要靠近變壓器以及斷開或luo露的電線。當看到斷開或者luo露的電線時,要馬上報告家長、老師或者有關人員。

    班級討論、頭腦分享自己的觀點 班級分享調查結果 調取學生初始想法,使得盡可能多的同學分享自己的觀點。

    培養學生安全用電的意識 三、研討 (10分鐘) 設想一下,如果沒有電,我們的生活會變成什么樣子? 思考、交流 感受“電和生活”的緊密聯系 2.2《點亮小燈泡》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目標 1. 只有電流流過燈絲時小燈泡才會發光 2. 利用電來點亮一只小燈泡需要一個完整的電路 3. 一個完整的電路可以使用相同的材料,而用不止一種方法建立起來。

    4. 電池兩端直接用導線連接在一起,就會發生短路。

    科學探究目標 1. 連接簡單電路 2. 觀察、描述、記錄點亮小燈泡的實驗現象 3. 根據實驗現象對電流的流向做出大膽的想象和推測 科學態度目標 1. 體會對周圍事物進行有目的、細致的觀察的樂趣。

    2. 敢于根據現象做出大膽的想象和推測 科學、技術、社會與環境目標 了解燈泡的工作原理,感受電燈是人們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用品。

    【教學重點】認識小燈泡的結構,正確連接小燈泡。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燈泡、導線、電池 學生準備:科學活動手冊 【教學流程】 教學環節 教師指導與評價 學生學習活動 評價要點 一、聚焦 (5分鐘) 談話:
    打開手電筒的開關,小燈泡就亮了。

    提問:它是怎樣亮起來?如果有導線和電池,你能讓小燈泡亮起來嗎? 用示意圖表達想法 將話題聚焦到:如何點亮小燈泡 二、探索 (25分鐘) 任務一: 1.觀察小燈泡。找一找小燈泡的發光部位在哪里;
    想一想小燈泡的各部分有什么作用。

    任務二: 2.用一段導線和一節電池讓小燈泡亮起來,并記錄有哪些連接能點亮小燈泡,哪些連接不能點亮小燈泡? 安全提示:
    干電池的金屬銅帽端是正極,另一端是負極。當導線直接與電池的正、負極相連,而沒有經過小燈泡時,就會造成短路。短路時,電池中的電會很快消耗完,并且電池還會在一瞬間發熱變燙,甚至可能火暴火乍。所以,在實驗中,要避免出現短路。

    觀察:小燈泡,明確各部分的名稱。思考各部分的作用。

    探究:讓小燈泡亮起來并記錄探究結果 牢記在心:安全提示 探索、記錄點亮小燈泡的方法 增加學生安全用電的意識 三、研討 (10分鐘) 1.展示我們的實驗記錄,交流哪些連接能點亮小燈泡,哪些連接不能點亮小燈泡。

    2.分析那些能點亮小燈泡的連接,你認為電池和小燈泡怎樣連接,小燈泡才能亮起來? 觀察連接圖你認為哪些能過點亮小燈泡,哪些不能點亮小燈泡? 3你認為小燈泡是如何亮起來的? 展示、交流探究結果 根據探索結果,總結歸納出小燈泡點亮的方法 2.3《簡單電路》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目標 1.一個簡單電路需要一個能持續提供電能的裝置電池。

    2.電從電池的一端經過導線和用電器返回到電池的另一端,就組成了一個完整的電路。

    科學探究目標 1.用電池盒和燈座以及開關點亮小燈泡 2.觀察、描述和記錄有關的實驗現象。

    3.用簡易符號表示一個電路的不同部分。

    科學態度目標 激發對電探究的興趣。

    科學、技術、社會與環境目標 初步了解簡易電路的組成。

    【教學重點】了解電路的組成部分,并用簡易符號表示一個電路的不同部分。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燈泡、導線、電池、電池盒、燈座、開關 學生準備:科學活動手冊 【教學流程】 教學環節 教師指導與評價 學生學習活動 評價要點 一、聚焦 (5分鐘) 提問:電路是由什么組成的。我們能組裝一個電路嗎? 回顧:
    我們是怎樣點亮小燈泡的,小燈泡和電池的連接點在哪里,電流是如何通過小燈泡的。

    將話題聚焦到:如何組裝一個電路 二、探索 (25分鐘) 任務一: 1.組裝一個電路 在電池盒的兩端各連接一根導線,把電池安裝在電池盒里。用連接電池盒的兩根導線的另一端接觸小燈泡,確定能使小燈泡亮起來。

    把小燈泡安裝燈座上,再用導線把它和電池連接起來,使小燈泡亮起來。

    任務二: 2.在電路中安裝開關 把開關連接到電路里,觀察開關是怎樣控制電路中的電流的通和斷的。

    任務三: 3.畫電路連接圖 小組合作完成電路的組裝,并在電路中安裝一個開關,最終在記錄本上完成電路圖的繪制。

    通過動手組裝一個電路,明確電路的組成部分。并在電路中安裝開關,了解到電流是可以被控制的。并用簡易符號表示一個電路的不同部分。

    三、研討 (10分鐘) 1.在電路中,電是持續流動的,你認為電流動的路徑是怎樣的? 2.我們已經發現電路是一個閉合的回路,在電路中哪些電器元件是必備的?如果我們將小燈泡換成小風扇或小電動機,會有什么現象? 將想法用箭頭在連接圖中表示出來 思考、交流 根據探索的結果分享交流在電路中,電流動的路徑是怎樣的。最終明確電路是一個閉合回路。

    2.4《電路出故障了》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目標 1.利用電來點亮小燈泡需要一個完整的電路(通道)。

    2.電路出故障了,電流就會中斷。

    科學探究目標 1.制作一個電路檢測器。

    2.應用電路檢測器檢測并排除電路中的故障。

    科學態度目標培養 尊重他人意見,敢于提出不同見解,樂于合作與交流的精神。

    科學、技術、社會與環境目標 初步了解所學的電路知識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 【教學重點】用一種新的方法來檢測電路——做一個“電路檢測器”,體驗科學的檢測手段將使我們更為迅速地解決問題。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1.故障電路2.電池、燈泡、導線、電池盒、燈座 學生準備:科學活動手冊 【教學流程】 教學環節 教師指導與評價 學生學習活動 評價要點 一、聚焦 (5分鐘) 講解:電流從電池的一端經導線流出,通過小燈泡,回到電池的另一端,形成一個完整的回路,小燈泡就會亮起來。

    提問:如果小燈泡不亮,一定是電路出故障了,怎樣找到和排除電路故障呢? 思考、交流如何找到和排除電路故障 將話題聚焦到:
    如何找到和排除電路故障 二、探索 (25分鐘) 任務一: 1.電路的故障可能有哪些?如何進行檢測?把我們的想法都記錄下來。

    任務二: 2.做一個電路檢測器 把簡易電路中的開關拆除后,就形成了一個電路檢測器。提示每次檢測前,先將兩個檢測頭互相接觸一下,看看小燈泡能否亮起來。不能用電路檢測器檢測家用電器的電路。

    任務三: 3.每個小組檢測一個有故障的電路,找出故障原因并排除。同時,將電路故障檢測表補充完整 班級交流:電路的故障和如何進行故障檢測 制作電路檢測器 注意安全用電 檢測故障電路,記錄檢測結果。

    學生制作電路檢測器,并用檢測器檢測故障電路,并記錄電路檢測的結果。提示學生有序的進行排查 三、研討 (10分鐘) 電路中的哪一部分出了故障,你是怎么知道的?又是怎么排除的? 交流檢測情況 根據探索結果,交流分享如何查找故障以及排除故障電路的方法 2.5《里面是怎么連接的》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目標 1.如果電能從一點流到另一點,這兩點之間就構成一個電的通路,否則就是斷路。

    2.在一個真正的電路中,有不同連接方法組成的電路。

    科學探究目標 1.用電路檢測器檢驗接線盒內電路的連接情況。

    2.在反復觀察和實驗中發現不同連接方式的特點。

    3.體會有序檢測的重要性。

    科學態度目標 1.培養勇于挑戰、縝密推斷的態度。

    2.樂于交流自己的觀點。

    科學、技術、社會與環境目標 了解所學的科學知識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 【教學重點】用電路檢測器檢驗接線盒內電路的連接情況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1.接線盒2.電路檢測器:電池、燈泡、導線、電池盒、燈座 學生準備:科學活動手冊 【教學流程】 教學環節 教師指導與評價 學生學習活動 評價要點 一、聚焦 (5分鐘) 談話:在一個真正的電路中,各個部件都是以不同的方式連接的。

    提問:如果看不到電路,我們能知道各個部件是怎么連接的嗎? 思考、交流 將話題聚焦到:看不到電路,如何知道各個部件是怎么連接的? 二、探索 (25分鐘) 任務一: 檢測一個打不開的接線盒,并推測它的內部是怎樣連接的。

    1.用電路檢測器檢測接線柱之間是通路還是斷路,記錄檢測結果。

    (檢測電路前,先將電路檢測器的兩個檢測頭接觸一下,以檢測它能否正常工作;
    為保證檢測的準確性,需要檢測兩次) 任務二: 2.推測接線盒內部是怎樣連接的,說說推測的依據是什么? 在檢測前測試檢測器能否正常工作。

    用電路檢測器檢測接線盒,并記錄檢測結果。根據檢測結果推測內部的連接方式。

    用電路檢測器檢驗接線盒內部的連接情況,并根據檢測結果進行推測。培養學生有序測試的能力,以及有依據進行推測的能力。

    三、研討 (10分鐘) 1.下表是一個接線盒的檢測記錄,你能用示意圖說明接線盒內部是怎么連接的嗎? 2.如果5個或6個接線柱的接線盒,怎樣才能毫無遺漏的檢測任意兩個接線柱之間的通斷情況。

    繪制示意圖 分享、交流:怎樣毫無遺漏檢測任意兩個接線柱之間通斷的情況。

    培養學生縝密思維,意識到有序測試的重要性。

    2.6《導體和絕緣體》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目標 1.有的物質易導電,這樣的物質叫做導體;有的物質不易導電,這樣的物質叫做絕緣體 2.導電性是材料的基本屬性之一。

    科學探究目標 1.根據任務要求制定一個小組的研究計劃,并完成設想的計劃。

    2.實施有關檢測的必要步驟,并整理實驗記錄。

    科學態度目標 1.學會與人合作。

    2.培養尊重事實的實證精神。

    3.認識到井然有序的實驗操作習慣和形成安全用電的意識是很重要的。

    科學、技術、社會與環境目標 了解所學的科學知識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

    【教學重點】 通過檢測認識到有的物質易導電;
    有的物質不易導電。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電路檢測器、20種檢測材料 學生準備:科學活動手冊 【教學流程】 教學環節 教師指導與評價 學生學習活動 評價要點 一、聚焦 (5分鐘) 提問:
    在連接電路時,我們為什么要把導線兩端的塑料包皮剝開?哪些物體容易讓電流通過,哪些不容易讓電流通過? 思考、交流 將話題聚焦到:為什么把導線兩端的塑料包皮剝開? 二、探索 (25分鐘) 我們可以借助電路檢測器檢測物體的導電性。

    選取身邊的20種物體,用電路檢測器分別檢測它們的導電性,并記錄下來。

    1. 先檢測電路檢測器能否正常工作。

    2. 預測被檢測物體能否使小燈泡亮起來。

    3. 用電路檢測器的兩個檢測頭接觸物體的兩端,檢測物體的到導電性,做好記錄,并與預測進行比較。

    4. 將能使小燈泡亮起來的物體放在一邊,不能使小燈泡亮起來的放在另一邊。仔細觀察這些物體,你能發現它們又什么異同嗎? 提前檢驗、預測、實測、記錄、分析比較 用電路檢測器檢測20種物體 通過測試搜集證據,發現有些物體可以讓電流通過,有些物體則不容易讓電流通過。通過測試、比較和分析最終發現導體和絕緣體的特點。

    三、研討 (10分鐘) 1.在檢測的物體中,哪些能使小燈泡亮起來,哪些不能使小燈泡亮起來?我們對物體導電性的預測與實際的檢測結果相同嗎?我們檢測的結果都一樣嗎? 2.我們通常將那些容易導電的物體稱為導體,將不容易導電的物體稱為絕緣體。在檢測的物體中,哪些是導體,哪些是絕緣體? 3.下圖中的這些物品的哪些部分是用導體材料制成的,哪些部分是用絕緣材料制成的?為什么這樣選用材料? 整理檢測記錄 分享交流、發表觀點 閱讀安全提示:
    在潮濕的空氣中或較強的電流下,人體、自然界中的水和大地等都將成為導體。如果我們觸及了家中使用的電路,電流就會通過人體而危及生命。所以我們要保護好電器的絕緣部分,不能觸摸導體部分,還要注意不要把水濺到電腦上。

    根據探索結果,討論哪些物體可以導電,哪些物體不可以導電。歸納總結出導體和絕緣體的特點。將所學的知識與生活實際結合,合理運用解釋生活種的現象。

    意識到安全用電的重要性 2.7《電路中的開關》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目標 1.開關可以用來連接或斷開電路,控制電路中電器元件的工作狀態。

    2.開關有的地方需要用導體來做,而有的地方必須用絕緣體來做。

    科學探究目標 利用身邊的材料設計并制作一個簡單的開關,并用它來控制電路。

    科學態度目標 培養動手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

    科學、技術、社會與環境目標 了解所學知識在生活中的應用。

    【教學重點】設計并制作一個簡單的開關,并用它來控制電路。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1.回形針開關2.簡單電路 學生準備:科學活動手冊 【教學流程】 教學環節 教師指導與評價 學生學習活動 評價要點 一、聚焦 (5分鐘) 談話:生活中,我們能安全、方便的使用各種電器,是因為有一個重要的元件控制著電流的通和斷,這個元件就是開關。

    提問:電路中的開關是怎樣控制電流的通和斷的? 傾聽、思考 將話題聚焦到:電路種的開關是怎樣控制電流的通和斷的 二、探索 (25分鐘) 1.觀察小開關 這個開關的制作使用了哪些材料,這些材料有什么作用? 2.觀察生活中常見的開關。

    想一想,這些開關是怎樣控制電路中的電流的通和斷的? 3.做個回形針開關 像圖中那樣,用小木板、回形針和圖釘做一個簡易開關。

    (1)把回形針伸開放在木板上,用筆在伸開 的回形針兩端各描一個點作為標記。

    (2)先把一個圖釘固定在木板的一個描點上, 再用圖釘把回形針大的一端固定在木板的另外 一個描點上。

    (3)把回形針開關連接到電路中,看看它能不能控制小燈泡的亮與不亮。

    觀察開關,并把這個小開關連接到電路里,觀察開關是怎樣控制電流的通和斷的。

    思考 按照操作說明制作回形針開關 通過觀察和制作發現開關的特點,搜集更多的現象和證據發現開關是如何控制電流的通和斷的。

    三、研討 (10 分鐘) 1.回形針開關是怎樣控制電流的通和斷的? 2.你還能用其他的材料和方法做一個小開關嗎?你是怎樣制作的,你的小開關有什么特點? 根據研討的問題進行班級討論交流 根據探索結果,通過交流最終發先電路種電流是可以被控制的。

    四、拓展 將紅s e 、綠s e 玻璃紙分別包在小燈泡外面,并將它們與電池、導線、回形針開關連接起來,做成紅綠燈。試著用我們制作的回形針開關控制這組紅綠燈。

    如果想在紅燈變綠,綠燈變紅燈的中間再亮起一盞黃燈,應該怎么辦? 課后完成:制作、思考 將所需的內容應用到實際生活中 2.8《模擬安裝照明電路》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目標 1.一個簡單電路的構成需要電池、導線、燈泡等元件。

    2.開關可以控制電流的通和斷 科學探究目標 1. 設計房間照明電路,根據設計圖紙完成制作。

    2. 根據同學的建議修改設計圖,進行反思和完善。

    3. 經歷過程設計全過程明確問題、確定方案、設計制作、改進完善 科學態度目標 1. 樂于傾聽和表達設計的的想法。

    2. 樂于將所學的電路知識應用到實踐中。

    科學、技術、社會與環境目標 針對一個具體的任務,按照設計的基本步驟來完成指定的任務。

    【教學重點】經歷設計全過程明確問題、確定方案、設計制作、改進完善;
    并學會將所學知識應用到科學實踐中。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套裝盒材料袋鞋盒(自備)燈泡、導線、電池 學生準備:科學活動手冊 【教學流程】 教學環節 教師指導與評價 學生學習活動 評價要點 一、聚焦 (5分鐘) 談話:通過本單元的學習,我們知道了怎樣連接一個電路,怎樣用開關控制電流的通和斷。

    提問:現在你能用所學的知識,模擬安裝一個房間的照明電路嗎? 回顧、思考 將話題聚焦到:如何安裝一個照明電路。

    二、探索 (35+40分鐘) 1.小組合作,設計一個房間的照明電路。

    (1)在紙上畫出房間的平面圖,標出書桌、床和窗戶的位置。

    (2)房間需要安裝兩盞電燈(照明燈和閱讀燈),并由兩個開關分別控制。在房間平面圖上標出電燈、開關的位置。

    2.班級交流 闡明小組設計的合理性,并傾聽他人意見。修正和優化小組的設計方案。

    3.模擬安裝照明電路 (1)畫出小組設計的電路圖:電池(房間電源)、兩個小燈泡(兩盞燈)、兩個開關各在什么位置?怎樣組成一個電路? (2)按照電路圖組裝電路 (3)檢測電路。檢查電流能否順利通過小燈泡、開關能否控制小燈泡的亮和滅,是否有使電源短路的 錯誤連接。

    4.與其它小組進行分享 明確設計要求,小組討論,完成房間設計圖紙。

    班級交流小組設計方案 根據設計方案制作安裝照明電路 班級展示小組的最終成果 說明:
    本內容分兩課時完成,設計和交流;
    制作和分享。

    此環節希望學生經歷1.工程設計的全過程:
    明確問題 確定方案 設計制作 改進完善 2.把學到的電路知識運用學到實踐中。

    第三單元巖石與土壤 3.1《巖石和土壤的故事》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目標 1.知道巖石的分類及轉化關系。

    2.了解土壤的主要成分及其作用。

    3.理解土壤中的物質循環。

    科學探究目標 1.通過觀察實際的巖石認識巖石的分類。

    2.通過實驗更好掌握控制變量法的運用。

    科學態度目標 通過小組的活動形式,培養合作互助的精神。

    科學、技術、社會與環境目標 1.認識到更好地認識自然對人類生產生活有很多幫助 【教學重難點】微信公眾號:小學科學 運用控制變量法探究土壤中的成分對植物的重要性。

    【教學準備】 巖石標本、土壤、量筒、水、事先準備好的不同土壤下的植物等。

    【教學流程】 一、活動1 觀察三種巖石,可讓學生課前收集各種石頭,進行展示。教師展示的三種代表巖石:花崗巖、砂巖和大理石。引導學生通過觀察已有的巖石標本進行系統分類。教師通過多媒體課件展示巖石的相互轉化過程和條件。

    二、活動2 觀察土壤,教師給出一些錄像資料,其中包含土壤的形成過程。學生總結概括土壤的概念。教師提供土壤給各小組,指導各組學生觀察土壤。教師給各個小組發放吸水紙,讓學生體驗土壤中的水分。

    三、活動3 土壤與水混合,講清實驗過程和方法,請同學猜測混合結果。

    利用實例,說明土壤中的水、空氣(氧氣)對植物生長的重要性;
    方法是控制變量法。

    四、活動4 土壤中的動物和微生物。學生根據教師展示的多媒體內容或平時的經驗談談土壤中的動物是如何有利于植物生長的;
    如何不利于植物生長的。觀看多媒體課件描述土壤中數量巨大的微生物的作用。結論:土壤中的微生物可以改良土壤,進行物質循環。

    3.2認識幾種常見的巖石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目標 ●花崗巖、砂巖、大理巖等常見巖石具有不同的特征。

    科學探究目標 ●會用感官對花崗巖、砂巖、大理巖的特征進行觀察。

    ●會使用簡單工具對花崗巖、砂巖、大理巖的特征進行更細致的觀察。

    ●會用科學詞匯描述、記錄巖石的特征。

    科學態度目標 ●積極參加觀察巖石特征的探究活動,保持對巖石的研究興趣。

    ●認識到認真細致地觀察、比較、描述和記錄是十分重要的。

    科學、技術、社會與環境目標 ●認識到科學技術可以幫助人類更好地認識自然。

    教學過程 聚焦 巖石種類繁多,它們的性質也多種多樣。讓我們了解一下幾種常見的巖石有什么特征。

    探索 觀察下面三種常見的巖石。

    要求:先用肉眼觀察,再用放大鏡觀察,并描述它們的特征。

    花崗巖:顏s e 為黑麻肉粉s e (肉紅s e 至淺灰s e 不等),形狀不規則,表面較無光澤。

    砂巖:顏s e 為土黃s e ,形狀不規則,表面無光澤。

    大理巖:顏s e 為白s e ,形狀不規則,表面有光澤。

    更細致地觀察三種巖石標本。

    科學家在野外觀察巖石時還采用了一些更為細致的觀察方法,對認識巖石的特征很重要。

    仔細觀察這三種巖石標本是否有紋理、分層,是否有斑點、小孔。

    請學生對照巖石樣本,對三種巖石進行觀察,發現特征。

    通過實驗發現:花崗巖無紋理、分層,有斑點,無小孔;

    砂巖無紋理、分層、斑點、小孔;

    大理巖無紋理、分層、斑點、小孔。

    用放大鏡觀察這三種巖石標本,它們是由顆粒組成的嗎?顆粒大小一樣嗎?可以看出是由一種物質還是多種物質組成的嗎? 通過實驗發現:花崗巖由顆粒組成,顆粒粗疏,可以看出是由多種物質組成的;

    砂巖由顆粒組成,顆粒細密,可以看出是由多種物質組成的;

    大理巖由顆粒組成,顆粒粗大,可以看出是由多種物質組成的。

    用手分別觸摸這三種巖石標本的表面,感覺是光滑還是粗糙的? 通過實驗發現:花崗巖粗糙,砂巖粗糙,大理巖粗糙。

    用手電筒分別照射花崗巖、砂巖、大理巖,觀察光澤度。

    發現:花崗巖、大理巖有光澤,砂巖無光澤。

    分別用指甲、銅鑰匙、小刀刻畫巖石,結果會有什么不同?說明什么?(刻畫后可以用手抹擦刻畫位置,避免把指甲粉末等認為成痕跡) 花崗巖用指甲刻畫無痕跡,用銅鑰匙刻畫無痕跡,用小刀刻畫無痕跡。對照礦物硬度表,說明花崗巖很硬。

    砂巖用指甲刻畫無痕跡,用銅鑰匙刻畫有痕跡,用小刀刻畫有痕跡。對照礦物硬度表,說明砂巖較軟。

    大理巖用指甲刻畫無痕跡,用銅鑰匙刻畫有痕跡,用小刀刻畫有痕跡。對照礦物硬度表,說明花崗巖較軟。

    研討 我們觀察的結果,花崗巖、砂巖、大理巖各有哪些特征? (對照表格說一說) 我們如何去觀察、描述一種巖石?(可以用眼睛觀察,也可以借助工具觀察。描述巖石的的時候可以描述它的顏s e 、軟硬、光滑、光澤、有無層理、氣孔、斑點、條紋等等方面。) 拓展 請學生課下分別用小鋼銼在巖石的一角銼出粉末,讓粉末散落在白紙上(按顏s e 深的粉末)或黑紙上(按顏s e 淺的粉末),觀察巖石的內部物質是否一樣。

    3.3巖石的組成 一、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目標 ●巖石都是由一種或幾種礦物組成的。

    ●花崗巖主要由石英、長石和云母三種礦物組成。

    ●不同礦物具有不同的形態特征。

    ●顏s e 、條痕、透明度和光澤是識別礦物的重要依據,礦物的條痕比它的外表顏s e 更可靠。

    科學探究目標 ●會用放大鏡觀察花崗巖的組成。

    ●能夠用科學方法觀察礦物的顏s e 和條痕、透明度和光澤等特征。

    ●能用科學詞匯描述礦物的特征,并能夠做好記錄。

    科學態度目標 ●培養對礦物觀察研究的興趣。

    ●認識到認真、細致的觀察、比較、記錄、描述是十分重要的。

    科學、技術、社會與環境目標 ●認識到礦物和巖石是組成地殼的重要物質,與人類關系密切。

    ●認識到礦產資源是大自然留給我們人類的寶貴資源。

    二、教學過程 (一)聚焦 通過之前的學習,我們認識了幾種常見的巖石。你知道這些巖石是由什么組成的嗎?礦物和巖石又有怎樣的關系呢?下面我們就以花崗巖為例,展開研究。

    下面我們就以花崗巖為例,展開研究。

    探索 觀察花崗巖的組成。

    先用肉眼觀察,再用放大鏡觀察。

    發現:花崗巖是由多種顏s e 的顆粒組成的。

    解釋:其實不同顏s e 的顆粒都是不同的礦物。

    觀察三種礦物。

    礦物的顏s e 和條痕。

    觀察這三種礦物的顏s e ,并記錄。然后分別將它們放在白s e 的無釉瓷板上摩擦,瓷板上留下的痕跡就是礦物的條痕。接著,觀察礦物外表的顏s e 和條痕的顏s e 是否一樣。(將瓷板用鉛筆劃線,平均分為三部分,避免反復清洗瓷板) 石英:顏s e 為白s e ,條痕顏s e 為白s e ,礦物外表的顏s e 和條痕的顏s e 是一樣的。

    長石:顏s e 為肉白s e ,條痕顏s e 為白s e ,礦物外表的顏s e 和條痕的顏s e 是一樣的。

    云母:顏s e 為黑s e ,條痕顏s e 為白s e ,礦物外表的顏s e 和條痕的顏s e 是不一樣的。

    礦物的透明度和光澤。

    ·對透明度的觀察 用手電筒照射三種礦物碎片的邊緣,看礦物是否透光。

    觀察標準:準備三種紙片,分別為透明、半透明、不透明,將它們放于圖上觀察,清晰衡量標準。能夠完全清晰地看到圖畫的,紙片是透明的;
    僅能看到一部分圖畫,或能模糊的看到圖畫的,紙片是半透明的;
    完全看不到圖畫的,紙片是不透明的。

    通過實驗發現:石英是半透明的;
    長石是不透明的;
    云母是透明的。

    ·對光澤的觀察。

    繼續借助其他物體的反光特性,采用比較的方法來觀察、描述這三種礦物的光澤。

    觀察標準:觀察絲綢、泥土、玻璃、金屬、珍珠的光澤。

    通過實驗發現:石英是玻璃光澤,長石某些顆粒近似玻璃光澤,某些顆粒近似泥土光澤,云母是珍珠光澤。

    將花崗巖的顆粒分別與這三種礦物進行比較,辨別出這些顆粒中哪些是石英,哪些是長石,哪些是云母。

    通過觀察發現,花崗巖里的顆粒主要有以下幾種:
    (1)黑s e 顆粒:半透明,珍珠光澤,條痕為銀白s e 。

    (2)孚乚白s e 或肉紅s e 的顆粒:不透明,玻璃或泥土光澤,條痕為白s e 。

    (3)白s e 、透明的顆粒:透明,玻璃光澤,條痕為白s e 。

    由此辨別出黑s e 顆粒為云母,肉s e 顆粒為長石,白s e 顆粒為石英?;◢弾r主要是由云母、石英、長石三種礦物組成的。

    (三)研討 1.對于礦物,我們可以用什么方法去觀察?組成花崗巖的三種礦物有什么特征? (可以用眼睛觀察顏s e ,借助工具觀察礦物的條痕、透明度、光澤等等。借助表格再闡述三種礦物特征。) 2.對于巖石和礦物,我們有哪些新的認識? (礦物組成了巖石。) 巖石和礦物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我們發現巖石從內到外都是相同的,礦物的顏s e 可能和它本身條痕的顏s e 不同,條痕才是它們真正的顏s e ,例如黑云母的條痕是白s e 的。) (四)拓展 請學生利用所學方法,觀察更多的礦物。

    采集巖石為下節課的學習做準備。

    3.4 制作巖石和礦物的標本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目標 ●巖石和礦物的不同特征是識別它們的依據。

    科學探究目標 ●能夠用采集來的巖石和礦物制作標本。。

    ●能夠對照標本圖鑒,根據巖石礦物的特征識別采集到的標本。

    科學態度目標 ●體會到制作巖石和礦物標本的樂趣。

    ●培養認真細致的科學態度以及團結合作的精神 科學、技術、社會與環境目標 ●巖石礦物標本的制作為科學研究提供重要依據。

    教學過程 聚焦 通過之前的學習了解了巖石和礦物的關系,對巖石和礦物有了進一步認識。搜集巖石和礦物,將它們做成標本保存起來,既能豐富知識、開闊眼界,還能增加生活情趣,是一件非常有意義和有趣味的事情。下面我們就來一起學習制作巖石和礦物標本。

    探索 介紹需要準備的材料:鞋盒子,收集的巖石和礦物,放大鏡,標簽,巖石礦物標本圖鑒。

    給采集到的巖石和礦物編號。

    觀察每一塊已編號的巖石,對照巖石和礦物標本圖鑒,識別采集到的巖石。

    為巖石和礦物添加標簽。(標注名稱、采集地等信息) 將巖石和礦物標本按照編號順序放置在小盒的格內,標簽對應放好。

    展示制作完成的標本并交流。

    展示錯誤制作的例子,進行糾正。

    研討 制作巖石、礦物標本的方法是怎樣的? (首先搜集巖石礦物等準備好材料,接著給采集到的巖石礦物進行標號,然后對照巖石和礦物標本圖鑒進行識別,最后給它們進行標簽添加,按照順序放置到盒子內) 通過制作標本,你對研究巖石和礦物又有哪些新的認識? (認識到各種巖石礦物的樣子和采集地以及用途等等) 要想制作一個精美的巖石和礦物標本,你認為應該怎樣做? (可以進行裝飾,分格子等等) 拓展 請學生采集更多的巖石和礦物,不斷充實標本盒。

    3.5巖石、沙和黏土 一、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目標 ●巖石碎裂后會形成沙、黏土。

    ●巖石、沙和黏土的特征各不相同。

    科學探究目標 ●能夠觀察、比較巖石、沙和土壤三者的不同特征。

    ●能夠根據事實對巖石的變化進行推測。

    科學態度目標 ●敢于根據觀察到的現象,提出猜想,大膽表達自己的觀點。

    ●建立自然界的事物在不斷變化的觀點。

    科學、技術、社會與環境目標 ●熱愛自然,意識到大自然為人類提供了豐富的資源。

    教學過程 聚焦 由于太陽、風、水、地震和火山等的作用,自然界中許多大塊的巖石可能碎裂,它破碎后會形成什么?它和砂以及黏土又有什么關系呢?下面我們就來一起學習關于巖石、沙和黏土的知識。

    探索 我們從什么地方可以找到巖石、沙和黏土?(小區花壇、沙漠、工地等等) 比較巖石、沙和黏土 看:把巖石、沙和黏土放在白紙上,先用肉眼觀察,再用放大鏡觀察。

    發現:巖石是灰黑s e 的,形狀不規則,最大;
    沙是棕黃s e 的,里面有小石粒,;
    黏土是淺黃s e 的。

    聞:分別聞一聞巖石、沙和黏土,感覺有什么不同。

    發現:巖石無明顯氣味;
    沙無明顯氣味;
    黏土有明顯氣味。

    摸、捻:用手觸摸巖石、沙和黏土,感覺有什么不同。

    發現:巖石顆粒最大,沙顆粒較小,黏土顆粒最細密。

    團球散落:試著分別把潮濕的沙和黏土團成小球,觀察經過多長時間它們能平攤在紙上。

    發現:沙最先散落,黏土基本不散落,從而說明沙比黏土黏性差。

    涂痕:用手指分別蘸少量潮濕的沙和土壤,在白紙上圖痕,用手抖一下紙。

    發現:沙掉下來了,沒有留在紙上,黏土牢牢粘在紙上,沒有掉落,再次證明沙比黏土黏性差。

    研討 經過觀察,你知道巖石、沙和黏土各有什么特征?(對照表格簡單復述) 經過觀察,你推測大自然中的巖石會如何變化?(巖石可能會向土壤進行轉化) 3.6觀察土壤 一、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目標 ●土壤包含巖石風化而成的大小不同的顆粒(小石子、沙、黏土)以及腐殖質、水和空氣等。

    科學探究目標 ●能夠通過觀察實驗的方法了解土壤的組成成分。

    ●會用土壤沉積的方法觀察到土壤成分按顆粒大小分層。

    科學態度目標 ●認識到土壤是地球的重要資源。

    ●認識到認真、細致的觀察、比較、記錄、描述是十分重要的。

    科學、技術、社會與環境目標 ●認識到土壤對生命以及人類生產生活具有重要意義。

    二、教學過程 (一)聚焦 土壤對我們人類非常重要,我們吃的許多食物都來自在土壤中生長的植物。土壤里有什么呢? (二)探索 1.說說我們對土壤組成的猜測。(巖石,土,植物,小動物等等) 2.采集并觀察、描述土壤。

    (1)在校園或田野挖一塊土壤,用塑料袋裝好,帶回教室。

    (2)整體觀察:把土壤倒在一張白紙上,先用肉眼觀察土壤里有什么,再借助放大鏡觀察。并用鼻子聞一聞土壤的氣味。用手捻一捻,體會有什么感覺。

    發現:土壤是褐s e 的,摻雜著植物的根和葉子,還有蟲子和小石子等等。有氣味。用手捻一捻,發現土壤有些潮濕。說明土壤中有水分。

    解釋:死亡的小動物和植物的根葉子,統稱為動植物殘體,它們落到土壤里會不斷發生變化,并且腐爛,變成一種黑s e 物質,我們統稱為腐殖質。

    顆粒觀察:把土壤晾干、碾碎,用牙簽把土壤顆粒分開,借助放大鏡仔細觀察顆粒的大小,并描述。

    發現:根據顆粒大小,可以對土壤的微粒進行分類。最大的土壤顆粒是沙礫(小石子),其次是沙,接著是比沙還小的粉沙,最小的土壤微粒是黏土。

    沉積實驗:把水倒進盛有土壤的玻璃杯里,用小棒攪拌后靜置,觀察整個過程中出現的現象,并記錄下來。

    (三)研討 1.在水倒入土壤的整個實驗過程中沒有什么現象發生?這些現象說明什么?(有氣泡冒出來,說明土壤里有空氣。攪拌后等一段時間,能看到大部分土壤沉在水底,分為了兩層顆粒小的是黏土,顆粒大的是砂,樹葉和草根浮在了水面上,說明沙和黏土更重。) 2.根據觀察和實驗,你認為土壤是由什么組成的?(通過以上實驗,發現土壤中有大小不同的顆粒(小石子、沙、黏土)以及腐殖質、水和空氣等。) 3.你對土壤有哪些新的認識?(土壤不是一種單一的物質。) (四)拓展 請學生觀察植物生長茂盛的地方,這里的土壤有什么特點? 3.7 比較不同的土壤 [教學目標] 1.通過肉眼和放大鏡觀察土壤顆粒的大小,用手觸摸和團揉感受土壤的觸感和黏性,通過滲水實驗比較土壤的滲水性。

    2.認識到土壤的成分與其特點的關聯,同時結合實驗結果評估土壤的成分比例對植物生長的影響。

    [教學重難點] 土壤黏性和滲水性的比較實驗。

    [教學準備] 三種成分比例不同的土壤、白紙、放大鏡、水、漏斗、濾紙、塑料瓶。

    [教學過程] 一、情景導入,聚焦問題 我們知道了土壤里面有沙礫、沙、黏土、腐殖質、水和空氣。那不同的土壤之間有哪些差別呢? 二、學單導學,自主實驗 1.實驗前,明晰實驗設計方案。

    (1)下面是成分含量不同的三種土壤,分別給它們標注記號。

    ①先用肉眼觀察,再用放大鏡觀察這三種土壤,比較相同和不同。

    ②比較這三種土壤的黏性。

     用手分別團揉潮濕的這三種土壤,看哪一種能夠團成小球。

    ③比較這三種土壤的滲水性。

     ·預測哪種土壤滲出的水最多。

     ·將三種土壤分別裝入漏斗,到達同一高度。

     ·將等量的水分別緩慢地倒入三個漏斗中。

     ·觀察當水流過三種土壤時發生的現象。

    2.實驗中,圍繞問題展開觀察。

    (1)我們觀察的三種土壤成分的主要區別是怎樣的? (2)比較土壤的黏性,黏性強弱主要與土壤中什么成分的多少有關? (3)三種土壤的滲水實驗中,控制相同的條件是什么? (4)滲水性的強弱主要與土壤中什么成分的多少有關? 3.實驗后,匯報交流實驗現象。

    三、深入研討,建構認識 1.交流我們的觀察結果,三種土壤有什么不同?各有什么特點? 2.結合觀察實驗結果,說說三種土壤對植物的生長有什么不同的影響。

    四、拓展應用,深化認識 查閱資料,舉例說說三種土壤分別適合哪些植物生長。

    [板書設計] 比較不同的土壤 土壤根據沙粒和黏粒的比例多少,可分為沙質土、黏質土、壤土三種,其中壤土最適合種植植物。

    [課后反思] 三種土壤的凈水性實驗是一組對比實驗,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把握對比實驗的要求,改變一個因素,其他因素保持不變,這是本課教學的關鍵所在。

    3.8 巖石、土壤和我們 [教學目標] 1.讓學生經歷調查研究活動,探究身邊的巖石、礦物和土壤。

    2.讓學生在經歷查閱資料的活動過程中,增加對巖石、礦物和土壤用途的了解。

    3.引導學生初步樹立起保護并利用巖石、礦物和土壤的可持續發展意識。

    [教學重難點] 理解巖石、礦物和土壤對人類的作用。會整理自己調查研究活動的資料。

    [教學準備] 以小組或個人為單位,課前開展學生調查研究生活中的巖石、礦物和土壤活動,同時鼓勵學生們帶著問題從科普讀物等書上或網上查閱相關文字資料。教師收集相關采礦、用巖石、礦物和土壤制成的物品等圖片資料或實物。

    [教學過程] 一、情景導入,聚焦問題 回顧本單元的學習,我們對巖石和土壤有了哪些新的認識?它們與我們的生活又有哪些密切的聯系呢? 二、學單導學,自主實驗 1.閱讀前,明晰整理方法。

    (1)用圖表表示巖石、礦物和土壤之間的關系。

    (2)了解巖石和土壤的用途。巖石和土壤都是地球上的重要資源,在人們的生產生活中用途很廣。

    ①看看周圍哪些物品是由巖石和礦物制成的。

    ②閱讀資料,知道更多的巖石和礦物的用途。

    (3)做“我和土壤”的游戲。

    分角s e 扮演多種植物和動物,表現它們分別能從土壤中獲得什么。

    (4)保護自然資源。

    ①巖石和礦物是組成地球的重要資源,也是人們生產生活的寶貴資源。人類開采這些資源以后,它們就不可能再生了,因此我們要好好地保護、合理地利用巖石和礦物。

    ②人類必須依賴土壤才能生存,因此應該珍惜土壤,保護土壤不被污染和浪費。

    2.閱讀中,圍繞問題展開討論。

    (1)巖石、礦物和土壤在我們生活中有哪些用途,分別是選取其什么特點加以應用的? (2)常見的與土壤關聯比較大的植物和動物有哪些,他們依賴于土壤是因為什么? (3)保護巖石、礦物和土壤,我們可以采取哪些有效的措施? 3.閱讀后,匯報交流想法。

    三、深入研討,建構認識 1.通過學習本單元,你對巖石和土壤有哪些新的認識? 2.你知道了巖石和土壤的哪些用途? 3.舉例說明人們對巖石和土壤的利用與它們的特性有什么關系。

    4.我們應該如何保護巖石和土壤? 四、拓展應用,深化認識 調查當地土壤被污染和浪費的情況,以及人們對土壤進行保護的措施。根據調查情況,完成一份調查小報告。

    [板書設計] 巖石、土壤和我們 1.巖石可變成土壤。

    2.巖石的組成成分是礦物和其他。

    3.巖石和土壤是組成地球的重要資源,開采后不可能再生,因此要好好保護、合理利用。

    [課后反思] 本課在教學中要幫助學生建立物質間相互聯系的觀點,同時讓學生認識到巖石和土壤是不可再生資源,人類要好好保護、合理利用。這種意識的滲透不可用告訴的方法。

    2021年四年級下冊科學作業本參考答案 寫在前面:
    新的教科版四年級下冊《科學作業本》配套參考答案,供各位老師借鑒。提醒各位老師不要盲從。

    第一單元 植物的生長變化 課題 1.種子里孕育著新生命 2.種植鳳仙花 3.種子長出了根 4.莖和葉 5.鳳仙花開花了 6.果實和種子 7.種子的傳播 8.鳳仙花的一生 第二單元 電路 1.電和我們的生活 2.點亮小燈泡 3.簡易電路 4.電路出故障了 5.里面是怎樣連接的 6.導體和絕緣體 7.電路中的開關 8.模擬安裝照明電路 第三單元 巖石與土壤 1.巖石與土壤的故事 2.認識幾種常見的巖石 3.巖石的組成 4.制作巖石和礦物標本 5.巖石、沙和黏土 6.觀察土壤 7.比較不同的土壤 8.巖石、土壤和我們 1.種子里孕育著新生命 課堂練習 1.B 2.B 3.A 4.A 5.A 6.胚芽 胚根 胚 子葉 種子 種皮 2.種植鳳仙花 課堂練習 1.B 2.B 3.C 4.C 5.ABC 3.種子長出了根 課堂練習 1.A 2.A 3.(4-1-2-3) 4.(1)A(2)C(3)A(4)B 4.莖和葉 課堂練習 1.C 2.A 3.C 4.A 5.B 5.鳳仙花開花了 活動記錄 2.花瓣 雄蕊 花萼 雌蕊 課堂練習 1.A 2.A 3.C 4.A 科學閱讀 BC AD 6.果實和種子 課堂練習 1.C 2.A 3.B 4.A 5.B 6.C 7.連一連(此題題意不清,我理解為食用部分) 果皮:蘋果 種子:豌豆、蓮子、百香果 7.種子的傳播 課堂練習 1.A 2.B 3.C 4.A 科學閱讀 C 8.鳳仙花的一生 課堂練習 1.C 2.C 2. 葉 花 接收陽光,蒸騰水分 果實 繁殖后代 莖 吸收水分,固定植物 根 支撐植物,運輸水分 第一單元 單元練習 一、選擇題 1.B 2.A 3.C 4.C 5.B 6.C 7.C 8.A 9.A 10.C 11.A 12.B 113.A 14.B 15.C 16.C 17.A 二、填圖題 18.花瓣 雌蕊 花萼 雄蕊 19.(此題植物的生長各階段名稱僅供參考) 種子——發芽——幼苗——生長-開花——結果——果實 三、連線題 20. 根 起支撐、運輸作用 莖 制造養料 葉 發育成果實和種子 花 起吸收、固定作用 21. 蒲公英 鬼針草 蓮蓬 芝麻 彈力傳播 動物傳播 風力傳播 水力傳播 四、探究題 22.(1)A(2)B(3)C(4)B(5)C 23.(1)B(2)A(3)滴入幾滴食用油,防止水分蒸發。然后在水面上用記號筆畫一條橫線,確定原始水位,然后持續觀察水位的變化。

    24.(此題的折線圖不規范,會影響答題) (1)鳳仙花長高最快的是生長階段。

    (2)鳳仙花長高緩慢的是發芽階段。長高緩慢可能與營養供給情況有關。

    1.電和我們的生活 課堂練習 1.C 2. 2.點亮小燈泡 活動記錄 課堂練習 3.簡易電路 課堂練習 (1)A(2)C(3)A 4.電路出故障了 課堂練習 (1)A(2)B(3)A(4)B 5.里面是怎樣連接的 課堂練習 1.B 2.B 3.C 科學閱讀 B 6.導體和絕緣體 課堂練習 1.A 2.B 3.連一連 7.電路中的開關 活動記錄 課堂練習 1. 2.(1)A(2)A(3)A 8.模擬安裝照明電路 課堂練習 1.A 2. 2——1——4——3 3.A 第二單元 單元練習 一、判斷題 1.√ 2.√ 3.× 4.× 5.√ 6.× 7.× 8.√ 二、選擇題 9.B 10.C 11.B 12.A 13.C 14.C 三、探究題 15.(此題答案不唯一,合理即可) 16.(1)不贊同 (2)小燈泡壞了;
    電池沒電;
    導線沒有連接好(此題答案不唯一,合理即可) (3)電路檢測器 (4) (5) 17.(1)用電器 電池 開關 (2)A 1.巖石與土壤的故事 課堂練習 1.C 2.C 3.C 4.(1)√(2)× 2.認識幾種常見的巖石 課堂練習 1.A 2.C 3.B 科學閱讀 B 3.巖石的組成 課堂練習 1.B 2.A 3.A 4.A 4.制作巖石和礦物標本 課堂練習 5.巖石、沙和黏土 課堂練習 1.C 2.A 3.A 6.觀察土壤 課堂練習 1.A 2.C 3. 沙礫(4)、沙(3)、粉砂(2)、黏土(1) 7.比較不同的土壤 課堂練習 1.B 2.A 3.(此題的圖示參照的是教材初稿,所以不準確,若不改圖只能這樣選) 正式印刷的教材如下,壤土和黏質土的主要區別是壤土的沙粒較多。

    8.巖石、土壤和我們 課堂練習 1. 巖石的用途:3、4 礦物的用途:5、6、7 土壤的用途:1、2 2.B 第三單元 單元練習 一、選擇題 1.B 2.C 3.A 4.C 5.C 6.A 7.A 8.C 9.A 10.C 11.B 12.C 13.C 14.C 15.C 16.C 二、探究題 17.(1)C(2)B(3)A(4)C 18.(1)C(2) (3)C(4)①C ②較好,較好,適宜 綜合練習 一、判斷題 1.× 2.√ 3.√ 4.√ 5.× 6.√ 7.× 8.× 9.× 10.× 二、選擇題 11.C 12.B 13.C 14.C 15.A 16.C 17.B 18.B 19.C 20.B 21.A 22.B 23.C 24.AB(此題出現2個答案) 25.B 三、讀圖題 26. 2——6——4——1——3——5 四、探究題 27.(1)種子,胚 (2)C (3)C (4)D(此題有些超標,題干描述也有問題) (5)因為西瓜靠昆蟲傳播花粉完成授精,小島上沒有蜜蜂、蝴蝶等小昆蟲。

    可以進行人工授粉,或者放養一些小昆蟲進行傳播花粉。

    28.(1)B(此題有些超標) (2)C (3)C (4)電池沒電;
    燈泡壞了;
    導線沒有連接好(此題有多種答案,合理即可) 29.(1)方法1: 3、5 硬度 方法2:
    7 條痕(此題有多種答案,合理即可) (2)C (3)B (4)B (5)C (6)B

    相關熱詞搜索:

    • 考試時間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課程
    • 試題
    • 招聘
    • 文檔大全

    推薦訪問

    想看手机在线黃色欧美围产一级大片-1级毛片免费视频看一下-av不卡免费啊不想在线观看-国产美女毛片Av一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