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t id="cwx28"></rt><rt id="cwx28"><delect id="cwx28"><bdo id="cwx28"></bdo></delect></rt><bdo id="cwx28"></bdo><noframes id="cwx28"><noframes id="cwx28"><rt id="cwx28"><delect id="cwx28"></delect></rt><noframes id="cwx28"><noframes id="cwx28"><rt id="cwx28"></rt><noframes id="cwx28"><rt id="cwx28"></rt> <delect id="cwx28"></delect><bdo id="cwx28"></bdo><rt id="cwx28"></rt><delect id="cwx28"></delect><rt id="cwx28"></rt><noframes id="cwx28"><rt id="cwx28"><delect id="cwx28"></delect></rt><noframes id="cwx28"><noframes id="cwx28"><rt id="cwx28"><delect id="cwx28"></delect></rt><rt id="cwx28"></rt><noframes id="cwx28"><rt id="cwx28"><rt id="cwx28"></rt></rt> <noframes id="cwx28"><noframes id="cwx28"><rt id="cwx28"><delect id="cwx28"></delect></rt><noframes id="cwx28"><noframes id="cwx28"><noframes id="cwx28"><noframes id="cwx28"><rt id="cwx28"><rt id="cwx28"></rt></rt><noframes id="cwx28"><noframes id="cwx28"><rt id="cwx28"></rt><noframes id="cwx28"><rt id="cwx28"><rt id="cwx28"></rt></rt>
  • 領導講話
  • 自我介紹
  • 黨會黨課
  • 文秘知識
  • 轉正申請
  • 問題清單
  • 動員大會
  • 年終總結
  • 工作總結
  • 思想匯報
  • 實踐報告
  • 工作匯報
  • 心得體會
  • 研討交流
  • 述職報告
  • 工作方案
  • 政府報告
  • 調研報告
  • 自查報告
  • 實驗報告
  • 計劃規劃
  • 申報材料
  • 當前位置: 勤學考試網 > 公文文檔 > 研討交流 > 正文

    2021年高考歷史熱點專題-4晚清政府外交近代化(原卷版+解析版)

    時間:2020-11-24 16:49:13 來源:勤學考試網 本文已影響 勤學考試網手機站

    高考 地理 歷史

    熱點小專題4 晚清政府的外交近代化

    【熱點剖析】

    一、“夷夏觀念”

    1.概念

    華夷之辨,或稱“夷夏之辨”“夷夏之防”,用于區辨華夏與蠻夷。古代華夏族群居于中原,為文明中心,因此逐漸產生了以 為標準進行族群分辨的觀念,區分人群以禮儀,而不以種族,合于華夏禮俗者并與諸夏親昵者為華夏、中國人,不合者為 、化外之民。

    2.“夷夏之辨”在近代的嬗變

    (1)從“夷”到“洋”的稱謂以及涉外事務從“夷務”到“ ”的變化,從本質上反映了中國人思想觀念中對傳統的“華尊夷卑”思想的糾誤,反映了中國人對西方列強的重新定位,這是一個巨大的突破。

    (2)從“宗藩體制”到“ ”的轉變,是傳統的“華夏中心論”“華夷朝貢體系”等觀念走向沒落的表現。

    二、晚清外交體制的近代化

    1.1840年前清朝的外交體制

    1840年以前,中國傳統的涉外制度是“朝貢”和“ ”制度,浸透著濃厚的“ ”觀念,并沒有專門機構管理涉外事務。理藩院既管理少數民族事務又管理涉外事務。禮部下設主客司和會同四譯館,負責外事禮儀接待及翻譯工作。另外,鴻臚寺和軍機處也參與對外事務。

    2.晚清外交體制的變化

    (1)專門性外交機構的設立

    ①總理衙門:1861年,清政府成立總理衙門,成為辦理洋務及外交事務的特設機構??偫硌瞄T的設立,使清政府的內政與外交有了較為明確的 。1901年,《 》簽訂,總理衙門改為 ,位列六部之上,標志近代中國外交體制的正式確立。

    ②南、北洋通商大臣:《南京條約》簽訂后,清政府先后設立 ,后演變為南洋通商大臣(辦理江浙閩粵內江各口通商事務)。另有 ,其前身為1861年設在天津的三口通商大臣(統管直隸、山東、奉天三省通商交涉事務,兼管北洋洋務等)。

    ③總理衙門和南、北洋通商大臣的設立,是中國近代外交體制的重大進步。官員在與外國人的交往中改變了傳統的 ,開闊了視野,學習了近代科技知識,逐漸掌握了利用外交手段謀取本國利益的策略。外務部則建立了 制度,厘定了派外使節職制,制定了外交規章,重用受過西式教育與留學西洋的人才,重視職業外交官的培養,在選拔官吏時較為強調專業知識,使得清末外交人員的素質大為提高,改變了中國外交官員對于世界形勢、外交慣例懵懂無知的局面,較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

    (2)近代駐外機構的設立:第二次鴉片戰爭以后,在外國逼迫下,清政府允許各國在北京設常駐 。1877年清政府在英國設立的領事館是中國在海外設立的第一個領事館,以后逐漸增多。清政府的外交體制逐步完備起來,走進國際社會,對促進中國與世界各國的文化、經濟、科技等方面的交流、保護海外華僑利益,密切華僑與祖國的關系等方面有積極作用。

    三、晚清外交觀念的轉變

    1.中西交往中的文書格式的變化。放棄“ ”“ ”等居高臨下的回復夷書定例,改用“照會”樣式,這一樣式很快被中英同類文書所仿效,成為其后清朝外交文書的重要范式。

    2.中西方官方之間平等往來。以條約形式規定中西方官員間平等往來,如設立 作為外事管理機構。

    3.對外派遣常駐使節。1860年《北京條約》簽訂后,各國先后派遣使臣常駐 ,以便直接與中國交涉。清政府開始遣使出洋,并在一定程度上了解了遣使出洋的具體操作模式。1877年, 作為清廷向外國派出的第一位常駐使節抵達英國。

    【真題再現】

    1.(2014·江蘇單科·5)右側是清道光帝給參與談判大臣所下達諭旨的部分內容,該諭旨( )

    A.頒發于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

    B.隱含著天朝上國的外交觀念

    C.導致了社會性質的根本改變

    D.堅決捍衛國家領土主權完整

    2.(2014·天津文綜·7)《南京條約》是中國近代被迫簽訂的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巴黎和會上,中國代表團拒絕在合約上簽字;1943年1月,中國分別與美英兩國簽署新約,取消美、英在華治外法權及《辛丑條約》所給予它們的一切權利。從這些變化可以看出( )

    A.中國近代主權喪失 B.中國逐步成為世界強國

    C.中國外交逐漸自強 D.中國擺脫帝國主義壓迫

    3.(2010·四川文綜·15)鴉片戰爭前夕,林則徐致信英國女王,表示相信英國政府是受到英駐華商務監督義律的欺騙而走上歧途,懇請她制止鴉片貿易。這表明林則徐( )

    A.希望以和平方式實現禁煙 B.希望擴大中英正常貿易

    C.開展禁煙得到了英王認可 D.對英國的政治了如指掌

    4.(2018·新課標全國Ⅰ卷高考·28)甲午戰爭時期,日本制定輿論宣傳策略,把中國和日本分別“包裝”成野蠻與文明的代表,并運用公關手段讓許多歐美輿論倒向日方。一些西方媒體甚至宣稱,清政府戰敗“將意味著數百萬人從愚蒙、專制和獨裁中得到解放”。對此,清政府卻無所作為。這反映了(  )

    A.歐美輿論宣傳左右了戰爭進程 B.日本力圖變更中國的君主政體

    C.清朝政府昏庸不諳熟近代外交 D.西方媒體鼓動中國的民主革命

    【針對訓練】

    1.(2019·博雅聞道高三第四次測評,28)在締結《北京條約》之時,清廷“設撫夷局”掌對外交涉事宜。后因交涉日增,奕等于咸豐十年底奏請設立總理衙門并表示“俟軍務肅清,外國事務較簡,即行裁撤,仍歸軍機處辦理,以符舊制”。這反映出(  )

    A.朝廷內部爭權奪利的斗爭

    B.清政府重視維護國家主權

    C.清廷被動地適應近代外交

    D.列強暫時放緩了對華侵略

    2.(2019·廣安、眉山、內江、遂寧四市一模,30)外國使節自1861年起進駐北京,但他們覲見皇帝的請求卻一再被拒絕。清政府的解釋是因為皇帝年幼、不便見人,而真正原因在于《天津條約》明確規定外國使節覲見中國皇帝應免于行跪拜禮。這一事件反映出清政府(  )

    A.堅決捍衛國家主權完整

    B.逐步接受了近代外交觀念

    C.華夷等級觀念根深蒂固

    D.力圖擺脫不平等條約約束

    3.(2019·廣東百校聯考,28)1861年,清政府設立了處理各國事務的總理衙門;1864年,清政府翻譯出版了有關國際法的教科書;1873年,清帝接見外國外交官時準予免行叩拜禮;1876年以后向外國派駐了外交使團。這反映了(  )

    A.清政府已被西方國家控制

    B.中國外交逐漸步入近代化

    C.傳統外交造成觀念的落后

    D.清廷崇洋媚外心理較嚴重

    4.(2019·佛山順德區二模,28)甲午戰爭前,李鴻章認為如果中國不先與日本開仗,日本應該也不會動手,“此萬國公例”,誰先開戰,就是誰理虧,因此沒有進行軍事準備與戰前部署,而是向英、俄、德、法、美等國進行控訴。這表明(  )

    A.西方列強的干擾使清政府延誤了戰機

    B.輿論在國際沖突中發揮了較大的作用

    C.戰前動員的不足是清政府戰敗的主因

    D.清政府對近代外交的認識和運用不足

    5.(2019·廣安、眉山、內江、遂寧四市一模,32)鴉片戰爭前,清政府嚴厲鎮壓私自出國的人民,并宣稱“人已出洋,已非我民,我亦不管?!?909年,在荷屬印尼華僑的請求與國內輿論催促下,清政府出臺了《大清國籍條例》,確立了血統主義原則,為保護海外華僑提供了法律依據。這一變化反映出(  )

    A.清政府外交主權觀念增強

    B.僑民安土重遷觀念得到強化

    C.傳統的華夷觀念完全喪失

    D.清末“新政”重塑了政府權威

    6.(2019·唐山高三期末,28)1871年,李鴻章在駁斥日本剛行訂約又馬上悔約時,借用萬國公法知識來批判日本這一做法,以維護清朝的“利權”。1874年,李鴻章又因日本侵臺而用萬國公法來維護清朝的“利權”。這表明(  )

    A.近代外交意識對中國產生影響

    B.“中體西用”思想出現重大突破

    C.中國近代的外交體制已經形成

    D.封疆大吏的主權意識開始增強

    7.(2017·廣東揭陽調研)鴉片戰爭后,清政府負責有關外交事宜的機構出現了從“理藩院”到“總理衙門”到“外務部”的演變。這些變化(  )

    A.說明原有的整個官僚體系遭到否定

    B.充滿屈辱,嚴重阻礙中國社會的發展

    C.是中國社會半封建化的表現

    D.反映了中國外交制度的近代化

    8.(2018·安徽六校聯合檢測)在鴉片戰爭后的對外談判中,清政府認為治外法權(英國人在中國只受英國法律約束)不過是讓夷人管夷人,協定關稅可以省除爭執,只一味覺得五口通商妨礙自身利益。這表明清政府(  )

    A.徹底屈服于列強的堅船利炮

    B.夜郎自大脫離世界發展大勢

    C.國家主權意識處于缺失狀態

    D.認為經濟主權高于政治主權

    9.(2018·湖南湘潭模擬)1860年,外國公使駐京。恭親王奕請設“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咸豐帝只同意設“總理各國通商事務衙門”,但奕認為如此洋人“饒舌必多”,奏請去掉“通商”二字。這表明(  )

    A.公使進京有礙清廷內政 B.對外通商尚未達成共識

    C.籌備洋務引發朝野紛爭 D.國際交往理念亟需改變

    10.(2019·湖北襄陽四中模擬)某條約簽訂后,清帝下《罪己詔》:“去歲與倭國倉促開釁,征兵調餉,不遺余力。而將非宿選,兵非素練,紛紛召集,不殊烏合。以致水陸交綏,戰無一勝,其萬分為難情事,言者章奏所未及詳,而天下臣民皆當體諒也?!睂Υ藯l約認識正確的一項是(  )

    A.中國的關稅自主權開始喪失

    B.首開列強在華設廠“合法化”的惡例

    C.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D.中國賠款數目最龐大、主權喪失最嚴重

    11.(2018·河北衡水中學模擬)石約翰對《清季外交史料》中的“主權”二字進行統計,發現從1875年至1894年間,“主權”二字僅在每百頁出現“一次”,而從甲午之后的1895年起,“主權”二字的出現頻率顯著增加。這反映出(  )

    A.晚清政府堅持“天朝上國”思想

    B.甲午戰后中華民族意識逐漸覺醒

    C.甲午中日戰爭是近代中國分水嶺

    D.西方的“主權”思想已引入中國

    12.(2019·河北邯鄲模擬)光緒六年,中德《續修條約》規定:“德國允,中國如有與他國之益,彼此立有如何施行專章,德國既欲援他國之益,使其人民同沾,亦允于所議專章一體遵守?!边@表明清政府(  )

    A.外交的屈辱地位明顯改變

    B.以條約建成完善的涉外經濟制度

    C.奉行互利互惠的外交政策

    D.對最惠國待遇作了有條件的限定

    13.(2018·湖北武漢聯合調研)裴士鋒在《湖南人與現代中國》中寫道,“鴉片戰爭的爆發,標志著自滿人入主中原以來,首度有滿人以外的‘夷’人欲入侵中國。在這樣的時代環境下,王夫之關于‘夷’的陳述,用在西方人身上,比用在滿族統治者身上更為適切?!鄙鲜鲎兓f明(  )

    A.民族矛盾成為主要矛盾

    B.天朝上國觀念逐漸改變

    C.夷夏之防思潮備受質疑

    D.經世致用遭到時代淘汰

    14.(2018·河南鄲城考前預測)第二次鴉片戰爭后,部分官員認為中外沖突的根源在于外國人的嗜利。因此,可以全免關稅,讓列強放棄公使駐京、賠償軍費、長江通商等條款。這表明,當時清政府部分官員(  )

    A.華夷觀念正在轉變 B.缺乏近代國家主權意識

    C.已具有國際法意識 D.主張自由貿易以求自強

    15.(2019·天津河北區模擬)《天津條約》規定:“大清皇上特簡(選擇)內閣大學士尚書中一員,主持與大英欽差大臣文移、會晤各等事務,商辦儀式皆照平儀相待;嗣后各式公文,無論京外,內敘大英國官民,自不得提書‘夷’字?!辈牧媳砻髑逭?  )

    A.閉關鎖國局面被打破

    B.完全放棄了華夷等級觀念

    C.外務部位居六部之上

    D.改變傳統的對外交往體制

    16.(2019·河南鄭州調研)有學者認為,“鴉片戰爭之后,現代國際體系塑造出‘中國’這一現代概念,她需要以一國的身份參與世界各國事務,而不再是以天下共主的身份領導無邊無際的‘天下’。由此,中國在外來軍事挑戰下,開始向近現代社會艱難轉型?!毕铝心軌蝮w現晚清逐漸融入近現代國際體系的是(  )

    A.承認租界管理本國僑民

    B.允許西方來華傳教游歷

    C.互派公使進駐對方國都

    D.甲午戰后放棄宗藩朝鮮

    17.(2019·濟寧市一模,41)(25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華夷”秩序是在古代世界的社會條件下產生的一個有理念、有原則和有著自身一套完備體制的國家關系體系。由于長期以來,中華帝國乃是古代東方、特別是東亞地區的主要大國,因此這一體系的理念、原則和體制的構建,中國自然起了某種主導作用。明成祖朱棣說:“朕君臨天下,撫治華夷,一視同仁,無間彼此。推古圣帝明王之道,以合乎天地之心。遠邦異域,咸使各得其所,聞風向化者,爭先恐后也?!薄耙弧迸c“和”,是“華夷”秩序最本質的東西。這個“一”,就是要“大一統”,“一統華夷”?!昂汀钡膬热萦腥?,即:中國不干預各國內部事務;中國對各國交往實施“厚往薄來”原則;中國負責維護各國的國家安全。朱棣派遣鄭和出使的敕諭中說:“爾等祗順天道,恪守朕言語,循理安分,勿得違越,不可欺寡,不可凌弱,庶幾共享太平之福?!睔v史證明,中華帝國處理對外關系方面,確實做到了有“一”就有“和”?!幾院畏即ā丁叭A夷”秩序論》

    材料二 “光榮革命”后,英國已具備了向外擴張的條件。當時,新的政治制度已經確立,由此而造成的政治沖突也已經結束。重商主義已經為朝野上下所接受,對外貿易越來越成為最重要的民生國計。輝格黨長期執政,為發展海外貿易提供了保障,這個黨代表著英國最大的土地貴族,但同時也代表以倫敦為基地的海外大商業利益。威廉三世繼承王位后,英國就被拖進了曠日持久的對外戰爭。就威廉的本意而言,他要把英國拖進荷、法之間的長期爭執,從而有利于荷蘭方面;但就英國而言,這卻符合它已經面臨的擴張需要,因此受到廣泛的支持,尤其受到輝格黨的支持?!X乘旦等著《英國通史》

    (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指出中國古代統治者所追求的“華夷”秩序的基本內涵,分析導致該追求的因素。(12分)

    (2)根據材料一、二,指出近代英國與古代中國對外交往的不同。結合所學知識,簡述近代英國對外交往所產生的影響。(13分)

    18.(2019·湖南雅禮中學調研)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在兩千年時間里,中國依靠其優越的文化、富足經濟、軍事力量,在東亞保持領袖地位,而朝鮮、琉球、安南、緬甸等周邊小國則接受小伙伴的地位。構成這個以中國為中心的國際關系的基本原則,是國家的不平等,而非如近代西方那樣的國家平等,“國際家庭”成員之間的關系不是由國際法來制約,而是由所謂的封貢體系來支配。封貢體系體現了儒家的禮儀觀念,并確認一個等級制的世界秩序,中國在其中享有優越地位,安如磐石且不可侵犯。清廷堅持封貢體系不僅適用于亞洲周邊國家,也適用于其他想與中國建立關系的西方國家。清廷把西方國家的使節當作藩屬國使臣對待,作為內政的一部分由禮部和理藩院負責處理,而沒有專門常設的外交機構。

    ——摘編自徐中約《1600~2000中國的奮斗》

    材料二 鴉片戰爭以后,中國被迫與西方列強簽訂了一系列不平等條約,列強勢力的紛紛涌入,打破了中國傳統的閉關政策。清廷中一些比較早的“開眼看世界”的大臣開始探索在西方外交語境下建立適應國際交往需求的外交機構。第二次鴉片戰爭后,清廷與英、法、俄分別簽訂《北京條約》,增開通商口岸、列強公使駐京。1860年,“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在京設立,專門辦理對西方各國的交涉及各項洋務。1901年,《辛丑條約》簽訂,應西方列強要求清政府將總理衙門改為“外務部”。中華民國建立后,陸征祥出任外交總長,立即按照西方國家的模式改組外交部??谷諔馉幈l后,中國政府積極推行“抗日外交”,把外交作為國家戰略的頭等大事,積極參與國際“首腦外交”。1943年,蔣介石成功出席開羅會議,并于會后發表《開羅會議宣言》,“中外輿情莫不稱頌為中國外交史上空前之勝利”,表明國際體系平等地接納了中國,中國第一次以一個大國身份參與國際事務,中國外交近代化轉型至此基本完成。

    ——摘編自王承慶《中國外交體制的建立與近代化轉型》

    (1)根據材料一和所學知識,概括明清時期中國外交體制形成的原因,并分析說明其與西方近代外交體制的區別。(12分)

    (2)根據材料二和所學知識,概括鴉片戰爭后中國外交機構的變化趨勢,并對中國近代外交進行評價。(13分)

    熱點小專題4 晚清政府的外交近代化

    【熱點剖析】

    一、“夷夏觀念”

    1.概念

    華夷之辨,或稱“夷夏之辨”“夷夏之防”,用于區辨華夏與蠻夷。古代華夏族群居于中原,為文明中心,因此逐漸產生了以華夏禮儀為標準進行族群分辨的觀念,區分人群以禮儀,而不以種族,合于華夏禮俗者并與諸夏親昵者為華夏、中國人,不合者為蠻夷、化外之民。

    2.“夷夏之辨”在近代的嬗變

    (1)從“夷”到“洋”的稱謂以及涉外事務從“夷務”到“洋務”的變化,從本質上反映了中國人思想觀念中對傳統的“華尊夷卑”思想的糾誤,反映了中國人對西方列強的重新定位,這是一個巨大的突破。

    (2)從“宗藩體制”到“條約外交”的轉變,是傳統的“華夏中心論”“華夷朝貢體系”等觀念走向沒落的表現。

    二、晚清外交體制的近代化

    1.1840年前清朝的外交體制

    1840年以前,中國傳統的涉外制度是“朝貢”和“理藩”制度,浸透著濃厚的“夷夏”觀念,并沒有專門機構管理涉外事務。理藩院既管理少數民族事務又管理涉外事務。禮部下設主客司和會同四譯館,負責外事禮儀接待及翻譯工作。另外,鴻臚寺和軍機處也參與對外事務。

    2.晚清外交體制的變化

    (1)專門性外交機構的設立

    ①總理衙門:1861年,清政府成立總理衙門,成為辦理洋務及外交事務的特設機構??偫硌瞄T的設立,使清政府的內政與外交有了較為明確的分工。1901年,《辛丑條約》簽訂,總理衙門改為外務部,位列六部之上,標志近代中國外交體制的正式確立。

    ②南、北洋通商大臣:《南京條約》簽訂后,清政府先后設立五口通商大臣,后演變為南洋通商大臣(辦理江浙閩粵內江各口通商事務)。另有北洋通商大臣,其前身為1861年設在天津的三口通商大臣(統管直隸、山東、奉天三省通商交涉事務,兼管北洋洋務等)。

    ③總理衙門和南、北洋通商大臣的設立,是中國近代外交體制的重大進步。官員在與外國人的交往中改變了傳統的夷夏觀念,開闊了視野,學習了近代科技知識,逐漸掌握了利用外交手段謀取本國利益的策略。外務部則建立了領事制度,厘定了派外使節職制,制定了外交規章,重用受過西式教育與留學西洋的人才,重視職業外交官的培養,在選拔官吏時較為強調專業知識,使得清末外交人員的素質大為提高,改變了中國外交官員對于世界形勢、外交慣例懵懂無知的局面,較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

    (2)近代駐外機構的設立:第二次鴉片戰爭以后,在外國逼迫下,清政府允許各國在北京設常駐公使館。1877年清政府在英國設立的領事館是中國在海外設立的第一個領事館,以后逐漸增多。清政府的外交體制逐步完備起來,走進國際社會,對促進中國與世界各國的文化、經濟、科技等方面的交流、保護海外華僑利益,密切華僑與祖國的關系等方面有積極作用。

    三、晚清外交觀念的轉變

    1.中西交往中的文書格式的變化。放棄“諭”“批”等居高臨下的回復夷書定例,改用“照會”樣式,這一樣式很快被中英同類文書所仿效,成為其后清朝外交文書的重要范式。

    2.中西方官方之間平等往來。以條約形式規定中西方官員間平等往來,如設立總理衙門作為外事管理機構。

    3.對外派遣常駐使節。1860年《北京條約》簽訂后,各國先后派遣使臣常駐京城,以便直接與中國交涉。清政府開始遣使出洋,并在一定程度上了解了遣使出洋的具體操作模式。1877年,郭嵩燾作為清廷向外國派出的第一位常駐使節抵達英國。

    【真題再現】

    1.(2014·江蘇單科·5)右側是清道光帝給參與談判大臣所下達諭旨的部分內容,該諭旨( )

    A.頒發于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

    B.隱含著天朝上國的外交觀念

    C.導致了社會性質的根本改變

    D.堅決捍衛國家領土主權完整

    【答案】B

    【解析】根據圖片信息“廈門、寧波、上?!?、“福州”、“香港”等與第一次鴉片戰爭后簽訂的《南京條約》中被迫開放的通商口岸及割香港島相符,可判定該諭旨頒發于第一次鴉片戰爭期間,故A項錯誤;關于香港島被迫割讓給英國表述成為“賞借”,說明了清政府當時仍存在著天朝上國的外交觀念,故B項正確;第一次鴉片戰爭后,清政府被迫簽訂了一系列的不平等條約,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導致了中國社會的根本改變,并不是該諭旨導致的,故C項錯誤;被迫開放“廈門、寧波、上海等”幾處通商口岸,香港島被割占,并不能表明捍衛了國家領土主權完整,故D項錯誤。

    2.(2014·天津文綜·7)《南京條約》是中國近代被迫簽訂的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巴黎和會上,中國代表團拒絕在合約上簽字;1943年1月,中國分別與美英兩國簽署新約,取消美、英在華治外法權及《辛丑條約》所給予它們的一切權利。從這些變化可以看出( )

    A.中國近代主權喪失 B.中國逐步成為世界強國

    C.中國外交逐漸自強 D.中國擺脫帝國主義壓迫

    【答案】C

    【解析】從“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到“拒絕在合約上簽字”,再到“取消美、英在華治外法權及《辛丑條約》所給予它們的一切權利”,反映出中國在挽回主權,故A項錯誤;此時的中國仍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家,故B項錯誤;中國在不斷挽回主權,外交上逐漸自強,故C項正確;此時的中國仍然處在帝國主義壓迫下,故D項錯誤。

    3.(2010·四川文綜·15)鴉片戰爭前夕,林則徐致信英國女王,表示相信英國政府是受到英駐華商務監督義律的欺騙而走上歧途,懇請她制止鴉片貿易。這表明林則徐( )

    A.希望以和平方式實現禁煙 B.希望擴大中英正常貿易

    C.開展禁煙得到了英王認可 D.對英國的政治了如指掌

    【答案】A

    【解析】本題考察的是鴉片戰爭相關內容,其中C和D明顯錯誤,而B選項就當時中國實行的閉關鎖國的具體情況而言也是不符合歷史實際的,所以也排除。

    4.(2018·新課標全國Ⅰ卷高考·28)甲午戰爭時期,日本制定輿論宣傳策略,把中國和日本分別“包裝”成野蠻與文明的代表,并運用公關手段讓許多歐美輿論倒向日方。一些西方媒體甚至宣稱,清政府戰敗“將意味著數百萬人從愚蒙、專制和獨裁中得到解放”。對此,清政府卻無所作為。這反映了(  )

    A.歐美輿論宣傳左右了戰爭進程 B.日本力圖變更中國的君主政體

    C.清朝政府昏庸不諳熟近代外交 D.西方媒體鼓動中國的民主革命

    【答案】C

    【解析】材料反映了日本運用輿論宣傳,丑化中國形象;運用公關手段,獲取歐美支持。這些都屬于近代外交策略,而清政府卻無所作為,故C正確。A、B、D材料中都無法體現。

    【針對訓練】

    1.(2019·博雅聞道高三第四次測評,28)在締結《北京條約》之時,清廷“設撫夷局”掌對外交涉事宜。后因交涉日增,奕等于咸豐十年底奏請設立總理衙門并表示“俟軍務肅清,外國事務較簡,即行裁撤,仍歸軍機處辦理,以符舊制”。這反映出(  )

    A.朝廷內部爭權奪利的斗爭

    B.清政府重視維護國家主權

    C.清廷被動地適應近代外交

    D.列強暫時放緩了對華侵略

    【答案】C

    【解析】根據材料可知,在對外交涉事務日益增多的情況下,清政府設立專門外交機構,體現出外交的近代化,但是根據“俟軍務肅清,外國事務較簡,即行裁撤,仍歸軍機處辦理,以符舊制”看,設立統一的專門外交機構是權宜之計,事實上,這體現出清政府是在被動地適應外交,C項正確。

    2.(2019·廣安、眉山、內江、遂寧四市一模,30)外國使節自1861年起進駐北京,但他們覲見皇帝的請求卻一再被拒絕。清政府的解釋是因為皇帝年幼、不便見人,而真正原因在于《天津條約》明確規定外國使節覲見中國皇帝應免于行跪拜禮。這一事件反映出清政府(  )

    A.堅決捍衛國家主權完整

    B.逐步接受了近代外交觀念

    C.華夷等級觀念根深蒂固

    D.力圖擺脫不平等條約約束

    【答案】C

    【解析】從材料清政府不接見外國使節的原因是“《天津條約》明確規定外國使節覲見中國皇帝應免于行跪拜禮”,可知是清政府對于外國使節不能行跪拜禮而耿耿于懷,故選C項。

    3.(2019·廣東百校聯考,28)1861年,清政府設立了處理各國事務的總理衙門;1864年,清政府翻譯出版了有關國際法的教科書;1873年,清帝接見外國外交官時準予免行叩拜禮;1876年以后向外國派駐了外交使團。這反映了(  )

    A.清政府已被西方國家控制

    B.中國外交逐漸步入近代化

    C.傳統外交造成觀念的落后

    D.清廷崇洋媚外心理較嚴重

    【答案】B

    【解析】年設立總理衙門,1864年翻譯出版國際法教科書,1873年,清帝接見外國外交官時準予免行叩拜禮,1876年以后向外國派駐了外交使團”,可知伴隨西方列強的入侵中國逐漸向近代外交的轉變,故B項正確;材料強調的是近代外交思想的發展而非傳統外交觀念,故C項錯誤;材料中強調的是外交事務而非崇洋媚外,故D項錯誤。

    4.(2019·佛山順德區二模,28)甲午戰爭前,李鴻章認為如果中國不先與日本開仗,日本應該也不會動手,“此萬國公例”,誰先開戰,就是誰理虧,因此沒有進行軍事準備與戰前部署,而是向英、俄、德、法、美等國進行控訴。這表明(  )

    A.西方列強的干擾使清政府延誤了戰機

    B.輿論在國際沖突中發揮了較大的作用

    C.戰前動員的不足是清政府戰敗的主因

    D.清政府對近代外交的認識和運用不足

    【答案】D

    【解析】材料沒有涉及西方列強的干擾,只是提到清政府向英、俄、德、法、美等國進行控訴,故A項錯誤;材料中沒有涉及輿論對甲午戰前的中日雙方的評論,故B項錯誤;清政府戰敗的主因在于清政府的腐敗無能,國力的衰弱,故C項錯誤;據材料可以得出清政府對近代外交的認識和運用不足,故D項正確。

    5.(2019·廣安、眉山、內江、遂寧四市一模,32)鴉片戰爭前,清政府嚴厲鎮壓私自出國的人民,并宣稱“人已出洋,已非我民,我亦不管?!?909年,在荷屬印尼華僑的請求與國內輿論催促下,清政府出臺了《大清國籍條例》,確立了血統主義原則,為保護海外華僑提供了法律依據。這一變化反映出(  )

    A.清政府外交主權觀念增強

    B.僑民安土重遷觀念得到強化

    C.傳統的華夷觀念完全喪失

    D.清末“新政”重塑了政府權威

    【答案】A

    【解析】從材料中清政府對待出國華僑的態度的轉變,可知清政府實行保護華僑政策實際是對外行使國家主權,故選A項。

    6.(2019·唐山高三期末,28)1871年,李鴻章在駁斥日本剛行訂約又馬上悔約時,借用萬國公法知識來批判日本這一做法,以維護清朝的“利權”。1874年,李鴻章又因日本侵臺而用萬國公法來維護清朝的“利權”。這表明(  )

    A.近代外交意識對中國產生影響

    B.“中體西用”思想出現重大突破

    C.中國近代的外交體制已經形成

    D.封疆大吏的主權意識開始增強

    【答案】A

    【解析】材料反映出李鴻章利用“萬國公法”來維護清朝的“利權”,這說明清政府的官員已受到了近代外交意識的影響,故選A項。材料反映的不是“中體西用”,排除B項;利用萬國公法并不能表明“近代的外交體制”形成,排除C項;林則徐禁煙運動時就已表明其主權意識,D項“開始”的有關表述不正確,排除該項。

    7.(2017·廣東揭陽調研)鴉片戰爭后,清政府負責有關外交事宜的機構出現了從“理藩院”到“總理衙門”到“外務部”的演變。這些變化(  )

    A.說明原有的整個官僚體系遭到否定

    B.充滿屈辱,嚴重阻礙中國社會的發展

    C.是中國社會半封建化的表現

    D.反映了中國外交制度的近代化

    【答案】D

    【解析】外交事宜的機構名稱變化,不能體現整個官僚體系遭到否定,故A項錯誤;外交機構的變化單從名稱本身并不能體現“屈辱”,故B項錯誤,“理藩院”到“總理衙門”到“外務部”的演變,本身不能體現半殖民地或是半封建社會,故C項錯誤;“理藩院”從稱謂可以看出存在明顯的華夷之辨,“外務部”采用當時國際通用名稱,逐漸與國際接軌,體現了外交制度的近代化傾向,D項正確。

    8.(2018·安徽六校聯合檢測)在鴉片戰爭后的對外談判中,清政府認為治外法權(英國人在中國只受英國法律約束)不過是讓夷人管夷人,協定關稅可以省除爭執,只一味覺得五口通商妨礙自身利益。這表明清政府(  )

    A.徹底屈服于列強的堅船利炮

    B.夜郎自大脫離世界發展大勢

    C.國家主權意識處于缺失狀態

    D.認為經濟主權高于政治主權

    【答案】C

    【解析】清政府眼中只有所謂的通商經濟權,而相關的近代司法權和關稅貿易權卻極為淡薄,這是一種主權意識缺失的表現,故C項正確。

    9.(2018·湖南湘潭模擬)1860年,外國公使駐京。恭親王奕請設“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咸豐帝只同意設“總理各國通商事務衙門”,但奕認為如此洋人“饒舌必多”,奏請去掉“通商”二字。這表明(  )

    A.公使進京有礙清廷內政 B.對外通商尚未達成共識

    C.籌備洋務引發朝野紛爭 D.國際交往理念亟需改變

    【答案】D

    【解析】根據材料可看出,晚清政府在此時依舊將與西方的交往限定在“通商”這一狹隘的領域,最高統治者尚不具備綜合的國際交往的理念,故D項正確。

    10.(2019·湖北襄陽四中模擬)某條約簽訂后,清帝下《罪己詔》:“去歲與倭國倉促開釁,征兵調餉,不遺余力。而將非宿選,兵非素練,紛紛召集,不殊烏合。以致水陸交綏,戰無一勝,其萬分為難情事,言者章奏所未及詳,而天下臣民皆當體諒也?!睂Υ藯l約認識正確的一項是(  )

    A.中國的關稅自主權開始喪失

    B.首開列強在華設廠“合法化”的惡例

    C.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D.中國賠款數目最龐大、主權喪失最嚴重

    【答案】B

    【解析】“去歲與倭國倉促開釁,征兵調餉,不遺余力……以致水陸交綏,戰無一勝,其萬分為難情事……”可以判斷該條約是《馬關條約》?!恶R關條約》規定:日本可以在通商口岸設工廠,首開列強在華設廠“合法化”的惡例,故B項正確。

    11.(2018·河北衡水中學模擬)石約翰對《清季外交史料》中的“主權”二字進行統計,發現從1875年至1894年間,“主權”二字僅在每百頁出現“一次”,而從甲午之后的1895年起,“主權”二字的出現頻率顯著增加。這反映出(  )

    A.晚清政府堅持“天朝上國”思想

    B.甲午戰后中華民族意識逐漸覺醒

    C.甲午中日戰爭是近代中國分水嶺

    D.西方的“主權”思想已引入中國

    【答案】 B

    【解析】清王朝在甲午戰爭中的失敗,致使近代中國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刺激了廣大中國人民民族意識的覺醒,救亡運動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故B項正確。

    12.(2019·河北邯鄲模擬)光緒六年,中德《續修條約》規定:“德國允,中國如有與他國之益,彼此立有如何施行專章,德國既欲援他國之益,使其人民同沾,亦允于所議專章一體遵守?!边@表明清政府(  )

    A.外交的屈辱地位明顯改變

    B.以條約建成完善的涉外經濟制度

    C.奉行互利互惠的外交政策

    D.對最惠國待遇作了有條件的限定

    【答案】 D

    【解析】根據材料“德國既欲援他國之益,使其人民同沾,亦允于所議專章一體遵守”得出清政府對最惠國待遇作了有條件的限定,故D項正確。

    13.(2018·湖北武漢聯合調研)裴士鋒在《湖南人與現代中國》中寫道,“鴉片戰爭的爆發,標志著自滿人入主中原以來,首度有滿人以外的‘夷’人欲入侵中國。在這樣的時代環境下,王夫之關于‘夷’的陳述,用在西方人身上,比用在滿族統治者身上更為適切?!鄙鲜鲎兓f明(  )

    A.民族矛盾成為主要矛盾

    B.天朝上國觀念逐漸改變

    C.夷夏之防思潮備受質疑

    D.經世致用遭到時代淘汰

    【答案】C

    【解析】材料中“欲入侵中國”,反映出西方人的入侵還未完全變成現實,民族矛盾還未成為主要矛盾,故A項錯誤;材料中中國人對“夷”的看法出現變化,但仍然堅持華夏的中心地位,天朝上國觀念并未改變,故B項錯誤;中國人認為“夷”用來指西方人更為適切,“夷”對象的變化反映出夷夏之防思潮備受質疑,故C項正確;“師夷長技以制夷”體現出林則徐、魏源倡導經世致用思想,它并沒有遭到時代淘汰,故D項錯誤。

    14.(2018·河南鄲城考前預測)第二次鴉片戰爭后,部分官員認為中外沖突的根源在于外國人的嗜利。因此,可以全免關稅,讓列強放棄公使駐京、賠償軍費、長江通商等條款。這表明,當時清政府部分官員(  )

    A.華夷觀念正在轉變 B.缺乏近代國家主權意識

    C.已具有國際法意識 D.主張自由貿易以求自強

    【答案】B

    【解析】據題干材料可知,清政府部分官員希望以全免關稅為條件,讓西方列強放棄公使常駐北京、賠償軍費、長江通商等條款,這說明他們沒有認識到關稅自主是國家主權,進而說明清朝部分官員的近代主權意識缺失,故B項正確。

    15.(2019·天津河北區模擬)《天津條約》規定:“大清皇上特簡(選擇)內閣大學士尚書中一員,主持與大英欽差大臣文移、會晤各等事務,商辦儀式皆照平儀相待;嗣后各式公文,無論京外,內敘大英國官民,自不得提書‘夷’字?!辈牧媳砻髑逭?  )

    A.閉關鎖國局面被打破

    B.完全放棄了華夷等級觀念

    C.外務部位居六部之上

    D.改變傳統的對外交往體制

    【答案】 D

    【解析】《南京條約》規定五口通商,標志著閉關鎖國局面被打破,故A項錯誤;材料“大清”等信息反映出清政府沒有完全放棄華夷等級觀念,故B項錯誤;《辛丑條約》規定:外務部位居六部之上,故C項錯誤;材料“自不得提書‘夷’字”,反映出清政府改變了以夷夏傳統觀念來處理對外交往的體制,故D項正確。

    16.(2019·河南鄭州調研)有學者認為,“鴉片戰爭之后,現代國際體系塑造出‘中國’這一現代概念,她需要以一國的身份參與世界各國事務,而不再是以天下共主的身份領導無邊無際的‘天下’。由此,中國在外來軍事挑戰下,開始向近現代社會艱難轉型?!毕铝心軌蝮w現晚清逐漸融入近現代國際體系的是(  )

    A.承認租界管理本國僑民

    B.允許西方來華傳教游歷

    C.互派公使進駐對方國都

    D.甲午戰后放棄宗藩朝鮮

    【解析】租界是近代列強侵略中國的產物,不能體現中國融入近現代國際體系,故A項錯誤;允許西方來華傳教游歷,便利了列強對中國的侵略,不屬于中國融入近現代國際體系,故B項錯誤;互派公使是近現代正常的國際外交行為,故C項正確;中國放棄宗藩朝鮮是中國實力衰落的表現,不能體現出晚清政府實行了近現代外交體系,故D項錯誤。

    【答案】C

    17.(2019·濟寧市一模,41)(25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華夷”秩序是在古代世界的社會條件下產生的一個有理念、有原則和有著自身一套完備體制的國家關系體系。由于長期以來,中華帝國乃是古代東方、特別是東亞地區的主要大國,因此這一體系的理念、原則和體制的構建,中國自然起了某種主導作用。明成祖朱棣說:“朕君臨天下,撫治華夷,一視同仁,無間彼此。推古圣帝明王之道,以合乎天地之心。遠邦異域,咸使各得其所,聞風向化者,爭先恐后也?!薄耙弧迸c“和”,是“華夷”秩序最本質的東西。這個“一”,就是要“大一統”,“一統華夷”?!昂汀钡膬热萦腥?,即:中國不干預各國內部事務;中國對各國交往實施“厚往薄來”原則;中國負責維護各國的國家安全。朱棣派遣鄭和出使的敕諭中說:“爾等祗順天道,恪守朕言語,循理安分,勿得違越,不可欺寡,不可凌弱,庶幾共享太平之福?!睔v史證明,中華帝國處理對外關系方面,確實做到了有“一”就有“和”?!幾院畏即ā丁叭A夷”秩序論》

    材料二 “光榮革命”后,英國已具備了向外擴張的條件。當時,新的政治制度已經確立,由此而造成的政治沖突也已經結束。重商主義已經為朝野上下所接受,對外貿易越來越成為最重要的民生國計。輝格黨長期執政,為發展海外貿易提供了保障,這個黨代表著英國最大的土地貴族,但同時也代表以倫敦為基地的海外大商業利益。威廉三世繼承王位后,英國就被拖進了曠日持久的對外戰爭。就威廉的本意而言,他要把英國拖進荷、法之間的長期爭執,從而有利于荷蘭方面;但就英國而言,這卻符合它已經面臨的擴張需要,因此受到廣泛的支持,尤其受到輝格黨的支持?!X乘旦等著《英國通史》

    (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指出中國古代統治者所追求的“華夷”秩序的基本內涵,分析導致該追求的因素。(12分)

    (2)根據材料一、二,指出近代英國與古代中國對外交往的不同。結合所學知識,簡述近代英國對外交往所產生的影響。(13分)

    【答案】(1)基本內涵:以中華帝國為中心;在中國的約束和保護(主導)下,構建和平秩序;以中華文明促進各國的進步與繁榮。

    因素:國家統一,中央集權體制完備,國力相對強大;農耕文明領先;儒家思想占據主導地位,文化繁榮。

    (2)不同:中國屬和平交往,英國屬于殖民擴張;中國以構建和平秩序,促進世界各國發展為目的,英國以稱霸世界,滿足本國資本主義的發展需要為目的;中國封建王朝是對外交往的主導與推動者,英國資產階級政黨是海外擴張的積極推動者。

    影響:擴大了英國的資本原始積累,擴展了英國的海外利益,為英國資本主義經濟和政治的進一步發展奠定了基礎;提升了英國在國際秩序中的影響力。

    18.(2019·湖南雅禮中學調研)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在兩千年時間里,中國依靠其優越的文化、富足經濟、軍事力量,在東亞保持領袖地位,而朝鮮、琉球、安南、緬甸等周邊小國則接受小伙伴的地位。構成這個以中國為中心的國際關系的基本原則,是國家的不平等,而非如近代西方那樣的國家平等,“國際家庭”成員之間的關系不是由國際法來制約,而是由所謂的封貢體系來支配。封貢體系體現了儒家的禮儀觀念,并確認一個等級制的世界秩序,中國在其中享有優越地位,安如磐石且不可侵犯。清廷堅持封貢體系不僅適用于亞洲周邊國家,也適用于其他想與中國建立關系的西方國家。清廷把西方國家的使節當作藩屬國使臣對待,作為內政的一部分由禮部和理藩院負責處理,而沒有專門常設的外交機構。

    ——摘編自徐中約《1600~2000中國的奮斗》

    材料二 鴉片戰爭以后,中國被迫與西方列強簽訂了一系列不平等條約,列強勢力的紛紛涌入,打破了中國傳統的閉關政策。清廷中一些比較早的“開眼看世界”的大臣開始探索在西方外交語境下建立適應國際交往需求的外交機構。第二次鴉片戰爭后,清廷與英、法、俄分別簽訂《北京條約》,增開通商口岸、列強公使駐京。1860年,“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在京設立,專門辦理對西方各國的交涉及各項洋務。1901年,《辛丑條約》簽訂,應西方列強要求清政府將總理衙門改為“外務部”。中華民國建立后,陸征祥出任外交總長,立即按照西方國家的模式改組外交部??谷諔馉幈l后,中國政府積極推行“抗日外交”,把外交作為國家戰略的頭等大事,積極參與國際“首腦外交”。1943年,蔣介石成功出席開羅會議,并于會后發表《開羅會議宣言》,“中外輿情莫不稱頌為中國外交史上空前之勝利”,表明國際體系平等地接納了中國,中國第一次以一個大國身份參與國際事務,中國外交近代化轉型至此基本完成。

    ——摘編自王承慶《中國外交體制的建立與近代化轉型》

    (1)根據材料一和所學知識,概括明清時期中國外交體制形成的原因,并分析說明其與西方近代外交體制的區別。(12分)

    (2)根據材料二和所學知識,概括鴉片戰爭后中國外交機構的變化趨勢,并對中國近代外交進行評價。(13分)

    【答案】(1)原因:長期以來中國的國力強大對周邊國家的優勢;受儒家禮儀觀念的影響。

    區別:明清時期中國的朝貢外交體制是以中國為中心的等級體系,受到宗藩關系的制約,沒有專門常設的外交機構;西方近代外交體制是平等主權國家為主體,受國際法的約束,有專設的外交機構。

    (2)趨勢:從建立起正式的外交機構,逐漸形成近代外交體制,由被動適應西方列強要求到主動設置調整等。

    評價:從適應西方列強的侵略需要,體現了清政府機構的半殖民地化,推動中國外交近代化,使中國逐漸融入世界,外交活動一定程度維護國家利益,提升了我國的國際地位等。

    • 考試時間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課程
    • 試題
    • 招聘
    • 文檔大全

    推薦訪問

    想看手机在线黃色欧美围产一级大片-1级毛片免费视频看一下-av不卡免费啊不想在线观看-国产美女毛片Av一级